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不死,便无三国,法正到底有多“恐怖”?

如题所述

其实这句话:说对也对,说不对也不对。

法正,相当于刘备的“郭嘉”、“程昱”。

刘备之所以取得三分天下之一,离不开“谋主”法正的投机和筹谋。

从一开始,精准料到了曹操取得汉中降了张鲁后,没有乘胜追击攻取西川,是因为曹操“后院起火”,内部发生了叛乱。曹操不得不暂时离开汉中,去后方处置叛乱。汉中的守城主将,只有夏侯渊和张郃。

而法正同时更是看穿了看穿了夏侯渊,张郃等人根本就不是守城的料。如果没有他的极力劝阻和说服,刘备没有底气和曹操叫板,敢在老虎上拔牙,争夺汉中。

果不其然,在法正的预料下,夏侯和张,一个被猛张飞揍成了“登山运动员”,丢掉了瓦口关;另外一个,不用说了,连脑袋都被老黄砍了下来。

因为这两个人的失败,刘备的胜算多了几分,在大家的努力下,最后赶跑了曹操,取得了汉中。

自此,刘备的地盘在益州和荆州的基础上,多了一块汉中。在三分天下有其一。为后来的三国之一的蜀汉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果没有法正,刘备不可能在汉中和强大的曹操对峙甚至是取得胜利,更不可能取得益州,获得三分之一的政权。

但——法正虽然很厉害,但一个时代的变革,不是一个人可以左右的了。

换一个说法,诸葛亮之所以没有在上方谷烧死司马懿,是诸葛亮的计谋失误吗?不是,是天时,天时让司马懿逃出生天,退一步想,就算上方谷没有下雨,按照常理司马父子被烧死了,也不能说就能兴复汉室了。

法正或许能帮助刘备获取地盘,但另外两个国家——吴国和魏国,法正也没有办法去改变,一个时代的兴衰有很多因素,天时地利人和都要三管齐下;法正的权谋再厉害,他也只能稍作一点局部改变,不可能完全掌控整个时代的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07

熟悉三国的朋友都知道,刘备手下有两大谋士,诸葛亮与庞统,即卧龙与凤雏。他们都是经天纬地之才,很有战略思想和谋略。因为有这两人相助,刘备才能在弱肉强食的时代中发展壮大。诸葛亮为肱骨,庞统为谋士,一个负责后方统筹,一个负责前方军事,可谓是天衣无缝。

除了诸葛亮和庞统两人之外,刘备还有第三个谋士,此人辅佐刘备,平定益州、夺取汉中,此人是谁呢?此人便是法正,法孝直。如果法正不死,便无三国,那么他到底有多“恐怖”?


    若法正不死,他能够制止刘备东征,避免夷陵惨败

“若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令不东行。”这是诸葛亮在刘备东伐孙权惨败后所感叹的。那为什么只有法正能制止刘备呢。是诸葛亮对法正的认可,还是嫉妒?当然是认可,因为法正才是刘备平定益州的最大功臣,只有法正在,刘备才能争霸天下,一统中原。

为什么对法正这么高的评价呢?因为法正确实能力出众,甚至相当于曹魏阵营中的郭嘉。有了郭嘉的帮助,曹操才能平定河北,成就霸业。郭嘉死后,曹操就胜少败多了。而刘备也是如此,在遇到法正后,基本没打过败仗,一路凯歌,占益州,并汉中,成就霸业,但法正一走就兵败猇亭,郁郁而终,病逝白帝城。那法正有什么过人之处呢,居然有这么高的评价。


   法正善于识人,刘备对其言听计从。法正与张松交好,都认为刘璋暗弱,不是明主。在这个战争频发,民不聊生的时代,刘璋只知道坐守成都,守着这一亩三分地。蜀中豪杰虽然都尽心辅助,却不被刘璋重用。所以蜀中很多人才怀才不遇,面对这样一个不重视人才的主公,岂能得志。然后张松与商议,面见刘备,迎刘备入川。刘备为人中龙凤,深得张松,法正等看重。

