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情况(100~200)

如题所述

  二战成员国
  法西斯国家:
  德国、意大利、日本、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芬兰。
  西班牙虽是法西斯主义,但是没有参战,只派遣意愿军帮助德国.
  反法西斯国家:
  中国、前苏联、美国、英国、波兰、南斯拉夫王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比利时、加拿大、捷克斯洛伐克、希腊、印度、法国等47个国家。
  以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和以德日为首的及其附属国(奥地利、罗马尼亚、韩国)的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编辑本段]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因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引起的。由于一战后德国经济的再次崛起,开始不甘心“凡尔赛和约”对其的严惩和限制,暗中加紧恢复国力;意大利因未能得到英法所许诺的领土而耿耿于怀;日本对华盛顿条约对它的限制也充满怨恨,在亚太地区与英美展开新的角逐,准备向中国侵略扩张。
  [编辑本段]直接原因
  是由于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德意日法西斯为摆脱危机,转移国内人们的斗争视线,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编辑本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事件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9月5日,美国发表《中立宣言》,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1940年,德国发动“闪电”攻势。(称“白色闪电”。4月9日攻占丹麦和挪威,5月10日攻占荷兰、比利时、卢森堡、随后进攻法国。)
  1940年5月10日,德军决定采用"曼斯坦因计划"完成了对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波兰、法国等西欧国家的侵略。
  为了接着征服苏联,希特勒策划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在1940年9月7日柏林签定完毕。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向英法宣战,战火烧到了地中海和非洲。
  1940年6月22日,6月,德发起总攻,法国投降。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发出了关于入侵英国的训令(海狮计划)。1940年8月,德国航空兵开始对英国城市进行密集突击。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条约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宣战,还有其他20多个国家同时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1943年9月8日,意大利无条件投降。
  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
  1945年7月26日,苏联对日宣战。
  1945年8月6日,美国投掷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
  1945年8月9日,美国投掷原子弹轰炸日本长崎。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美国战舰“密苏里”号的甲板上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编辑本段]战争的起源
  纳粹德国崛起
  由阿道夫·希特勒所领导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简称纳粹党[Nazi])就是其中之一,他宣称德国的困境之根源来自于战后强加给德国的严厉条款、懦弱的魏玛共和国以及被指称握有国家经济命脉的犹太人。他的理论受到越来越多德国人的支持,到1933年时纳粹党已经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党一跃成为国会内第一大党。1933年1月30日,总统兴登堡元帅正式任命希特勒为共和国总理。不久后,希特勒政府通过行使宪法赋予总统在紧急情况下的特殊权力来执行公务,这些权力令希特勒可越过联邦议会进行实际独裁统治。此时,魏玛共和国走到了其政治生命的终点,取而代之的是德意志第三帝国。为了摆脱英法等国对德意志帝国的束缚,希特勒在上台之初就因扩军备战计划受到限制而于1933年10月宣布退出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后,希特勒又依据宪法继任了总统,成为了第三帝国唯一的真正拥有实权的最高领袖,在德语中称为“元首”。战前欧洲局势
