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育苗期致病菌的特征及危害有哪些

草莓育苗期致病菌的特征及危害有哪些?

山东礽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您回答:
在整个草莓生产过程中,会有多种病害对草莓造成侵染,各种病菌在草莓的不同生长阶段,因气候、湿度条件的影响,形成了强致病菌与弱致病菌之分。强致病菌与弱致病菌,在不同的时期会由强转弱或者由弱转强,例如,炭疽病在结果期就是有强致病菌转变为弱致病菌。因此,我公司根据草莓育苗(假植后的养苗期划分在育苗期)和生产期(定植后的养苗期划分在生产期)的两大阶段,以及温度(即病菌温敏性)作为分类依据,将草莓病害致病菌划分为强致病菌与弱致病菌、生产期强弱交替三大类。下面对两大类病菌做出分析,同时对部分草莓的抗性做分类说明。
一、草莓苗期的强致病菌
1、炭疽病
1.1存活条件
病菌在组织或植株残体中越冬,现蕾期开始在近地面植株的幼嫩部位侵染发病。草莓炭疽病是典型的高温性病菌,病菌生长适宜温度为30℃左右,最低温度为10℃~15℃,最高温度为35℃~40℃,在盛夏高温雨季该病易大规模流行。
1.2发病条件
在田间,孢子借助风雨和流水传播。连作、老残叶多、氮肥过量、植株柔嫩、或密度过大造成株间郁闭时发病重。
草莓品种对炭疽病抗性有差异,章姬、红颜、艾莎等易感病。
甜查理、幸香、达赛莱克特、卡麦罗莎、钙维他、卡米诺实、阿尔比、静宝、红美实、硕丰、硕香、晶瑶、申旭1号对炭疽病有抗性。
2、草莓腐霉病
草莓腐霉病是世界性分布的土壤真菌病害,腐生能力很强。在我国已经是草莓烂根、烂果病的常见病害种类之一,在保护地中有加重的趋势。
1.1存活条件
该病菌存在于土壤、植物病残体和粪肥中,在土壤中能够长期存活。
1.2发病条件
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8℃~36℃,空气相对湿度高于90%且持续14小时以上,此病易大发生。通过病苗、病土和田间流水传播。此病菌能在冷湿环境中侵染危害,也能在天气炎热、潮湿时流行。土壤含氮量高,碱性土壤上可加重发生,连作重茬及低洼积水发病严重。
温塔娜、卡米诺实、芳香、阿尔比对叶斑病有抗性。
3、草莓枯萎病
草莓枯萎病在我国普遍发生,是草莓根部的主要病害。主要危害草莓根部,病株黄矮,重者枯死。受害轻的病株有时症状会消失,发病重的植株的根冠部、叶柄、果梗维管束则都变成褐色至黑褐色。轻病株结果少、不能正常膨大,品质差和减产。枯萎病与黄萎病近似,但枯萎病新叶黄化、卷缩或畸形,主要发生在高温季节。

