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三细是什么?

六粗又指什么?

答案来自百度百科,仅供参考。

佛教《大乘起信论》用语。三细与六粗之合称。为根本不觉所生之三种微细相,以及更以境界为缘而生起之六种粗显相。 三细者,即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因其相微细难知,故名三细。六粗者,即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较三细相更为可知,较粗显,故称六粗。

三细、六粗九相,总摄一切染法,且只依不能了知真如真面目之根本无明而起。故多种不同染法归结于根本无明,皆是无明中之状态,不觉中之差别相。

三细略释如次:
(1)无明业相︰又称业相。谓在静止状态之真如,即心之本体依无明开始动摇时之相。因未能辨认能所主客,所以是迷界原始之状态。业为动作义,有动作便有苦,对苦果说,初动是原因,故亦有业因义。
(2)能见相︰又称见相、转相。“转”为“转起”之意,一旦动摇便不停止,既已动摇现业相,即一转而起能缘之主观见照作用。虽曰能见,但非如用肉眼见物,而是极微细之认识作用,故名所缘不可知。
(3)境界相︰又称现相。不起见相则无境界相,既有主观见照作用在前,故客观之对象,即随而显现。
上列三细,可以镜、物作喻︰业相如镜面,见相犹镜面能照物,现相则如因镜能照而映现万象。

六粗分释如次︰
(1)智相︰对前境界相,不知彼是现于主观心内之幻影,执为心外之实在而起染净、善恶、是非、爱憎等分别。智为分别之意,如对现于镜面之影像,误认其有实体。此系俱生法执。
(2)相续相︰依前智相所起善恶、爱憎等妄分别之益加坚强,而对爱好之境感乐,对憎恶之境感苦,爱憎之念与苦乐之情相应,继起相应不断。此是分别法执。
(3)执取相︰依前相续相缘念苦乐境界,常住持苦乐之境,执着益深,遂起我执。此为俱生我执。
(4)计名字相︰对前相住持执取益加深刻,且于所取之相,设种种名字、言句,以致对怨亲、美丑等名起爱憎之念。此是分别我执。
(5)起业相︰指依前计名字相,构造苦乐、怨亲、爱憎等名称,惹起贪嗔等烦恼,致使身口二业起善恶之活动。
(6)业系苦相︰指系于善恶诸业,感生死苦果,乃至轮回无穷。
上列六种相,较三细相更为可知,较粗显,故称六粗。然而六粗中前四相皆属意业,是我法二执的烦恼。若配于惑业苦三道,则前四相为惑,起业相为业,业系苦相则相当于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5-24
“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出自佛教经典《楞严经》。其中,“三细”是指三种微细的境界,即“无明业相”、“能见相”和“境界相”。这三细相微细难知,是众生迷界的初始状态,也是产生迷界万象的根本。
具体而言,“无明业相”是指无明(痴暗无知)所生之业的种子,是内心潜在的细微动荡,包括了执着于自我的执着和执着于万物的执着。这种无明种子在不知不觉中生起,乃是迷界之源。“能见相”是指在无明业相的基础上,心识开始妄见境界,产生种种虚妄的分别念想。“境界相”则是指这些虚妄的念想所现之境界,即我们所感知到的外部世界。
“六粗”则是指六种粗显的境界,即“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和“业系苦相”。相对于“三细”,“六粗”较为可知可知,是众生迷界的进一步发展。其中,“智相”是指虚妄分别念想逐渐明显,产生虚假的自我意识;“相续相”是指这些虚妄分别念想相继不断,形成连续的幻境;“执取相”是指对这些幻境产生执着,认为它们是实有的;“计名字相”则是指对这些虚幻分别念想进行命名、标注,认为它们有固定的身份、属性;“起业相”是指这些虚妄分别念想不断生起,形成种种虚假的业力;“业系苦相”则是指这些虚假的业力牵引生死,令众生流转于生死轮回之中,饱受苦难。
总的来说,“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所表达的含义是,众生因无明不觉而生起三细相,进而在境界为缘的作用下长成六粗相,形成迷界万象。这也是佛教中所谓“因果相应”的表现之一。
第2个回答  2019-06-11
经典很难,要有耐心才是勇者。
请看《楞严经》宣化上人讲 第四卷
原文: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译文:此即一念无明生三细,三种最微细惑,不容易觉察。
“无同异中”:上文说“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这个所字就是无明亦即业相。第一种微细惑,以最初一念无明妄动,将整个如来藏真空,变成晦昧空境。空是同相,界是异相。即是说,在还没有空之同相和界之异相的时候。
“炽然成异”:因妄能是转相见分(即第二细惑),既有见分而诸法未成,无有所见,就以业相为所见。但业相只是一晦昧之空,无一物可见。而见分定欲见之,见之既久就出现境界相第三细惑,即空晦暗中,结暗为四大之色。这和瞪久发劳而见空华一样。炽:即火光炽盛貌,如在黑暗中,火光炽盛显现,境界相即异相。
“异彼所异”:第一异字是虚字,就是不同,第二异字是实字,即异相之境。即是说对和它不同的炽然所成的境界相。
“因异立同”:因对异相之境界,又立同相之虚空,即依能见故,而妄生虚空和世界。
同异发明”:虚空是同相,世界是异相。一同一异,互相发明,就成众生界。
“因此复立,无同无异”:众生之境不同,众生形貌各异故说无同,但众生知觉本同,故说无异。
--------------------------------------------------
原文: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译文:前面已明一念不觉生三细,即业相、转相、现相。以下解释境界为缘长六粗。什么叫六粗相?
(一)智相:属俱生法执,即与生俱来有分别能力,这不是究竟智,只是智之形相。
(二)相续相:属分别法执,时时思量,相续不断。
(三)执取相:属俱生我执,周遍计度,计我我所。
(四)计名字相:属分别我执,要立假名妄相,循著假名而执妄相。
(五)起业相:由计名字相而生起业相,造种种业。
(六)业系苦相:由造业受报,而为业缠缚受苦。
南无阿弥陀佛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随喜精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