  希特勒并不是只会叫嚣喊空话的政客,他上台后迅速重建了德国的秩序,加上他具备远见,让社会底层的劳动阶级也能享有过去所没有的福利,因而德国人对希特勒的支持率大幅提升。德意志帝国内部已经政局稳定,纳粹党人开始将重心放到外交方面,并采取了多个冒险的行动。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德国军队将重整军备,并实行征兵制,从而突破了《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并入第三帝国,捷克其余地区也在不久后被德国占领,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在德国的保护下独立;捷克斯洛伐克其它部分被瓜分。
  1935年至1939年的欧洲局势,纳粹德国迅速崛起,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在纳粹运动的狂热浪潮中并入第三帝国,捷克其余地区也在不久后被德国占领(斯洛伐克保持独立),立陶宛的克莱佩达地区(德国称默麦尔地区)并入德国;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在德国的保护下独立;捷克斯洛伐克其他部分被匈牙利和波兰瓜分;法西斯意大利在欧洲局势不稳的时候占领了阿尔巴尼亚;西班牙则处于内战状态,内战的结果以亲法西斯的叛军获得胜利而告终。
  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德国军队将重整军备,并实行征兵制,从而突破了《凡尔赛条约》所规定的德国军队人数不得超过10万的最高限额(其实在希特勒上台时就已经将十万人的军队限额秘密扩展成30万人),把10万陆军迅速扩充至60万,但是这些行动仅仅遭到了英国和法国的正式抗议(当时希特勒宣称这只是寻求德国的正当自卫能力,使得当时各国的舆论都偏于同情德国,英法无法有大动作反对)。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借口法苏订立《互助协定》,违反国联规定,因而进兵莱茵河非武装地区(希特勒称其目的仅在求取自卫的平等权利),并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和《巴黎和约》。而根据《凡尔赛条约》,德国在莱茵河东岸50公里内不得设防(这使得德国西部门户洞开法国随时可长驱直入,为德国的致命伤)。但是这次行动就像上次一样,并没有遭到英法的阻止(法国虽然有一些人主张用军事行动来对付德国,但是又恐引发全面性战争,加上当时的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使得与意大利交恶的英国反对法国入侵德国),接着希特勒以法拒绝与其签订不侵犯公约等建议为由,在西线兴建坚强的防御工事,于是德国的国防置于磐石之安,成为希特勒发动二次大战的先决条件。
  另外,希特勒在其政治主张中强烈反对共产主义,1933年2月,纳粹党通过制造国会纵火案嫁祸给德国共产党,并在德国境内取缔共产党。1936年11月25日,德国和日本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形成了“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一年后,意大利加入该协定,该协定是在反对共产主义基础上企图建立一个政治军事同盟,有史学家分析,德国的矛头主要是指向共产主义的苏联,这是德意日轴心的初步形成。
  [编辑本段]中国抗日战争
  中国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1920年代的中国四分五裂,被各个当地的军阀控制,中央政府无法控制全国的大部分地区。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得以通过签署不平等条约的形式来对中国施加影响。
  1926年起,以蒋介石为总司令的国民革命军开始进行北伐。北伐军成功地击溃了华中、华南地区的旧军阀,而且国民政府即将与北方的军阀达成和解协议。由于过去有着亲日背景的奉系军阀张作霖一再提前与日本签订能够给日本带来更多收益的条约,并表现出将与蒋介石合作的迹象。于是,日本关东军的少壮派在1928年发动了“皇姑屯事件”,暗杀了张作霖,并且逼迫张作霖的儿子、继承人张学良(东北军总长官)继续同日本合作。然而张学良却因此更加偏向于同蒋介石政府合作。在张学良完全控制住东北军政局势后,宣布“东北易帜”,接受南京国民政府领导。失去对中国东北本地军阀的控制后,日本在1931年9月18日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并在当地设立了一个傀儡:“满洲国”,将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安插为满洲国的皇帝。因为中华民国不承认满洲国的合法性,所以称之为“伪满洲国”。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在西安扣留了蒋介石,迫使其“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蒋介石被迫接受。