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IS一LM模型说明投资变动对利率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要求作图)

(1)IS一LM模型是说明物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利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决定的模型。 (2)投资的变动会引起自发总支出变动,自发总支出的变动则引起IS曲线的平行移动,从而就会使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变动。这就是,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自发总支出增加,IS曲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从IS0移动到IS1),从而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从Y0 增加到Y1),利率上升(从i0上升为 i1);反之,自发总支出减少,IS曲线向左下方平行移动(从IS0移动到IS2),从而国内生产总值减少(从Y0减少到Y2),利率下降(从i0 下降为 i2)。

1.Is - LM模型是解释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状态时利率和GDP决定的模型。投资的变化会引起自发总支出的变化,自发总支出的变化会引起is曲线的平行运动,这将改变GDP和利率。即当LM曲线不变时,自发总支出增加,而is曲线平行于右上方(从IS0到is1)移动,导致GDP(从Y0到Y1)和利率(从I0到I1)增加;相反,自发总支出减少,is曲线平行于左下角移动(从IS0到is2),导致GDP(从Y0到Y2)下降,利率(从I0到I2)下降。
2.用is - LM模型来说明总支出变化对GDP和利率的影响。以总支出的增加为例,减少正好相反。假设市场现在处于均衡状态,然后总支出突然增加。is曲线向右移动,而LM曲线没有移动,因此GDP上升,利率上升。使用说明- LM端。下面介绍财政政策在不同时期的应用情况。是的LM模型用于解释短期内的市场情况,因此上述结果的潜在条件(GDP增长和利率上升)产生不变的价格p。根据广告的长期总供给需求模型,从长期来看,适当转移和垂直转移广告保持不变。因此,物价上涨,GDP保持不变。
3.自发总支出增加的所有影响是:短期内P保持不变,收入增加,利率上升;从长远来看,收入不会改变,物价会上涨。自发总支出的增加使is曲线向右移动,因此利率增加,GDP增加,自发总支出减少。因此,is曲线向左移动,利率降低,产出减少。特别是当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时,总支出的增加,即需求的增加,只会带来通货膨胀,而不会带来GDP。
拓展资料:“Is - LM”模型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理查德·希克斯和美国凯恩斯学派创始人阿尔文·汉森在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经济分析模型,即“希克斯·汉森模型”,又称“希克斯·汉森综合”或“希克斯·汉森地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6-20
用IS一LM模型说明投资变动对利率和国内生产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12-07
西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市场利率与社会总储蓄和总投资有着密切的联系。储蓄(资金供给)和投资(资金需求)对利率的变动均有较大的弹性。从长期来看,储蓄等于投资。因此,利率一方面影响现期的投资活动,同时又通过调节储蓄而影响未来的投资规模。利率的这一作用后来被凯恩斯加以大力发挥而成为其著名的“有效需求”理论的核心内容,凯恩斯认为,债券的市场价格与市场利率成反比,如果利率上升,则债券价格下跌;如果利率下跌,则债券价格上涨。利率与债券价格的这种关系,使得人们在所持有的金融资产的安排上可以在货币与债券之间进行选择,以期获利。如果预期利率将下跌(亦即债券价格将上涨)则人们愿意现在少存货币和多买债券,以便将来债券价格上涨时卖出债券获利;反之,预期利率的上升使得人们愿意多存货币和少存债券,即把手里的债券卖出,转换为货币,以避免将来债券价格下跌时遭受损失。从宏观角度来看,利率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表现为对投资规模、投资结构等方面的影响上。
①利率对投资规模的影响。利率对投资规模的影响是指利率作为投资的机会成本对社会总投资的影响。在投资收益不变的条件下,因利率上升而导致的投资成本增加,必然使那些投资收益较低的投资者退出投资领域,从而使投资需求减少。相反,利率下跌则意味着投资成本下降,从而刺激投资,使社会总投资增加。正是由于利率具有这一作用,西方经济理论界与货币管理当局都把利率视为衡量经济运行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和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因此,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控制利率水平在西方货币政策体系中曾一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为了恢复生产,刺激经济的高速发展,都不约而同地把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作为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低利率政策因为有利于刺激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有利于经济的迅速增长而被广泛采用,并且在战后的20多年里,对经济的发展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整个50年代和60 年代,美国实际年均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率都在4%左右。日本从低利率政策中获得的好处更大,企业大量利用低利贷款,减少了利息负担,降低了企业产品成本,增加了企业利润,促进了企业投资,加速了工业发展。日本的低利率政策对日本投资的迅速增长、工业的高速发展和进出口贸易的开展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70年代起,西方各国国际收支极度不平衡,并发生了普遍性的通货膨胀。与此同时,国内经济逐渐停滞,形成了可怕的“滞胀”局面。为了缓和经济危机,西方各国相继转向推行高利率政策,以压缩投资,抑制通货膨胀,结果取得了极大的成效。英国的通货膨胀率从1975年的24.2%下降到1982年的 8.6%,再继续下降到1988年的3.8%。日本的通货膨胀率也从1974年的24.3%逐渐下降到1988年的05%。
第3个回答  2021-06-30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