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巧拟文章标题

如题所述

黄梅 何庆华 众所周知,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给读者第一印象。好的文章标题,能产生最佳效果,当前,中学生考试或平时作文训练,自拟标题的要求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如:话题作文,给材料作文,看图作文等,都须学生自拟标题。 我觉得,编故事在于“奇”,而拟标题却追求“巧”。在“巧”字上下功夫,花力气。那么,如何巧拟作文标题呢?我从五个方面做了一些探究。 一、 从文章的线索上巧拟标题 大家知道,有许多文章是从线索上提炼标题的。如初中课本中的《羚羊木雕》、《背影》、《台阶》等都是以标题为线索贯穿全文的,使读者看到题目就知道内容;反过来,读了文章内容,对标题印象就更加深刻。 二、 从大众化语言中巧拟标题 伟大导师毛泽东曾号召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就是要求文章标题口语化。既通俗,又易懂。像地方报纸上刊载的文章中,经常发现一些口语化的标题—《会计伢嫌我的油壶小》、《红花女胜过乖巧儿》、《满堂儿女背累驼》、《称砣虽小压千斤》等。 三、 活用成语、谚语、名言、诗句巧拟标题 成语、谚语、名言、诗句是语言的精华,把它们活用到标题上来,能起到画龙点睛,升华主题之妙。下面仅举几例:《熟能生巧》(成语)、《瑞雪兆丰年》(谚语)、《一分辛苦一份才》(名言)、《一枝红杏出墙来》(诗句)。 四、 运用修辞手法巧拟标题 修辞是打扮句子,使句子漂亮些。如果把这种方法巧用到标题上来,能让读者耳目一新,达到引人入胜之效。现信手拈来几个:《铁公鸡〤〤〤》(比喻)、《蓝藻嫁千里,香菇娶进门》(拟人)、《昔日是只虫,今朝像条龙》(对偶)、《咱们班里小雷锋》(借代)、《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了的呢?》(设问)《谁说鸡毛不能上天》(反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夸张)。 五、 在相对、相反的逆向思维中巧拟标题 逆向思维也是一中创新表现,文章标题不同凡响,标新立异,使读者深受启示、启发、启迪,言已尽而意无穷。这种醒目的标题,新颖别致很能让人回味。像《玩物长志》、《响鼓也要重锤》、《读书要三心二意》、《丑女不丑》、《天灾无情,人间有爱》、《蛇变龙的故事》等。 实践证明,上述五种巧拟标题的方法,中学生是能够掌握的。他们若能经常练习,自我探究,持之以恒,合作交流,我认为拟出好的文章标题是不成问题的。 今年春,我们校本教研搞得热气腾腾。语文教研活动就是围绕“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一课题而展开的。我所承担的实验课就是“”。那堂课受到同行们的好评,学生习得的效果也不差。为了检测这五种方法在学生中反响如何,我当堂展示了三则材料: 材料一:有一个小男孩不小心踩了邻居新铺的水泥路面,将平整光滑的水泥地上印了几个清晰的脚印。小男孩十分害怕邻居伯伯知道,赶紧回家把鞋冲洗干净。但他心里一直不安,便决定告诉邻居伯伯。邻居伯伯看了现场后,拍拍他的肩膀说:“好孩子,很高兴你告诉我这件事,现在我还能修补它,假如你不马上告诉我,等水泥干掉以后,脚印就无法修补了。” 材料二:妈妈说:“你吃包子怎么光吃馅不吃皮,这不是浪费吗?”女儿说:“怕浪费你吃呗!”材料三:以家乡的红薯为话题,写篇600字以内的文章,文体不限。 学生看了这三则材料后,只需几分钟很多同学就举手发言了:学生甲:我选材料一,用文章的线索来拟标题—《脚印》。学生乙:我选材料二,用诗句来拟标题—《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学生丙:我选材料三,用大众化语言来拟标题—《回忆老家烧红薯》。学生丁:我选材料一,用名言来拟标题—《有错则改,善莫大焉》。学生戊:我选材料三,用逆向思维来拟标题《“苕”爸不“苕”》(注,“苕”即傻子的别称)。够了,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当然,这篇短文仅是个人一点教学心得而已,供专家及同行们参考,谨请指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