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的瓜就叫哈密瓜吗?

如题所述

哈密瓜,从某种意义上讲,提升了哈密的知名度。因为有哈密瓜,哈密因而名传天下,妇孺皆知。地以瓜闻,瓜以地名。“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顶呱呱。”这首古老的民谣传颂了几百年,谁人不知,那个不晓,凡到过新疆走过一遭的人,都会深深扎入脑海,哈密瓜古称甘瓜或敦煌瓜,在哈密和整个西域广为种植,约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故又为新疆甜瓜的总称。还记得敦煌被称为瓜州吗?那是因为哈密有一段时间隶属于敦煌,所以敦煌博得了瓜州的美誉,其实哈密才是名副其实的瓜州。
“哈密瓜”一名出自康熙大帝的金口玉言,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清廷派理藩院郎中布尔赛来哈密编旗入藉,哈密一世回王额贝都拉热情款待,多次品尝哈密甜瓜,布尔赛对清脆香甜、风味独特的哈密甜瓜大加赞赏,建议额贝都拉把哈密甜瓜作为贡品向朝廷贡献,是年冬,额贝都拉入京朝觐,在元旦的朝宴上,康熙大帝和群臣们品尝了这甜如蜜,脆似梨、香味浓郁的“神物”之后,个个赞不绝口,但都不知“神物”从何而来,康熙大帝问属臣,均不知叫何名,初次入朝的哈密回王额贝都拉跪下答到:这是哈密臣民所贡,特献给皇帝、皇后和众大臣享用,以表臣子的一片心意。康熙大帝听后思忖,这么好的瓜,应该有一个既响亮,又好听的名字,它既产之哈密,又贡之哈密,何不就叫“哈密瓜”呢,康熙言毕,群臣雀跃,齐呼万岁圣明。从此哈密瓜名扬四海。
清代那位著名的铁齿铜牙纪晓岚很有福气,虽被发配,但在哈密真正让他的铁齿铜牙过足了瓜瘾,成了甜齿蜜牙,今天我们都能想像出他一口气吃完了瓜,用粘得都不能伸直的手指嘬着牙花子、打着饱嗝说:“西域之果,葡萄莫胜于吐鲁番,瓜莫胜于哈密。”
哈密瓜,即过去所说麻皮子大冬瓜。此瓜秋季成熟,熟后摘下,用马莲草铺垫,晾晒房上,入冬前藏于空房中,瓜下垫马莲草小圈,房中放一碗水,水冰则生火,不冻不生火,可保存至来年春季,在集市上切块零售。其他进贡之瓜,还有蜜极甘、金棒子等,这些品种皮厚,宜贮运,也做为贡品。
据当地人讲,哈密瓜多达180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1
是的 200年前,一个被流放的清朝官员在途经新疆哈密时,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字幕:玉门碛远度伊州

  无数瓜畦望里收

  天作雪山隔南北

  西陲锁钥镇咽喉

  这个人叫祁韵士,后来,他成为西北史地学的奠基人之一

  人们对哈密的了解,通常是从哈密瓜开始的。

  哈密是新疆最东部的地区,包括哈密市和巴里坤县、伊吾县,这里的南湖、花园、回城以及淖毛湖等地,都是哈密瓜的主要产区,种植甜瓜的历史已经有2000多年了。

  在古代,各地的特产都要进贡给皇帝。于是,在清朝康熙年间,哈密的甜瓜开始作为贡品进入了宫廷。

  每年贡瓜从哈密运出,经过马鬃山、额济纳、包头、大同抵达北京,全程约3000公里,至少要一个月的时间。因此,进贡的甜瓜熟到六七分便要摘下来,密封之后起运,到京城时就熟到了八九分,如果摘晚了,贡瓜在路上就会烂掉。

  据说,乾隆皇帝在吃了这种甜瓜后赞不绝口,并询问瓜的名字,因为瓜是哈密回王进贡的,大臣们便回答是哈密瓜。从此,“哈密瓜” 这个名字就流传开来。不过也有专家考证。当时乾隆吃的瓜其实并不是出自哈密本地,而是产于哈密西边一个叫鄯善的地方,由于那里当时也是哈密回王的领地,鄯善的名字便没有被提及,不然的话,今天深受人们喜爱的哈密瓜也许就叫鄯善瓜了。

  一个偶然的误会,让哈密的名字传扬四方。而由此上溯到唐朝,对于一个叫玄奘的和尚来说,哈密则是一个生与死的转折点。

  史书通常将河西走廊以西地区称为“西域”, 唐代则称之为“碛西”,碛是沙漠的意思,在这里特指哈密与敦煌之间的流沙大漠,当时称莫贺延碛。这片大漠也是玄奘西天取经的必经之路。

  据记载,玄奘是一个人骑马穿越这片方圆几百里的荒漠的,就在这上无飞鸟,下无走兽水草的沙漠里,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失手将唯一的水囊打翻,所有的水全流出去,迅速在干燥的沙地上消失了。没有一滴水沾喉,玄奘又坚持走了四夜五天后,人和马都倒卧在了沙漠中。

  深夜,也许是上苍被玄奘学习佛法的执著所感动,他让一股冷风吹醒了这一人一马,又让识途的老马带着玄奘找到了沙漠中的一湾清水。三天后,玄奘终于走出沙漠,来到哈密。而当时这里还叫做伊吾,哈密这个名字的出现,还要等另一个朝代的诞
第2个回答  2013-09-21
就叫哈密瓜别那么复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