发病条件
该病通过病株和病土传播,多在苗期、开花期至收获期发病。病菌从根部自然裂口或伤口侵入,在根茎维管束内进行繁殖、生长发育,并在维管束里移动、增殖,通过堵塞维管束和分泌毒素,破坏植株正常输导功能而引起萎蔫。一般发病温度为8℃~36℃,15℃~18℃开始发病,最适宜温度为28℃~32℃。连作或土质黏重、排水不良都会使病害加重。
二、草莓苗期的弱致病菌
1、白粉病
1.1存活条件
病菌可以在温室的草莓上越冬,或者以闭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冬。
1.2发病条件
适宜发病温度为15℃~25℃,适度较小时易发病,其病菌属于低温性,在5℃以下和35℃以上均不发病。发病空气相对湿度为25%~75%,湿度越大发病越重。但是在过高的湿度条件下,病菌孢子遇水滴或水膜,吸水后会破裂。白粉病在适温高湿条件下易流行。在遇连阴雨天后转晴,设施栽培中温度适宜、湿度大,病菌繁殖和病害蔓延速度加快。
丰香、红颜、章姬、幸香、左贺清香、春香、红珍珠、艾莎等对白粉病敏感。
甜查理、图德拉、卡麦罗莎、钙维他、温塔娜、幸香、枥乙女、宝交早生、石莓5号、红美实、久香、晶瑶、钻石、芳香、春旭、保列罗、美德莱特、明宝、静宝、全明星、艾尔巴、德马、希利亚等对白粉病有抗性。
2、灰霉病
灰霉菌腐生性强,寄主范围广,在受害植物组织中越冬,在春季高湿条件下繁殖,当温度在20℃左右、阴雨或灌水湿度过大时,病菌繁殖迅速,病菌孢子借助风雨传播,易从伤口侵入;反之,在空气干燥,温度在31℃以上,或2℃以下时不易发病。连续阴雨、湿度过大时发病快。
宝交早生、达娜等感病品种发病重。
甜查理、图德拉、卡麦罗莎、石莓6号、久香、天香、明宝、静宝、德马、硕丰、硕香、申旭1号等对灰霉病有抗性。
3、草莓叶斑病
3.1存活条件
草莓叶斑病也叫蛇眼病,在我国普遍发生,是草莓叶部主要病害之一。病原菌以病斑上的菌丝或在病残体上越冬和越夏,秋冬时节形成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释放出来后在空气中经风雨传播,侵染发病。
3.2发病条件
该病是偏低温、高湿病害,春秋季特别是春季多阴雨天气有利于此病的发生和传播。病菌生育适宜温度为18℃~22℃,低于7℃或高于23℃发育迟缓,28℃以上此病极少发生。秋季和春季光照不足,天气阴湿发病重。病苗和表土上的菌核是主要传播源。
达赛莱克特、图德拉、全明星、石莓5号、石莓6号、红美实、戈雷拉等对叶斑病有抗性。
4、草莓“V”形褐色轮斑病
草莓“V”形褐色轮斑病也叫草莓假轮斑病,在我国分布较普遍,是草莓叶部主要病害之一。草莓“V”形褐色轮斑病是偏低温、高湿病害春秋季特别是春季多阴雨天气有利于此病的发生和传播。28℃以上时此病极少发生。在保护地栽培的低温高湿,偏施氮肥、苗弱、光照不足条件下发病重。连作重茬、排水不良、土质黏重、土壤偏酸、植株过嫩、害虫伤害,容易发病。丰香、达赛莱克特较抗病。
5、草莓褐色轮斑病
草莓褐色轮斑病,在我国分布较普遍,是草莓叶部主要病害之一。
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叶组织上越冬,或随土壤中的病残体一起越冬。

越冬条件
分生孢子通过雨水溅射或空气传播到叶片上,进行初侵染。病部不断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逐渐蔓延扩大。在25℃~30℃的高温多湿季节,病害发生严重。连作重茬和漫灌加重病害的发病程度。低于7℃或高于23℃发育迟缓,28℃以上此病极少发生。秋季和春季光照不足,天气阴湿发病重。
6、草莓红中柱根腐病
草莓红中柱根腐病,又叫红心根腐病、褐心病等,是冷凉和土壤潮湿地区草莓的主要病害,此病在我国局部老产区已成为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该病可分为急性萎蔫型和慢性萎缩型2种,急性萎蔫型多在春夏季发生,青枯状死亡;慢性萎缩型主要在定植后至初冬季节发生,植株萎缩逐渐死亡,该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可以存活数年,卵孢子在晚秋初冬时产生游动孢子,侵入主根或侧根尖端的表皮,形成病斑。菌丝沿着中柱生长,导致中柱变红、腐烂。病斑部位产生的孢子囊借助灌水或雨水传播。
发病条件
该病是低温高湿病害,地温6℃~10℃是发病的适宜温度,地温高于25℃则不发病。一般春秋多雨年份易发病,大水漫灌、排水不良加重发病。
甜查理、道格拉斯等对根腐病敏感。