法正深得刘备信任与重用,刘备对法正言听计从,深加信赖。公元219年,刘备在众人的辅助下,击败曹操大军,攻占汉中全境,进位汉中王,法正拜为蜀郡太守。可惜天妒英才,次年法正去世,刘备悲痛不已,连哭数日。法正被追谥为翼侯,也是刘备生前唯一有谥号的大臣。


   公元220年,关羽败走麦城,荆州丢失。这突如其来的失败,对处在事业巅峰的刘备打击很大。因为荆州是根本,是北伐中原的跳板,如今不但荆州丢失,而且大将关羽也被东吴杀害。刘备大怒,决定率军征讨孙权。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刘备登基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征讨东吴。赵云和诸葛亮都进谏不可东征,应养精蓄锐北伐曹魏。

可是刘备被愤怒冲昏头脑,一心东征。不久张飞被部将范强张达杀害,投奔东吴而去。这次可彻底激怒刘备,举国之兵讨伐东吴。可惜天不助刘,刘备在猇亭之战中,被东吴陆逊火烧连营,蜀军大败。诸葛亮感叹道:“如果法正跟随,就算先主东征,也不会被击败,可惜大汉气数尽矣。”


      即使法正劝阻不了刘备东征,也能随军参谋,不至于遭到夷陵惨败

法正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制定战术。在刘备攻打汉中时,张飞击败张郃,黄忠和颜严又守住了天荡山。张郃,夏侯尚等人退到定军山夏侯渊处防守。黄忠又要请命夺取定军山,孔明不许,黄忠执意要去。诸葛亮就让法正为参军随黄忠出战。

黄忠与曹军交战,不想部将陈式被夏侯渊捉去,法正认为夏侯渊为人浮躁,虽然勇猛,但没有谋略。可以拔寨而起步步为营,反客为主引诱夏侯渊出战,然后击败曹军。果然夏侯渊禁不止挑衅,率军与黄忠交战,黄忠生擒夏侯尚回营。可见法正不但善于分析人物性格,而且可以制定计谋,击败敌军。

夏侯渊中计,于是坚守不出,虽然用陈式换回夏侯尚,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不出战。法正又向黄忠献计,认为定军山西面有个高山,易守难攻。如果占据高山,可以凭高而望,定军山唾手可得。果然黄忠等占据高山后,夏侯渊又坐不住了,不听张郃劝告,又来率军挑战。


     这次法正在高山之上,举白旗不出战,让黄忠按兵不动。等到曹兵倦怠,锐气尽失时,法正举红旗,黄忠率军出战,鼓角齐鸣,黄忠刀劈夏侯渊成的大功。此战勇靠黄忠,智靠法正,漂亮地完成了任务,夺得定军山。斩杀夏侯渊后,曹军全线动摇,刘备顺势大举进攻,占据有利地形,以逸待劳等待曹操到来。

法正杀伐果断,计谋百出。在刘备入川时,在涪城相会刘璋。法正就进言:“最近有张松密信到,咱们将在涪城会见刘璋,便可以图谋益州,这次机会一定不能错过。”庞统也深以为是,在席间安排魏延舞剑行刺刘璋,又派武士埋伏两侧。可惜在魏延舞剑的时候,与益州将军打了起来,刘备大怒,让众将退下。所以没有采纳法正,庞统的计谋,实在可惜。

以法正的军事能力,在夷陵出谋划策,是不可能败给“毛头小子”陆逊的。他也是能够看出陆逊的火攻之计,提前预防。即使刘备蜀军灭不了东吴,也不至于遭到夷陵惨败。


结语:

    法正不死,实力非常强悍,也非常“恐怖”,是蜀汉的中坚力量,他的话比诸葛亮管用,可能说服刘备,制止刘备盲目东征孙权,即使法正制止不了诸葛亮东征,跟着刘备东征,也能够为刘备出谋划策,不至于遭到夷陵惨败,元气大伤。