日本军队于1937年7月7日制造卢沟桥事件,导致中日战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七七事变后,建立了国民党、共产党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蒋介石积极部署和指挥中国军队开赴华北和淞沪前线,抗御日本侵略军,他先后指挥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至1938年10月,使日军伤亡45万余人,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速战速决、迅速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蒋介石在政治民主化方面作出一些许诺,释放政治犯,召开国民参政会等,全国一时出现一片团结抗日的新气象。但由于蒋介石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军事防御的战略战术,又幻想并等待国际“调停”制止日本侵略,因而不能抵御占有很大优势的日本侵略军,华北、东南和华中大片国土相继沦陷。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与美、英同盟,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得到了美国的物资和财政援助。他派中国远征军去缅甸,与英美联军联合作战,打通了中印公路。美、英为了联合中国共同抗击日本,许诺废除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在华特权,签订了中美、中英“新约”。1943年11月,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邱吉尔会谈对日联合作战方略及战后和平条件。1945年6月派宋子文等去苏联会谈,8月两国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有关协定。
  [编辑本段]波兰战役
  1939年9月1日凌晨,波兰战役爆发,德国军队利用夜幕的掩护,在2000多架飞机的支援下,对波兰发动突然袭击,波德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打响,意味着一场世界性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当航空兵和装甲部队结合起来时,全世界第一次领教了“闪击战”。9月3日,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虽然英国和法国之前已经保证会确保波兰的安全,但是波兰军队的奋力抵抗并没有得到英法两国任何有效的军事支持。最终波兰的军队还是被装备精良的德军击败。9月6日,波兰政府逃离华沙。9月17日,华沙保卫战开始,几乎在同一天,苏联红军进入波兰东部。9月27日,德军占领华沙。波兰再一次遭到瓜分。波兰在复国20年后,又一次消失了。波兰战役
  与此同时西线的法德边界却毫无动静,英法等国违背了自己许下的“如果德意志帝国胆敢入侵波兰,英法联军将直捣鲁尔谷地”的诺言,屯重兵却躲在钢筋水泥的工事后面,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唐·吉诃德式的小国抵抗着强大邻国的侵略,取而代之的只是在外交上的谴责而已。从1939年9月1日战争爆发开始,直到1940年5月10日,德意志帝国才和英法爆发正式冲突,这段和平的时期被德国人叫作“静坐战”,西方则称为“假战”。希特勒在占领波兰后,对西方的绥靖一语道破:“对于这种结局,波兰人应该感谢他们的英法朋友。”
  [编辑本段]入侵北欧
  1940年4月9日德国展开「威塞尔演习」(Weserübung)计划,进攻丹麦和挪威。德国人声称这是为了防止英法首先占领挪威这个原本中立的国家,从而切断德国从瑞典进口矿产的道路。英国海军成功地封锁了挪威港口,并且在挪威登陆。德军撤退到挪威腹地并据此坚守。英国军队无法肃清德军,加上西线战事爆发随后撤退,挪威被德国占领。
  [编辑本段]征服西欧
  1940年5月10日,德军决定采用改良过的施里芬计划( 亦称为曼斯坦因计划)分为A、B、C三个集团军绕过马奇诺防线侵略了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和法国。
  第一阶段作战:5月13日德军A集团军按曼施坦因意图通过法国防守力量薄弱的阿登地区进入法国,盟军在阿登山地因为德军的奇袭完全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德国坦克师强渡马斯河,5月13日攻陷了法国南部战略要地色当,而同时德军B集团军在空降兵配合下入侵荷兰、比利时,来吸引跟牵制位于比利时平原一带的英法盟军主力部队,使A集团军得以更加顺利的从法国北部附近通过英法联军主力部队之侧翼,来构成曼斯坦计划中的大包围。到5月19日德军装甲师已经抵达离英吉利海峡只有50英里处。5月24日,德军装甲部队已经逼近法国的北部港口敦刻尔克,但却在这时接到停止前进的命令。这个命令被证明是致命失误,被包围的盟军开始执行“发电机计划”,即敦刻尔克大撤退。850艘各种类型、动力引擎、大小的船只舰队大量跨海集中到敦刻尔克,5月27日开始撤走了第一批士兵,到6月4日时已经有超过33万人成功逃脱,其中23万是英国远征军。这次的撤退虽为英国避免了全军覆没的悲剧,但也丧失了大量的物资和武器装备,士气亦一度低落。
  第二阶段作战:1940年6月10日,德军开始正式全面入侵法国本土,由于先前在低地国地区丧失了大部分的军事力量, 所以德国的装甲部队纷纷进行一场竞速比赛,很快的就深入了法国中央,6月17日,法西斯征服巴黎首都巴黎被攻占,6月25日,为了羞辱法国人,希特勒选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停战签字的贡比涅地区的福煦车厢内签署与法国的停战条约。根据此项条款,法国中部和北部三分之二的领土疆域由德国武装部队来进行实质占领,而南部地区则成立由贝当执政的附庸政权: 维希政府。
