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经济学意味着什么?

如题所述

关于经济学家的笑话,听了不知道有多少个。当然最搞笑的一个还是某著名经济学家说的:经济学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解决经济学家的就业。是啊,经济学能够做什么呢?曼昆的《原理》说过经济学的两种功能,如果没有记错的话,简单来说一种是解释经济现象,另一种是为政治经济政策提供建议。而张五常认为经济学主要的功能是解释。张五常说,如果说工科的专业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伦理解决“好不好”的问题,那么经济学主要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要试图按照学科划分来找线索的话,很遗憾我到现在都不清楚中国大学的经济学专业到底算是文科还是理科。说是文科,经济学是高度量化的学科,对数学的要求非常严格;说是理科,经济学和社会历史文化等又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在美国,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是分析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的科学,这么说来张五常所言也颇有道理。经济学是复杂的。首先,同一个现象会存在不同的解释,而不同的解释导致不同的理论。就拿分配来举个例子。经济学存在的一个前提是承认资源的稀缺性。正因为承认资源是稀缺的,才无法避免资源分配的问题。到底是患寡,还是患不均?是鼓励低税收推动整个经济的繁荣,还是提倡较高税收,牺牲部分经济来改善穷人的生活水平?在这个定性的问题上,经济学家就没有一致的见解。如果是涉及到定量的问题——收入多少算穷人、多少算富人,税率多少最合适……就更是各持己见,百家争鸣。学习经济学好比黑客帝国里的Neo走进大厦,面对无数扇的门,那一扇门属于自己?前不久《经济学人》进行了一次在线的调查,经济学家应不应该遵循某种道德准则?其中有80%的人认为应该,而20%的人则认为不应该。是啊,如果按照张五常的解释,经济学研究“为什么”,伦理学研究“好不好”,似乎不应该吧?而他本人也认为这些感性的东西锦上添花无伤大雅,但是不应该占据研究者内心的主要地位。而在我看来,经济学是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而经济学家也是人,自然无可避免的要和道德伦理打交道。或许在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经济学家能够把个人的立场排除在外,然而在成果的解释上,却难以避免要带上个人的主观色彩。举个或许不那么恰当的例子,同样是10%的税率,一位经济学家认为过高,抑制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而另一位经济学家或许认为过低,不利于穷人的福利。同样的数字,在二者的眼里却有不同的见解,原因在于二者的立场不同。想通过说理改变另一个人的某个观点或许容易,但是想通过讲道德的方式来改变另一个人的道德立场,却是难上加难。但是说理也不容易。光看教科书的话,给光滑平面上的小球一个水平方向的力,小球会移动;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升商品的需求减少。容易吗?容易,因为这都是理想状况。现实中的状况和理想状况则是大相径庭的,如果说要在现实中人为制造一个光滑平面不易的话,在现实中寻找一个“其他情况不变”的社会更难。而且还要说了,其他情况不变的话,价格又如何会上升?自然科学尚可以通过控制变量来减少理论解释的困难。而经济学则不同,同样一个研究对象,影响其的因素可能有若干个,多则成百上千个,这使得“控制变量”几乎不可能。此外,社会的主体是人,新古典主义认为人是理性的,人的行为背后是自身效用的最大化。然而人真的理性?信息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分支学科就认为人并非完全理性。美国的经济期刊曾经刊登过一篇论文,该作者只是将几百年来的股票市场成交量和天气阴晴进行了简单的回归分析,这个数学方法在经济学的世界里可以说不值一提,直接用数据进行的回归分析更是无法得出股票和天气二者存在必然联系——当然,拟合的效果极好。为什么这篇文章能够发表在顶级的期刊上?因为它揭示了一个规律,那就是由人操作的股票市场并非完全理性,甚至会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既然人,作为一个极其复杂的变量也要考虑在经济分析里,如何排除种种干扰,得出准确的经济学结论更是难上加难。也正是因为其复杂性,在经济学里,同一种经济现象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解释,甚至完全相反,而孰优孰劣,理论研究也终究是纸上谈兵,或许只有耐心等待事实来验证吧。和任何其他一门学科一样,经济学的学习是要不断建立-推倒-建立-推倒……的过程。事实上我开始对经济学感冒到现在也不过两年,所学的内容更是皮毛。我认真阅读的第一本经济学教材是弗鲁伯顿和瑞切特所著的《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当时的我在几乎零基础的情况下看这本书,可以说有点不知天高地厚。好在这本书的论述深入浅出,我认真研读也算是小有收获。由于新制度经济学在很多方面对新古典主义进行了修正,因此我的学习很多时候是同时建立和推倒的过程,倒也省却了许多弯路。大多数情况下,这个建立和推倒的过程则是相互分离的。新接触到一个观点的时候,很难发现其中的纰漏;然而接触的多了,新的观点不断完善旧的观点,甚至有的错误的观点会被彻底抛弃。虽然有收获就必然有失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感到的更多的应该是自我进步实现的快乐才对。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在看那些先贤的书时,要一边跟在后面拍他们的马屁,一边踢他们的屁股才对;我们的身体都有惰性,思维也不例外,容易陷入固定的模式,如果这时候能够忽然跳出来,从另一个之前从未有过的角度来看,拨云见日的感觉则会让人喜出望外。最近在看张五常的《经济解释》,在序言这一章里张五常写到了逻辑、科学和解释的重要性。科学的领域没有绝对正确的理论,绝对正确的理论不是科学的理论。所有的三角形都有三个角,这个理论无可辩驳,但这不是科学的理论。现实是复杂的,而理论要是概括的。理论不能太过于概括,比如“三角形都有三个角”,这绝对正确,对解释问题却毫无帮助;理论也不能太具体,理论要是比现象还多,那也就失去了意义。区分理论水平的高低,在于好的理论能够更好地解释现象,而坏的理论无助于更好地解释现象。因此,经济学也好,其他学科也罢,无法找到一种“一言以蔽之”的结论,或者苦恼于现实现象的复杂,都是没有必要的。研究道理,解释事物,最终的目的还是用于解决实际的问题。一言以蔽之的理论对解释问题无帮助,更无法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而现实现象的复杂程度,则依据实际问题的目的而定。围棋有361个棋子,如果要仔细分辨,那么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然而对于棋手而言,只需要分清黑白二色即可。同样的道理,在实际的研究中,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需要,对成千上万的个体、现象进行不同程度的归纳和概括,才是科学研究的方式。我刚开始了解经济学,因此对于许多深奥的理论并不了解,经济学到底有多么简单或者复杂,我这个门外汉也不敢妄下结论。然而我并不认为经济学的复杂会让我望而却步,之前也经历过不少建立、推倒的思维转换过程,脑海里的框架也从简单慢慢变得复杂,但是这是一个愉快的过程,举个不恰当的比喻,这就是我思维里的“创造性毁灭”。或许有一天,我会把经济学作为自己的事业,或者不会,但这并不重要;或许有一天,我会为自己掌握的丰富的经济学知识感到骄傲,或者也不会,这同样不重要。经济学是什么,每个人的看法不尽相同。经济学是做什么的,也难有定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