只要蜀汉不经历夷陵惨败,经过数年发展,按照诸葛亮《隆中对》中战略,与东吴联手夹击曹魏,很可能平分天下,也就没有三国了。

因此说“法正不死,便无三国”。

第2个回答  2021-01-07

法正字孝直,扶风郿人(今陕西省眉县),在兵荒马乱的东汉末年,其与同乡孟达一道入川,投靠了益州牧刘璋。正史对刘璋的评价并不高,为人懦弱多疑,并非当世英杰。

在刘璋的手底下,法正起初只是个县令,过了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才提拔到军议校尉,一个军事参谋的职位。鸿鹄之志,无发挥的余地不算,法正还遭到了,刘璋所倚重的东川集团排挤;期间,只有益州别驾张松,将法正引为知己。

(法正)

法正并不是愚忠之人,一味恪守君臣之道,而是等待时机。公元208年,张松作为特使去拜访曹操,却受到冷遇;回川后,便劝说刘璋,与曹操断绝往来,同时还不忘称赞刘备一番,认为其与刘璋为同宗,值得深交,并推荐了法正前去。

法正也算是名门之后,其祖父法真为东汉名士,父亲法衍是司徒掾(大司徒属官)。一次,法衍召集官吏开衙门早会,法真从窗户中观看。会后,父亲询问哪一位未来成就大;父亲认为胡广可以官至公卿,后来果不其然。

耳濡目染之下,法正继承了法真“料世兴衰”的本领,得到刘璋的首肯,前往荆州,拜见刘备,两人一见如故,有相见恨晚之感。刘备欣赏法正的才华,而法正这边敬佩刘备的为人,料定其将会是一位明主,成就一番伟业。回川后,法正马不停蹄,与张松密谋共同拥戴刘备,实现宏图大业。

此时的刘备虽然盛名在外,以宗室居豫州牧,但只拥有荆州四郡和从孙权借来的一部分江北地盘,还很弱小。要是能拥有山川险峻,易守难攻的巴蜀之地,励精图治,假以时日,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公元211年,曹操进攻汉中,刘璋一时间六神无主。法正、张松见时机成熟,劝说刘璋迎刘备入川,打算率先拿下汉中。

借此之机,法正向名正言顺入川的刘备,详细介绍巴蜀之地的地理、经济、军事等情况。可以说,法正是推动刘备入川的重要人物,而刘备取代刘璋后,也任命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

汉中是巴蜀的天然屏障,曹操占了先机,率先拿下了这个战略要地。法正自然也知道,汉中对于蜀汉的重要性且敏锐地觉察到了,曹操拿下汉中之后,没有南下夺取巴蜀之地,不是其谋划的问题,必然是曹魏内部发生了问题,其次,留守的夏侯渊、张郃才略,还比不上我方的将帅,从而力主刘备拿下汉中。

在定军山一役中,法正把握时机,以火烧曹营,计破夏侯渊,让蜀汉拿下了汉中;战后,曹操复盘,也禁不住叹息:料定刘备没有那么高明,想出这般计策,原来是法正所为。

“三顾茅庐”是君臣之间的千古佳话,但论关系、地位,刘备对于诸葛亮还是有提防之心的,临终之前,对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试问,要是真正信任,又何必说出,在诸葛亮看来,属于“大逆不道”的话呢?

刘备对待法正则不一样。刘备刚进成都之时,当时的蜀郡太守许靖出城投降;但刘备并不喜欢他,不打算重用。法正知道后,认为:许靖是个有名无实的人,声名远扬。如果不重用的话,会让天下人觉得刘备不礼贤下士的。刘备茅塞顿开,任命许靖为左将军长史。

天妒英才,蜀汉刚有点起色,法正便离世了,享年45岁。刘备伤心不已,追封其为翼侯,并赐予谥号。都说刘、关、张,关系好到穿一条裤子,可关羽、张飞的谥号却是后主追谥的,不是刘备赐予的,也表明了,法正在刘邦心目中不一样的分量。

第3个回答  2021-01-07

这个问题,其实有点恐怖夸张感。应该是克隆于郭嘉,所谓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一个套路,且法正活跃时期,恰好又是刘备最牛时期。故而,一切还是从历史上探寻为好!

