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与东方朔有什么关系

如题所述

主父偃与东方朔有同事关系,两人在汉武帝在位期间同朝为臣。

1、主父偃

主父偃,汉武帝时大臣。在齐受到儒生的排挤,于是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王国,但都未受到礼遇。

元光元年(前134),主父偃抵长安。后直接上书汉武帝刘彻,当天就被召见,与徐乐、严安同时拜为郎中。不久又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迁四次,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并向汉武帝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主张。

2、东方朔

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汉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他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当时的皇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以重用。

东方朔一生著述甚丰,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的名篇。亦有后人假托其名作文。明人张溥汇为《东方太中集》。

扩展资料

主父偃的“推恩令”

汉武帝为了加强皇帝的专制权力,在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僚机构之外,另在宫中设立内朝。主父偃在内朝备武帝顾问,对当时的政治颇有影响。几次上书,都能切中时弊。

他认为,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连城数十,还有相当的实力。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这种情况对加强中央政令的推行不利。为加强中央集权,他向武帝建议,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加强了中央集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主父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方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4
  一日,小悦问:“主父偃与东方朔哪个更高明?”.我当时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东方朔”。小悦又问为什么?我当时回答说,“因为我对东方朔了解,而对主父偃不了解”。现在一想,对于这个问题不是用一句话就可以回答的。因为在易学领域,东方朔的确相对高明得多,他在易学史上的贡献要比主父偃大得多。有一部千古不朽的著作《灵棋经》就是东方朔所著,东方朔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的位置。而主父偃在谋略上要比东方朔高明得多。

  东方朔,西汉辞赋家。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汉书•东方朔传》)。武帝好奢侈,起上林苑,东方朔直言进谏,认为这是"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弃成功,就败事"(《汉书•东方朔传》)。他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武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得重用,于是写《答客难》、《非有先生论》,以陈志向和发抒自己的不满。
  《答客难》以主客问答形式,说生在汉武帝大一统时代,"贤不肖"没有什么区别,虽有才能也无从施展,"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揭露了统治者对人才随意抑扬,并为自己鸣不平。此文语言疏朗,议论酣畅,刘勰称其"托古慰志,疏而有辨"(《《文心雕龙》•杂文》)。扬雄的《解嘲》、班固的《答宾戏》、张衡的《应间》等,都是模仿它的作品。《非有先生论》假托有一非有先生在吴作官,三年"默然无言",吴王问他,他趁机用历史上许多诤谏遇祸的故事,启发吴王,劝谕帝王应虚心纳谏。篇中几个"谈何容易",感慨万端,意味深长,是传神之笔。另有骚体赋《七谏》,因袭楚辞,无甚新意。此外,《神异经》、《十洲记》等书,曾托东方朔名流传,实际非他所作。

  而主父偃与东方朔正相反,《史记》、《汉书》和《资治通鉴》对主父偃都有记载。史载:主父偃早年学长短纵横之术,后及春秋百家之学,晚而学易。主父偃早年游说燕赵诸公子,不得重用,后西入关朝圣阙。卫青多次向皇上引荐而不见。一日,从早上求见于阙下,直到晚上才许可进见。偃献策,使皇上大悦,后于一年之中连升四级。百官及诸候害怕他向皇上说坏话,都向他行贿,他对此来者不拒。有人对他说,“你也在贪横了”。他回答说“我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
  让我对主父偃刮目相看的是,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谋略。西汉之初,诸王势力很大,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是当时皇帝很头痛的事。即要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国家的统一,又要保护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主父偃对此向皇帝进策:现在诸五诸候的政治遗产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它诸公子得不到什么利益。不如下召,让诸王的子孙们都有继承土地、财产的权力,这样,即示皇帝恩德,使诸王的子孙们高兴,又可以在几世之后便让诸五的领地越分越小。诸王的势力不消而自弱了。此是一举两全之策。
  应该说,这个策略实在高明,在此之前的晁错就是因为向皇上提出削蕃的主张而激起诸王之乱,也就是人们熟知的那个打着“请诛晁错以清君侧”而造反的历史故事。这两者比较一下,高下便可见了。
  主父偃是高明的,然而他的死也一样死于他的高明,他同晁错一样,最后都成了中央与地方矛盾斗争的牺牲品。因为燕王顾忌他向皇帝提出的一些政治主张,便借齐王自杀之事向皇帝揭发他的短处,主父偃最后被族杀了。
  而东方朔呢,虽然《汉书》中说他是“武帝弄臣”,现人也有说他“可悲的地位,可贵的人格”。但他在那样一个时代,还是全身而终的。
  这两个人对历史都是有贡献的,这一点是应该肯定的。

