中国历史各王朝的人口

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各朝代最兴旺时的人口是多少

  中国人口数量的变化

  葛剑雄/文

  中国的人口数量,现存最早的一项全国性和分政区户口统计数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6000万,此前只留下零星的地区性数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实施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民国期间也做过多次人口调查,但直到195 3年全国人口普查,我国才通过科学的普查,获得了除台湾、港澳地区以外的准确人口数字。

  下面根据有限的原始资料和目前的研究水平,对我国人口历史的发展作一简单概述。

  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或更多,但到西汉初大约只剩下1500万至1800万,至西汉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万。王莽时到东汉初,总人口下降到3500万。到东汉后期的永寿三年(157年)稍后,才重新突破6000万。

  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220年三国鼎立形成这个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4世纪初的西晋约有3500万。此后南北分裂,北方进入十六国时代,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的大业五年(609年),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

  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至安史之乱前夕的755年,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到960年宋朝初建时估计只有4000万,其境内仅3000万左右。

  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此后南宋和金的人口都有增长,至13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已超过1.2亿。蒙古灭金和西夏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损失高达80%,仅剩1000余万。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到14世纪中期增加到8500万左右。

  明初的人口不足6000万。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但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太平天国起义和清朝的镇压,导致南方人口稠密地区的巨大损失,人口下降超过1亿(最保守估计也有五六千万),以至到1912年尚未恢复到1850年的水平。

  1953年新中国人口普查结果为5.8亿(不含台湾、港澳)。

  中国的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一直占有很高的百分比。除了东汉末年处于人口低谷、所占比例可能略低于10%以外,其余历史阶段占世界人口比例基本都在20%以上,一般在30%左右。

  我国历代人口变迁的特点

  两千多年来我国的人口数量的衍变,具有以下一些明显特点。

  1、增长缓慢。从公元2年的6000万增加到1850年的4.3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年平均增长率仅约1‰。

  2、大起大落。某些时期的持续增长和某些年代的急剧下降交替出现。如西汉前期、8世纪前期的唐朝、11世纪的北宋、18世纪的清朝,数十年至百余年间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可以达到7‰-10‰。其中的恢复阶段还可能出现更高的年平均增长率。而在人口锐减时,一二十年间可以形成高达50%以上的降幅,每年的负增长率可以高达50‰-100‰。

  3、人口发展呈现阶段性。第一阶段,自商、周至公元初,达到6000万。第二阶段,自东汉至8世纪中叶的盛唐,增加到近9000万。第三阶段,从中唐经五代,至北宋期间的12世纪初突破1亿,至13世纪初达到1.2亿。第四阶段,从宋末元初至17世纪初的明代,总数超过2亿。第五阶段,明末清初的人口下降在18世纪初得到恢复,至19世纪中叶达到4.3亿的新高峰。第六阶段,经过近百年的下降和低增长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高速增长,70年代后虽速度减缓,近年仍已突破了12亿大关。二、三阶段翻番的时间为1300年,第四阶段为500年,第五阶段不到250年,而第六阶段只有40年。

  4、人口增长的阶级不平衡性。由于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的特权和更好的生活条件,地主阶级人口总是以比农民和全部人口更高的速度增长,因而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会随着王朝的延续而越来越高。

  5、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汉族和农业民族的增长一般高于非汉族和游牧民族,因而汉族和农业民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越来越高。汉族以外的民族之间也存在着增长的不平衡。

  影响我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1、自然地理环境。我国东部广阔的平原、众多的河流,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容纳了我国的大部分人口,早就形成了人口相当稠密的地区。中部也有相当数量的盆地和河谷平原,形成良好的开发条件。我国的人口无论增加到多少,一直是完全依靠国内生产的粮食供养的。

  2、农业生产。粮食产量与人口数量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农业生产不是人口增长的唯一原因,但我国人口史上几次大的突破,都是粮食增产的直接结果。天灾、动乱、战争等因素可以破坏农业生产,从而推迟人口高峰的到来,而任何人口奇迹的出现,只能建立在农业生产大发展的基础之上。

  3、战争。战争对人口最明显的影响是直接杀伤,造成人员的死亡或残疾。士兵的主要来源是农民,青壮年从军,农业生产必定受到影响。士兵从粮食的生产者变为消耗者,使本来就有限的商品粮更加紧张。军人和运粮民工大多是青壮年男子,他们长期离家必然会使配偶减少生育机会,同时使他们的老人、儿童家属因缺少赡养、抚养而缩短寿命,甚至死亡。

  4、政治制度。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在主观上无不希望鼓励、促进人口增加,并制定了相应的法令和政策,但不少男性平民找不到配偶;赋税制度不合理,兵役和劳役的影响,刑法制度的不公平,这些都影响人口的增长。

  5、传统思想和习惯影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一般起着鼓励早婚早育、多育的作用,但由于"后"只指男性后裔,因而对人口增长也起了相反的作用。此外,一些迷信习俗、宗族观念和社会习惯势力对人口增长的影响,更直接地反映在人口再生产方面。〔作者葛剑雄,复旦大学教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3-11
前230年 战国末期 3000 万
前210年 秦始皇三十七年 3000 万
前202年 汉太祖元年 1650万