看《三国志》等史料也很容易看出,刘备跟诸葛亮的关系,虽是鱼水关系,谁也离不开谁,但却不亲密!

相反,刘备跟法正,即亲密,又无间,以至于法正都敢介入到刘备的“婚嫁问题”。比如在法正代表刘璋迎接刘备后,就决定跟着刘备。当他得知,孙夫人对刘备态度恶劣后便怒了,说:“那你俩还睡一起干啥,分开!”


这种事,诸葛亮是不会介入的,估计连关羽和张飞都不便介入,可法正却敢。不但是这一次,且还有一次。在刘备取下西川后,由于孙夫人回了江东他没老婆了。于是益州群臣就劝刘备,娶嫂子吴氏。刘备连忙晃头,这事不但难做,传出去还难听,如何能成?

法正却站出来了,道:“这算啥?你瞅瞅晋文公,为成霸业都敢娶侄女,你为啥就不能娶嫂子?”得,刘备连忙表示:法正说得对,我娶!

看毕上面两个例子,自然人们都会产生疑问:同是刘备的谋士,法正加盟的还晚,为啥刘备就这么喜欢法正,以至于出现了“法正不死,便无三国”的“恐怕夸张”?其实,笔者认为要从三方面说起!

一、相比于“完人”,有缺点的人更受欢迎!

一提诸葛亮,几乎所有人都敬仰万分,很少有人能找出诸葛亮的明显缺点。对比诸葛亮,法正则是一位缺点分明的人。比如法正得势后,就开始对过去那些有仇于自己的人,加倍展开报复。

其实看到这,稍有社会阅历的人就都笑了,因为对 “完美人物”,大多数人都表示崇敬,但想让跟着学习,那就纯属强人所难了。这其实就是大多数人,为啥更喜欢跟有明显缺点的人接近的原因。


道理很简单,就两个字:不累!刘备也是人,但跟诸葛亮在一起,他就不敢过于放松,哪怕他最终的托孤!相反跟法正。,却敢放松放松,比如说说家里有“母老虎”啥的。

这话对诸葛亮说?诸葛亮必会劝:大局为重,请继续憋屈!才不会管刘备的心理需求。如,诸葛亮劝刘备杀刘封——你这养子,性格刚猛,你百年之后,谁能制约得住?刘备只能流泪杀之。

法正却是另一种模样,听闻老大在家里受欺负,立刻道:她敢这么刁?惹不起,就躲了!反正不能委屈咱自己!

看完诸葛亮和法正的这两种方式后,您若是刘备,您会喜欢谁?答案其实不用小编说了,必是法正!因为他首先看到你刘备,是个有血有肉的人,然后才是“天下”啥的!诸葛亮则相反!



二、性格原因造就

诸葛一生唯谨慎,所以经常是举轻若重的样子,生怕出错。刘备骨子里是“黑老大”般的赌徒性格。所以他跟诸葛亮虽互补,但却不可能产生亲密无间感。再看法正,性格上恩怨分明,正好跟刘备的赌徒性格,产生共鸣。

比如在汉中之战时,老对手相见分外眼红,刘备完全是跟曹操玩命的架势,眼见攻击不利,就冒着箭雨跑到前面,依然继续跟曹操大军打下去,没人敢劝。


法正二话不说,提马挡在刘备前面。吓得刘备大叫:“兄弟回来,小心弓箭。”法正却道:“咋了?你老大都不怕,我怕啥?我先替老大把箭挡住!”刘备哈哈大笑,下令 :兄弟,走啦!回家商量如何收拾曹操去!