  主父偃(?—前126),西汉政论家。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自幼学习百家之书,汉武帝时上书言事,因政论有见识被武帝召见,任郎中、谒者、中郎、中大夫等职。他曾向武帝建议行“推恩令”,即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可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从此诸王封地、势力大大被削弱。主父偃的建议被武帝采纳,也被诸侯王所怨恨。后主父偃任齐相,纠治齐王之罪,齐王畏罪自杀。赵王便派人告主父偃接受贿赂,武帝大怒,将主父偃族诛。

  作者: 221.217.155.* 2005-4-7 23:32 回复此发言

  --------------------------------------------------------------------------------

  34 回复:东方朔vs主父偃 谁聪明?
  主父偃,齐国临灾人也。学长短纵横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之言。游齐诸子间,诸儒生相与排傧,不容于齐。家贫,假貣无所得,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客甚困。以诸侯莫足游者,元光元年,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省。资用乏,留久,诸侯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曰: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恺,春搜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且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夫务战胜,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

  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幷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运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得其民,不可调而守也。胜必弃之,非民父母。靡敝中国,甘心匈奴,非完计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而攻胡,却地千里,以河为境。地固泽卤,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之不足,兵革之不备哉?其势不可也。又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死者相望,盖天下始叛也。

  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于边,闻匈奴聚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谏曰:“不可。夫匈奴,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景,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高帝不听,遂至代谷,果有平城之围。高帝悔之,乃使刘敬往结和亲,然后天下亡干戈之事。

  故兵法曰:“兴师十万,日费千金。”秦常积众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适足以结怨深雠,不足以偿天下之费。夫匈奴行盗侵驱,所以为业,天性固然。上自虞、夏、殷、周,固不程督,禽兽畜之,不比为人。夫不上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以大恐,百姓所疾苦也。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使边境之民靡敝愁苦,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成其私,而秦政不行,权分二子,此得失之效也。故《周书》曰:“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愿陛下孰计之而加察焉。

  是时,徐乐、严安亦俱上书言世务。书奏,上召见三人,谓曰:“公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乃拜偃、乐、安皆为郎中。偃数上疏言事,迁谒事、中郎、中大夫。岁中四迁。

  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朝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于是上从其计。又说上曰:“茂陵初立,天下豪桀兼幷之家,乱众民,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奸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上又从之。

  尊立卫皇后及发燕王定国阴事,偃有功焉。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或说偃曰:“大横!”偃曰:“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阸日久矣。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亨耳!吾日暮,故倒行逆施之。”

  偃盛言朔方地肥饶,外阻河,蒙恬筑城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上览其说,下公卿议,皆言不便。公孙弘曰:“秦时尝发三十万众筑北河,终不可就,已而弃之。”朱买臣难诎弘,遂置朔方,本偃计也。

  元朔中,偃言齐王内有淫失之行,上拜偃为齐相。至齐,徧召昆弟宾客,散五百金予之,数曰:“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今吾相齐,诸君迎我或千里。吾与诸君绝矣,毋复入偃之门!”乃使人以王与姊奸事动王。王以为终不得脱,恐效燕王论死,乃自杀。

