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这些唱歌才会好听?

如题所述

一、口腔共鸣的练习方法

1.提颧肌

从上唇到颧骨的肌肉叫颧肌。发音时,颧肌提起,似兴奋地要唱的感觉,又似笑的感觉--但这个笑,不是咧嘴笑,而是会心的笑。颧肌松懒下挂(俗称“拉着个脸”),发出的声音自然冰冷无激情。

2.打牙关

有人讲话习惯不好,总是牙关紧咬张不开嘴。这样讲课时必然音色发闷、发扁,还会影响吐字的清晰度。牙关在哪里?把手放在耳朵前方张嘴试试看,是否有凹陷?凹陷处即为牙关。

打开牙关的动作要领是:说话时,上下牙关同时运动,而不是只动下巴。

3.挺软腭

软腭,通俗地讲就是我们常说的“小舌头”。倒吸一口气时,你会发现你的小舌头处于“起立”状态,这就是软腭挺起来时的状态。这个动作可以使口腔后部空间加大,并减少灌人鼻腔的气流,避免过多的鼻音色彩。

挺软腭可以用“半打哈欠”或“举杯痛饮”的动作来体会。所谓“半打哈欠”,就是嘴不要张那么大,但还是做了一个深吸气的动作,此时口腔直对着的后咽壁有“吸凉气”的感觉;

“举杯痛饮”时口腔后部的打开及用力深吸气的动作,同样会在后咽壁有“凉”的感觉,也可以体会挺软腭的动作要求。

4.松下巴

在说话过程中,下巴应向内微收,处于放松、从动的状态,不能着意,更不能着力。如果打开口腔的意识及着力点放在下巴上,不仅会导致喉部紧张、发音费力、口型不雅观,更容易产生“大撒口”的状态,从而使得声音变得难听,显得“傻气”。

因此,无论从形象上看,还是从声音效果讲,下巴的大幅度活动是绝对应该避免的。

能否走上唱曲和用声的成功之路,口腔上、下、前、后各个位置的使声是否得法,单凭使声位置的发声,已可锁定用声的优劣之势,不可逆转。

粤曲用声口腔共鸣声的使用有如此之分,有很多用声者均不知道其使用法如此重要,不知道该法还与使声和用声方法正确与否有关系,是决定用声优劣之分的因素。其实,每一位唱者唱曲发声、用声有无优势,一听口腔共鸣声使用什么用声位置,已能分出优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