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咸丰帝留下的权臣斗不过当时只有二十多岁的慈禧太后?

如题所述

为什么辅政八大臣斗不过慈安、慈禧两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寡妇,还要从咸丰帝临终前的人事安排说起。


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帝以北狩为名,逃往避暑山庄,最终病逝于这座避暑离宫。临终前,咸丰帝对身后事作出了安排。为了避免出现第二个多尔衮,咸丰帝没有选择兄弟辅政,而是选择了顺治帝采用过的辅政大臣组合。同时,咸丰帝也并不放心手下的大臣们,担心这些人当中会出现第二个鳌拜,因此扩大了辅政大臣的人数,以分散权力。并且,又给予了慈安一枚御赏印、同治帝一枚同道堂印(实际上为同治帝生母慈禧)掌握,并规定,所有正式文件必须加盖这两方大印才能生效。其目的很明确,用两宫太后牵制辅政八大臣。这个人事安排,应当说咸丰帝是煞费了一番苦心的。  


但是,咸丰帝刚一去世,以郑亲王端华、肃顺兄弟和怡亲王载垣为首的辅政八大臣便不太把两个年轻的寡妇当回事了。很多事情不经过慈安和慈禧便作出决定,最后让两宫太后盖章,企图把二人当作橡皮图章。可慈安、慈禧都不是省油的灯,哪里肯这么任人摆布?这时候,留在北京和英法列强谈判的恭亲王奕欣进去了二人的视野。在稳住八大臣之后,二人借着由头使出了苦肉计,把慈禧的贴身太监安德海以处罚的形式打发回北京,联络奕欣。  


为什么会选择奕欣,并不像野史里说的什么慈禧和奕欣有私情云云。而是奕欣有这个能力可以联络和安抚在京的宗室和重臣,同时,因为被咸丰帝长期压制,奕欣也想借此获得更大的发挥空间,双方一拍即合。同时,由于咸丰帝丢下祖宗基业和不少嫡亲兄弟逃往避暑山庄,近支宗室中不少人对比也颇有微词。咸丰帝临终前有搞出来辅政八大臣,彻底把这些近支宗室晾了起来。这些人的心中自然是不爽的,但矛头又不能指向已故的咸丰帝,便只能指向辅政八大臣了。如此一来,等于是慈安、慈禧准备发动的政变已经获得了近支宗室的支持或者默许,这一点是非同小可的。正所谓名不正、言不顺,有了这帮人的默许,慈安、慈禧联合奕欣发动政变就显得名正言顺多了。  


此外,由于八大臣的排挤,咸丰时期的重臣、诸如军机大臣文祥、名将僧格林沁等人也被架空,未能进入新的权力核心。而这些人,恰恰成为了两宫太后和奕欣争取的对象。文祥等人有行政系统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僧格林沁有麾下的蒙古铁骑。加之两宫太后和小皇帝名正言顺的地位,奕欣及近支宗室的支持或默许。政变的一切准备基本完成,要名有名、要人有人、要兵有兵,实力对比瞬时逆转。  


反观辅政八大臣,除了端华、肃顺、载垣三个宗室,基本都是一些文臣,即便这三个宗室,也都是帝系以外的旁支,缺乏号召力。同时,八大臣还有一个最大的软肋——手里没兵。虽然八大臣拥有代皇帝理政的权力,但是咸丰帝把这一切限制在两宫太后认可的范围内。为了稳住八大臣,慈安和慈禧可以适当让步。涉及调兵,恐怕八大臣无法独立完成。因此,在护送咸丰帝灵柩回京后,红极一时的辅政八大臣,面对两宫太后和奕欣的屠刀以及僧格林沁的蒙古铁骑,只有引颈待戮的份儿,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对抗。最终被杀的被杀,被贬的被贬,被流放的被流放,祺祥政变以慈安、慈禧胜出而告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0
因为当时慈禧太后掌握了朝廷大权,而且还有军队作为支撑。所以没有人能斗得过慈禧太后。
第2个回答  2021-01-18
咸丰留下的顾命大臣小看了慈禧的本事,加上慈禧太后联合了恭亲王等实权派,所以最后肃顺等人被杀。
第3个回答  2021-01-18
因为慈禧太后在当时有很多人的支持,而且在当时的阵营也是非常庞大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