  偃始为布衣时,尝游燕、赵,及其贵,发燕事。赵王恐其为国患,欲上书言其阴事,为居中,不敢发。及其为齐相,出关,即使人上书,告偃受诸侯金,以故诸侯子多以得封者。及齐王以自杀闻,上大怒,以为偃劫其王令自杀,乃征下吏治。偃服受诸侯之金,实不劫齐王令自杀。上欲勿诛,公孙弘争曰:“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偃本首恶,非诛偃无以谢天下。”乃遂族偃。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8-29
一日,小悦问:“主父偃与东方朔哪个更高明?”.我当时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东方朔”。小悦又问为什么?我当时回答说,“因为我对东方朔了解,而对主父偃不了解”。现在一想,对于这个问题不是用一句话就可以回答的。因为在易学领域,东方朔的确相对高明得多,他在易学史上的贡献要比主父偃大得多。有一部千古不朽的著作《灵棋经》就是东方朔所著,东方朔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的位置。而主父偃在谋略上要比东方朔高明得多。东方朔,西汉辞赋家。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汉书•东方朔传》)。武帝好奢侈,起上林苑,东方朔直言进谏,认为这是“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弃成功,就败事“(《汉书•东方朔传》)。他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武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得重用,于是写《答客难》、《非有先生论》,以陈志向和发抒自己的不满。《答客难》以主客问答形式,说生在汉武帝大一统时代,“贤不肖“没有什么区别,虽有才能也无从施展,“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揭露了统治者对人才随意抑扬,并为自己鸣不平。此文语言疏朗,议论酣畅,刘勰称其“托古慰志,疏而有辨“(《《文心雕龙》•杂文》)。扬雄的《解嘲》、班固的《答宾戏》、张衡的《应间》等,都是模仿它的作品。《非有先生论》假托有一非有先生在吴作官,三年“默然无言“,吴王问他,他趁机用历史上许多诤谏遇祸的故事,启发吴王,劝谕帝王应虚心纳谏。篇中几个“谈何容易“,感慨万端,意味深长,是传神之笔。另有骚体赋《七谏》,因袭楚辞,无甚新意。此外,《神异经》、《十洲记》等书,曾托东方朔名流传,实际非他所作。而主父偃与东方朔正相反,《史记》、《汉书》和《资治通鉴》对主父偃都有记载。史载:主父偃早年学长短纵横之术,后及春秋百家之学,晚而学易。主父偃早年游说燕赵诸公子,不得重用,后西入关朝圣阙。卫青多次向皇上引荐而不见。一日,从早上求见于阙下,直到晚上才许可进见。偃献策,使皇上大悦,后于一年之中连升四级。百官及诸候害怕他向皇上说坏话,都向他行贿,他对此来者不拒。有人对他说,“你也在贪横了”。他回答说“我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让我对主父偃刮目相看的是,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谋略。西汉之初,诸王势力很大,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是当时皇帝很头痛的事。即要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国家的统一,又要保护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主父偃对此向皇帝进策:现在诸五诸候的政治遗产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它诸公子得不到什么利益。不如下召,让诸王的子孙们都有继承土地、财产的权力,这样,即示皇帝恩德,使诸王的子孙们高兴,又可以在几世之后便让诸五的领地越分越小。诸王的势力不消而自弱了。此是一举两全之策。应该说,这个策略实在高明,在此之前的晁错就是因为向皇上提出削蕃的主张而激起诸王之乱,也就是人们熟知的那个打着“请诛晁错以清君侧”而造反的历史故事。这两者比较一下,高下便可见了。主父偃是高明的,然而他的死也一样死于他的高明,他同晁错一样,最后都成了中央与地方矛盾斗争的牺牲品。因为燕王顾忌他向皇帝提出的一些政治主张,便借齐王自杀之事向皇帝揭发他的短处,主父偃最后被族杀了。而东方朔呢,虽然《汉书》中说他是“武帝弄臣”,现人也有说他“可悲的地位,可贵的人格”。但他在那样一个时代,还是全身而终的。这两个人对历史都是有贡献的,这一点是应该肯定的。主父偃(?—前126),西汉政论家。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自幼学习百家之书,汉武帝时上书言事,因政论有见识被武帝召见,任郎中、谒者、中郎、中大夫等职。他曾向武帝建议行“推恩令”,即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可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从此诸王封地、势力大大被削弱。主父偃的建议被武帝采纳,也被诸侯王所怨恨。后主父偃任齐相,纠治齐王之罪,齐王畏罪自杀。赵王便派人告主父偃接受贿赂,武帝大怒,将主父偃族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7-01-16
主父偃与东方朔 二人皆为汉武帝时的名臣
但主父偃与东方朔 没交情
第4个回答  2007-01-14
主父偃与东方朔 二人皆为汉武帝时的名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