前133年汉武帝建元三年3600万

前91年 汉武帝征和二年3200万
2 年汉平帝元始二年 5767万 一说:59594978人.估计实际人口6500万

17年 新莽天凤五年 5600万

25年 汉光武帝建武元年 2800万

57年 汉光武帝中元二年 2100万人

75年 汉明帝永平十八年 3412万人

88年汉章帝章和二年 4335万人

105年 汉和帝元兴元年 5325万人

122年 汉安帝延光四年4869万人

135年 汉顺帝在位时 4915万人

138年 汉顺帝永和三年 5386万

140年 汉顺帝永和五年 4915万人

144年 汉顺帝建康元年 4973万人

145年 汉安帝永嘉元年 4952万人

146年(东汉本初元年) 4756万人

156年(东汉永寿二年) 5006万人

157年(东汉永寿三年) 5648万人

217年 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 1500万人
263年 三国后期 818万人
280年 晋武帝太康元年 1616.3803

282年 晋武帝太康三年 377.0000户 2380万人

318年 1240万

351年1600万

370年 1800万

420年 2000万

440年南朝宋 750.00万

539年 南梁武帝大同五年 1103万

520年 南北朝中期 4000.00万(其中北魏 3000万)

581年 南北朝末期 1800.00万

589年 隋文帝开皇九年 4000.00万

600年 隋文帝开皇二十年 4450.00万

609年 隋炀帝大业五年 4601.9956 万

618年 唐高祖武德元年 1235.0万

622年 唐高祖武德五年 1500.000 万

627年 唐太宗贞观元年 1900.0000万

652年 唐高宗永徽三年 2400.000

705年 唐中宗神龙元年 3714.0000

754年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5288.0488万

760年 1700.0000万

839年 唐文宗开成四年 3000万

859年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 3300万

887年 唐僖宗光启三年 2200万

960年 五代十国末期 4000万

1120年 宋徽宗大观四年 12500.00万

1161年 金世宗大定元年 2830万

1207年 金章宗泰和七年 5300万

1218年 南宋宁嘉宗十一年 8060万[宋.金.夏三国合计13600万]

1280年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 5883.4711万(实际6000万)

1293 元世祖至元三十年 6281万

1381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 5987万
1393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6500万

1403 明太宗永乐元年6659万

1491年 明孝宗弘治四年 5328万人

1578 年明神宗万历六年 6069万人

1620年 明光宗泰昌元年 5162万
1661年 清世祖顺治十八年 1900万

1685年 清圣祖康熙二十四年 10171万

1691年清圣祖康熙三十年 11023万

1722年 清圣祖康熙六十一年 15000万
1751 清高宗乾隆十六年 20560
1805 清仁宗嘉庆十年 33218
1851 清文宗咸丰元年 43216
1874 清穆宗同治十三年 35890
1912 中华民国元年 44294

参考资料:http://hi.baidu.com/siberia193/blog/item/975932f77506ce2a720eecbc.html

第2个回答  2010-03-11
国历代王朝的中晚期总伴有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如秦之陈胜、吴广,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唐之黄巢,明之李自成、张献忠等。而这些农民军的主力几乎都是流民。什么是流民?流民就是衣食无着被迫流亡的人。当一个人的基本生存条件能得到满足时,起来与社会既成秩序作殊死对抗的可能是很少的。而王朝的中晚期有这么大的流民队伍出现,显然是有相当一部分民众的生计成了问题。我们可以证明在中国古代专制体制之下,大规模流民的产生是必然的。因为传统中国一向崇尚多子多福,人口的自然增长几不能节制。按徐光启等的研究,在承平年代,大概每三十年人口就会倍增。而在特定的生产力条件下,全国的可耕地有限,粮食生产总有个极限。当全国人口数超过全国土地的极限供养人口时,流民的出现将不可避免。这与腐败、土地兼并及社会制度都无必然联系,只要耕地不能增加,人口增长速度不减,生产力不能进步,这问题始终会产生。可以作为上述理论佐证的是中国人口史上有一个现象:几乎每一个皇朝由盛由衰拐点也是该王朝的人口高点。如西汉平帝时全国人口达到西汉的最高点6000万,随后则有王莽篡位及改制以及后的绿林、赤眉大起义;如唐天宝年间全国人口数达到8000万,随后就出现“安史之乱”,如国泰民安,恐怕不会有这么多人跟着胡儿安禄山作乱;17世纪初(明朝的后期)中国实际人口达到破天荒的2亿之巨,随后就有李自成、张献忠的大起义;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达到了4.3 亿,随后就有太平天国大起义。中国历代王朝的最高人口数为什么会增加,这显然与耕地面积的增加、农业技术的进步有关,但就是这样,在特定时代,可养活人口总有个上限。①从以上的事实可以看出:一些所谓“盛世”的末期人口数实际上已超过当时王朝所能承受的极限,而一些风吹草动般的事件如兵变、外患、自然灾难都会成为压跨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