7、草莓黄萎病

草莓黄萎病为世界性病害,此病在我国局部老产区已成为生产上的严重性病害。夏季高温季节不发病,新叶不畸形黄化,中心主维管束不变成红褐色。
该病菌在病株上越冬,也可以在土壤中以厚壁孢子的形式长期生存。带菌土壤是病害侵染的主要来源。病菌从草莓的根部侵入,并在维管束里移动上升扩展引起病害,母株体内病菌还可沿匍匐茎扩展至子株引起子株发病。
发病条件
该病为高温型土传病害,发病适宜温度为25℃~28℃,土壤过干或过湿都加重病害,低于20℃或高于33℃都不发病。在病田育苗、采苗、茄科黄萎病地定植发病均重。土质黏重、盐碱地、连作重茬、偏施氮肥、生粪烧根、栽植过稀、中午烈日下栽苗、土壤龟裂等情况下发病严重。特别是阴冷天灌水,易引起黄萎病爆发。
钻石、道格拉斯对黄萎病敏感。

8、草莓芽枯病
草莓芽枯病也称草莓立枯病,为世界性分布的土壤真菌病害,在土壤中腐生性很强。在草莓上主要危害花蕾、新芽、托叶和叶柄基部,引起苗期立枯,成株期茎叶腐败、根腐、烂果等。已着色浆果发病病部变成褐色,引起湿腐或干腐,但不长灰色霉状物,是与灰霉果腐病的区别之处。
该病的病原菌是立枯丝核菌,腐生性很强。通过病苗、病土传播。病菌发育适宜温度为22℃~25℃,几乎在草莓整个生长期都可发病。气温低及有连阴雨天气发病,寒流侵袭或温度过高发病重。冬春季棚室,密闭时间长,室温高湿度大,发病早且严重。
三、育苗期与结果期共有的强致病菌
草莓枯萎病
草莓枯萎病在我国普遍发生,是草莓根部的主要病害。
主要危害草莓根部,病株黄矮,重者枯死。受害轻的病株有时症状会消失,发病重的植株的根冠部、叶柄、果梗维管束则都变成褐色至黑褐色。轻病株结果少、不能正常膨大,品质差和减产。枯萎病与黄萎病近似,但枯萎病新叶黄化、卷缩或畸形,主要发生在高温季节。
发病条件
该病通过病株和病土传播,多在苗期、开花期至收获期发病。病菌从根部自然裂口或伤口侵入,在根茎维管束内进行繁殖、生长发育,并在维管束里移动、增殖,通过堵塞维管束和分泌毒素,破坏植株正常输导功能而引起萎蔫。一般发病温度为8℃~36℃,15℃~18℃开始发病,最适宜温度为28℃~32℃。连作或土质黏重、排水不良都会使病害加重。
四、温敏性强弱转换的致病菌
1、草莓青枯病

草莓青枯病主要发生在我国南方及东部沿海地区近年来保护地中有加重发病的趋势。一旦发病会造成重大损失。
越冬条件
该病为细菌性病害,病菌主要随病残体残留于草莓园或草莓植株上越冬。
该病主要发生在定植初期。根部的细根首先变褐,不久开始腐烂并消失;切开接近地面部位的病茎,可见根管中央有明显的维管束褐化腐败,并从该部位分泌出白色浑浊汁液。一般生育期发病很少,一直到草莓采收末期,青枯病再度发生。
通过雨水灌溉传播。主要由作业过程中造成的伤口,或者是由根结线虫、蝼蛄、蛴螬等根部害虫造成的伤口侵染,有时也会通过无伤口细根侵入植株发病。具有潜伏性侵染特性。病菌喜高温,发育温度为10℃~40℃,最适宜温度为35℃~37℃,久雨或大雨后转晴发病重。微酸性土壤发病重,微碱性土壤发病轻。在高温高湿、土质黏重、排水不良、土壤偏酸、偏施氮肥的情况下,该病容易发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