  从德国展开西线进攻到法国败降只经历了6个星期,闪电战的威力让法国体会到了亡国的耻辱。法国的战败令英国必须独自面对德国。
  占领法国后德国空军就在法国北部集中,准备可能的登陆英国(海狮计划)。德国决定首先进行空战消灭英国皇家空军,这即不列颠战役。但事实上很多人认为登陆战根本就不切实际,因为即使德国空军能够将皇家空军赶出南英格兰,剩余的英国空中力量仍有可能在英格兰中北部对德国登陆造成威胁,德国的登陆部队很有可能被英国海空力量切断,然后逐个消灭。
  但是德国人似乎没有意识到这点,他们在8月5日发动了“鹰计划”,即对英国的大规模空中打击,从而为陆军登陆扫除障碍。在战役的高峰,8月24日到9月6日德军每天平均出动1000多架飞机,凭借着数量上的优势与已经十分疲劳的皇家空军飞行员作战,虽然英国拥有先进的雷达技术,他们还是损失了四分之一的空军飞行员。
  英国空军也不时在夜间轰炸欧洲大陆。8月25日晚上皇家空军第一次对柏林进行了轰炸。德国在关键时刻决定改变战略。他们开始对英国的主要城市狂轰烂炸,希望能够摧毁敌人的信心,令敌人迅速投降。这为英国的飞行员提供了喘息的机会。但轰炸也对英国造成了严重影响,几乎所有的英国工业重镇遭到袭击,伦敦更是从9月7日到11月3日连续57个夜晚遭受轰炸,其他受袭击的城市还包括工业城市考文垂和伯明翰,以及一些港口和海军基地等。
  月11日,麦克阿瑟离菲赴澳就任联军统帅。4月18日,美国使用航母编队运载B-25中型轰炸机,首次轰炸东京。5月6日,由于药品奇缺、疾病流行,温莱特中将被迫向敌本间雅晴中将投降,菲律宾沦陷。5月8日,珊瑚海海战结束,美军损失“列克星顿”号航空母舰,但挫败了日军攻占莫尔兹比港的企图,重创日军两艘航空母舰。5月8日,缅北重镇密支那失守,中国远征军全面撤退,缅甸落入日军之手。6月3至6日,日本中途岛战役败北,损失四艘主力航空母舰,为太平洋战争转折点。
  1942年8月美国和日本围绕抢占瓜达尔卡纳尔岛在之后的6个月双方部队发生激烈战斗,日本海军被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拖累,从此便再也无法恢复元气。日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败战使太平洋战争攻守之势互换。至此日本不得不开始打一场防御战。1943年4月18日,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亲自签发“‘复仇’行动”作战命令,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座机遭伏击丧命。11月22日至26日,中英美召开开罗会议,并签订《开罗宣言》。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的日军投降代表
  1944年1月31日,美军进攻马绍尔群岛。1944年4至11月,日军为“打通大陆交通线”,在中国展开“一号作战”计划,既豫湘桂战役。1944年6月15日,美国开始对日本本土实施战略轰炸。1944年8月10日,美军完成攻占马里亚纳群岛任务。1944年10月23至25日,莱特湾海战日军惨败。
  [编辑本段]新式武器诞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严峻考验中,技术上出现了惊人的发明和改进。例如无线电引信,"锥形装药"、火箭筒(反坦克火箭的原型)、无后坐力炮、火箭(消失了一个世纪,又回来了)以及伴随出现的炮火瞄准和控制方面的改良。机动军用器材、快速坦克、自行防坦克火炮和其他越野车辆的广泛改进,结合在一起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强了机动作战的能力。
  从古斯塔夫·阿道夫时代以来,美国陆军在加强炮兵火力方面的发展,意义最为重大。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在俄克拉何马州西尔堡的野战炮兵学校发展了集火射击技术。单一的射击指挥所能够在宽阔的阵地上迅速而准确地指挥许多炮兵连或许多炮兵营的火力进行转移,因而炮兵火力效果增强了许多倍。火力集体转移的能力和对单一目标的多炮同时弹着集火射击技术,形成了瓦解士气的强大摧毁力。美国在战场上的火力优势确非其他国家可比,不过苏联同样重视火力,他们以数量充质量,即以炮的数量代替技术改进的不足。
  德国人偶尔发现88毫米高射炮用以反坦克非常有效。事实上,那是当时世界上最优良的炮,在平地或起伏地形上亦可用于常规的火炮支援,在那种地形上,低伸的弹道不构成障碍。埃尔温·隆美尔将军在北非沙漠中使用88毫米火炮的效果最好,他积极调遣88毫米与装甲兵一同前进,形成威胁性极大的火力基地,基地周围的坦克迅速向前机动,使英军惊恐万状。
  二战中及以后陆上、海上使用的战术火箭,当然比V-1和V-2火箭小得多,并且用的几乎全是固体推进剂。第一枚"火箭筒"和防卫伦敦的防空火箭是用无烟火药作为推进剂的,改良的速燃硝化纤维推进剂,具有足够推力以发射无后坐力炮炮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4-11
法西斯投降
第2个回答  2012-03-12
去查百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