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因200年前的一场战争被国家抛弃,现在成了中国人?

如题所述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自古以来在历史的舞台上就扮演着大海的角色,从一开始的接受小部落入驻中原,到秦王朝的一统天下,还有皇太极为了收买人心也把无家可归的部落收入囊中。虽然近代史上我们一直饱经风霜,受到列国的入侵,忍受屈辱,但是我们的文化底蕴和文明古国的精神一直让我们的国家把大国风范和强者风度在世界的舞台上彰显出来。至今我们还秉承着这一强国精神。



中尼边境的这些中国公民

在中尼边境上有一个被人们遗忘了很久的地方,它坐落在神圣的西藏边陲,雪域高原上他们像守护精灵一样在边境一代一代繁衍生存。在基隆县的达曼村住着一群叫做达曼族的中国公民,他们有着蓝色的眼睛,像高原上的守护天使一样,澄澈的眼神中好像历经了时代的沧桑。

国家的政策逐渐完善,对边境落后地区的福利越来越好,孩子们也可以像城市中的小孩一样背上书包去享受国家的义务教育。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大家都有序上岗,自营企业也初见起色,旅游业的兴起更是让这个小地方脱离了贫困,也让那里居民的热情感染到了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吸引了更多的人带动达曼村的旅游业,也让更多的人走进了达曼人的生活。在雪山高原上看日出日落,享受民族风情也是一等人间美事吧。但是达曼人到底有什么秘密藏在岁月的长河中呢?



回顾历史,追溯真相

达曼人究竟是什么人呢?这个问题或许困扰了一些人很多年,其实达曼人是尼泊尔廓尔喀人的后裔,他们的祖先并不是中国人,也没有中国的血统。这详细的经过就要追溯到200年前的大清朝统治时期。

200年前藏族地区和尼泊尔一直有着经济上的往来,因为尼泊尔也是中国的邻国之一,再加上西藏也是国家的边陲地区,做起交易十分方便。但是在十八世纪的时候,尼泊尔内部发动了政变,国家局势动荡不安,这就影响到了西藏和尼泊尔交易的往来。



因为一再地抬高物价,最终双方出现纠纷没有达成共识,还引来了两国的贸易纠纷,也因此尼泊尔向清政府不宣而战。贸易战就此拉开帷幕,而达曼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骑兵,他们第一次长在中国的领土上是以入侵者的身份。

虽然尼泊尔这个东南亚的小国家有着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鼎力支持,在军队和武器上都有强大的后盾,但是清政府那个时候的实力对付一个小国家还是绰绰有余。乾隆皇帝派出在平定叛乱上屡立战功的福康安来收复失地。在1790年,福康安只带了七千人马就把失地收回,还就此攻打了尼泊尔,最后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尼泊尔宣布投降。

因为福康安的左右包抄进攻,就让一队身在西藏群山中的廓尔喀雇佣骑兵孤立无援,与自己的军队失去了联系还在西藏险象迭生的环境中迷失了方向。西藏高原崇山峻岭,一年的时间里他们丧亡惨重,溃不成军。经历了一年的挣扎之后,他们再次站在藏族人民面前的时候已经不再是入侵者,而是可怜的乞讨者。



他们请求藏民可以允许他们在这生存,因为他们没有支配土地的权利,所以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靠着自己的苦力赚钱,生活在最底层的世界里。这样乞讨的流浪的日子,一过就是二百年,至今最年轻的达曼人已经是第七代了。

在中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土地上,他们的梦想就是可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能在中国的土地上立足。这二百年来他们一直被叫做是“东方的吉普赛人”,因为在中国西藏居住了200年,他们不被尼泊尔认可,甚至成为了被放弃的达曼人,他们没有国土没有家乡。

可是又因为他们和藏族人民长相上的差异,虽然都有着同样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但是始终不被藏民接受。无依无靠,曾经的家乡也不能回去,他们每天靠打铁维持生计,就这样生活在那个中尼边境的小村落里。



一纸证书结束了两百年的流浪生涯

在信息速度传播比较落后的西藏,人口只有200多人的达曼人在2003年被中国政府知道,也是在这一年,他们正式地被中国承认,并且加入了中国国籍。从此他们就是一名真真正正的中国公民了,为其二百年的流浪生涯就此结束,他们不再是“东方的吉普赛人”,他们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叫做中国人他们的民族也被叫做达曼族。

这也就有了文章一开始的那些情景,在富饶的土地上,达曼族人民不再遭受歧视,拥有自己的土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达曼人的梦想实现了,不仅如此达曼族的孩子同样有权利服兵役。有一名叫做巴桑的达曼族战士,在界碑上描红的那一刻被大家拍了下来,身穿绿色迷彩的中国士兵,在界碑上写下“中国”两个字的时候眼含热泪。



这两个字或许在他的心中有着不一样的意义。看到父辈的悲苦,再看看现在富足的生活,这个达曼小伙的心中或许有说不尽的感激,但是我想更多的应该是“家国情怀”。中国在他的心中早已经成为了母亲一样的存在。巴桑还立下“我以我身许边疆“的誓言,字字铿锵有力,字里行间都是对伟大祖国的赤诚忠心。

中国永远不会因为历史而记恨于谁,既然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二百年想要扎根于此,和中国人民共同沐浴着同样的雨露阳光。无论是谁的后代,都是中国承认的合法公民,中华民族的博大胸襟感动着十四亿华夏儿女,我们华夏的精神历史可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