遇到这种情况,诸葛亮怎么办?反正是绝不会用出法正这种匪夷所思的办法。这也是为啥刘备兵败夷陵后,诸葛亮叹息:要是法正那哥们还活着,必能劝住咱主公,哪能有这样的惨败。


三、曹操赞许

其实,对于为啥刘备这么喜欢法正,曹操也间接地给出了一个答案。得知刘备在汉中杀掉夏侯渊,是因有法正辅佐后,曹操道:“天下奸雄,几乎都被我曹操招揽来了,可惜独独漏了法正!”

曹操给法正的定位是“奸雄”。这两个字,一直是贴在曹操脑门上的,如今曹操却赐给了法正。所以,法正这个“奸雄”的合理解释,应是:不按常理出牌的奇才!


刘备身边论“正才”是诸葛亮,奇谋先有庞统,可惜英年早逝,法正则接上了。庞统为刘备拿了西川,法正助刘备,夺了汉中!所谓“以正合,以奇胜”,法正对刘备有多重要,不言自明!所以曹操站在对手角度上,给出的这“两字答案”,可谓一语中的!

一个是跟诸葛亮对比,一个是跟刘备互补,另一个是得到了曹操的赞许!大概这才是“恐怖法正”的由来。至于“法正不死便无三国”,其实跟“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一样,属于恰好赶上了!或说,法正和郭嘉,去世得恰到好处罢了。

第4个回答  2021-01-07

许多人对于法正其实并不了解,演义当中对于法正也没有加以太多描述,而在正史当中法正的一生也可以说是十分的短暂,去世时仅仅四十五岁。但是虽然短暂,但是法正对于三国历史可以说是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法正,字孝直,扶风县人。最早是益州刘璋的部下,但是在刘璋手下,法正的地位可以说是十分的低微。法正在刘璋处入仕之后,久久得不到重用,干了许多年,也仅仅是一个县令。法正感慨于自己的怀才不遇,以及刘璋的识人不明,对他颇有怨气。于是就与好友益州别驾张松一起,暗中与刘备相通奉刘备为主。后来刘备与刘璋决裂,刘备率军进军蜀地,刘璋无力抵挡,在成都被刘备所围困,法正向他说明利害,最终促使刘璋投降,完成了蜀地统治的平稳过渡。而在此之后,法正还参与了汉中之战,献计斩杀了曹魏大将夏侯渊。

如果没有法正的存在,就不会有蜀汉。当时来说,刘备委身于荆州,而荆州是四战之地,东面的东吴与北边的曹魏都对于这块肥肉虎视眈眈。如果不是当年曹操一心北伐,促使刘备孙权结盟,或许东吴早就对刘备下手了,而这种觊觎,从后续的关羽失荆州这一事件当中可以看出。

既然荆州难以保全,刘备就不得不另寻他处用作根基。这时地处西南,山高林密的益州地区就成为了刘备的首选。但是益州牧刘璋可以说还是比较仁德的,从其父亲刘焉手中接手益州之后,在成都民众当中有仁德之名,这从当时刘备围困成都,民众愿意为刘璋与其决战可以看出。但是在其他地区,因为刘璋为人优柔寡断,并且识人不明。导致法正等人与刘备暗中联系,最后里应外合之下丢失了益州。

而法正选择背叛刘璋投奔刘备,可以说是刘备求之不得的,自然是扫榻欢迎。而刘备也在法正的建议之下,取得了益州地区的控制,帮助蜀汉度过了这一次的危机,拥有了较为稳定的后方。

陈寿将法正与郭嘉程昱相比,可见法正的能力还是很强悍的。而其献计斩杀夏侯渊的事情当中,也不难看出其足智多谋。而除此之外,法正虽然改变了蜀地松散的作风,但是也杀害了一批无辜之人,可以说虽然法正善于军事谋略,但是在政治方面还是略差一筹。

而且在蜀汉势力当中,法正作为益州本土派的代表之一,其家族势力对刘备稳定益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说帮助很多,也就难怪有人会提出了,法正不死便无三国这个说法。但是虽然法正很强,但是这一说法显然用力过猛,有捧杀的嫌疑,毕竟蜀汉先天不足,想要一统天下何其难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