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电视节目的创作者,掌握好节目的节奏,才能跟得上时代的节奏、时代的步伐。那么,如何合理把握电视节目的整体节奏呢?节奏源于运动,电视作品由一系列活动的影像排列组合而成,其间就有节奏的产生。节奏的表现形式是一种连续而又有间歇的运动,由于电视作品是时间与空间的复合体,节奏自然既表现在空间的运动形态上,又表现在时间的运动形态上。电视节目表现形式节奏是对内容情节节奏的体现。控制电视节目节奏的关键是处理好影响表现形式节奏的各种主要因素。 1.画面主体物的运动节奏 在镜头画面里,主体物运动的状态是电视节目最基本的节奏。对于画面中那些相对静止的主体,通过一定的手段可使它产生一种潜在的运动节奏。因此在电视节目编制中,编导在运用主体物运动的状态去控制表现形式节奏时,同时要考虑画面内容所赋予的内容情节节奏,使之构成更符合观众心理和认知规律的整体节奏。 2.摄像机镜头的运动节奏 摄像机镜头的运动节奏,是摄像机运用推、拉、摇、移、跟等技巧时所产生的节奏。节奏的快慢、松紧是由镜头相应的运动造成的。同样是一个推镜头,用2s和用6s完成所产生的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前者急促、紧张,后者舒展、流畅。采用何种运动方式的节奏,要根据节目内容的需求来决定。 3.镜头剪接的节奏 剪接率是指镜头转换的速度,它由一定长度的放映时间里所包含的镜头数量来表示。在一定的镜头段落中,如果镜头越来越短,镜头数目就越来越多,称为“剪接率加速”;反之,称为“剪接率减速”。 《泰坦尼克号》节奏的安排,从剧情上看是符合内在节奏设计的;从形式上看,则是与镜头的运动形态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影片前半段,轮船刚刚启航,迎风破浪,多选择有外部运动的镜头。用大量的俯仰镜头、运动镜头,从侧面展示泰坦尼克号的英姿,展现它征服大自然的傲慢与雄心,整个节奏轻松、明快,与感情曲线发展吻合。影片下半段,镜头趋于平稳和静止,仿佛注视着人类的贪婪和自负,但剪接节奏明显加快,船舱进水,物件跌落,船体断裂,旅客落水,救生艇起起落落,叫喊声此起彼伏,画面多有倾斜和变化,形成一种强烈的视听觉动感,增强画面节奏张力,内在节奏的强度明显强于影片的前段。 4.镜头长度的节奏 一部电视节目是由许多镜头编辑而成的,节目中的每一处组接,相当于音乐中的旋律或诗歌中的韵脚。镜头分为长镜头与短镜头。长镜头的节奏缓慢,有时能使人感到压抑,有时能表现焦躁不安,有时则可以表现人物的无能为力;短镜头节奏快、活泼,易产生速度、活力、力量等效果,也能在观众心理上造成剧烈的冲击。电视编导应认真掌握和灵活运用镜头长度的节奏规律,根据电视节目内容的要求,恰当取舍镜头长度,增强镜头画面内容的表现力。 5.景别变化的节奏 镜头景别的大小,对电视节目的节奏也有影响。因为观众要看清楚不同景别的主体物时,所需的时间也是不同的。如在发射运载火箭的现场,从远景、全景逐渐变化到发射火箭的近景,就有一种紧迫的节奏感。当火箭发射后,从它的近景再逐步变化为远景,既看到主体物——火箭升空,又看到群众欢呼雀跃的场面,这是将产生一种欢快、舒展的节奏感。在电视节目中,编导应掌握景别的变化,去充分表现电视节目的内容。 6.声音节奏 电视节目的声音由解说、音乐和音响效果三方面组成。而与画面密切配合的解说,又是声音的主体。电视节目的声音节奏就是以解说为主,伴以音乐、音响效果形成的节奏。它应与电视画面的空间节奏密切配合、和谐统一,形成电视节目的整体。 影视作品的节奏归根到底是一种蒙太奇节奏,简单地说就是把事件、情节发展的强度和速度通过剪辑最终完成,其强度和速度能使观众的感情随之一起跳跃,或紧张,或兴奋,或轻松,或伤感。为了更好地体现节目主旨,电视编导必须根据影视作品的内容和结构的需要,综合各种视听元素,对剧情展示、人物刻画、情绪把握等做出正确的选择。运用各种表现方法去创造符合艺术规律和感知规律的电视节目节奏。恰当把握电视节目的整体节奏,努力使电视节目的行进达到浑然天成的理想效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