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2怎么样

如题所述

误杀2很好看。

《误杀2》是一个全新的故事,与前作在剧情上并无关联,虽然发生地点还是泰国,影片的主演还是肖央,继续讲述一个被损害的家庭,为了守护至亲,不惜犯罪铤而走险的故事。

剧中有一句台词“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不是普通孩子”,和《误杀1》中“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兽”遥相呼应。这句台词也点出了《误杀2》的核心,在当今社会下,平民百姓为了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有多难,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才能得到本该就属于自己的东西。

影片中的隐喻太多了,八岁儿子问父亲:“为什么萤火虫在灯光下就不亮了呢?”肖央饰演的父亲林日朗先是愣了一下,思考了一会才回答说:“萤火虫要到黑暗里才能发出光亮。”这句似是而非的回答,更多的是体现编剧和导演的无奈。

只有当周围环境暗下来,我们才能看到萤火虫发出的微光,而每一束微光的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误杀2》剧情

《误杀2》改编自《迫在眉梢》,剧情故事和人物角色都做了本土化处理。《迫在眉梢》是讲述了父爱对抗腐败的剧情故事,然而《误杀2》是将腐败与伟大父爱两者结合起来。

先借用了《迫在眉梢》的故事开始,再升级改编成更贴合国内观众胃口的剧情故事和节奏感。主要围绕“家贫人穷、医疗资源、特权当道、腐败成风、父爱母爱,为爱冒险”等等系列关键词展开了一系列跌宕起伏的故事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3-13

本次《误杀2》的舞台放在东南亚新曼中国城的一所名为新唐医院的急诊室中,一位走投无路的编剧父亲不得不采用挟持急诊室这样极端的方式来拯救自己的病危的儿子


而在影片结尾,作为父亲的林日朗读出那封写给儿子的信时,有一行手写的台词令我印象非常深刻,那就是“死亡也是一种胜利”

从林日朗的角度来看,他实现了作为父亲所期望的目标,那就是胜利了。


在我看来,林日朗的这一局不仅输了,还输的彻底


首先,我们先从最后结局来看,林日朗的儿子小虫最后因为移植了父亲的心脏而成功活下来,这一点看起来似乎皆大欢喜,但是我们细细一想,小虫从此以后的生活并没有父亲的存在,无法一起吃饭、一起玩耍、一起度过美好的亲子时光,这一切的陪伴不是一句“每次想我的时候就感受心脏的跳动”能解决的。一个失去了父亲的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势必会造成部分情感的缺失,这一切也是林日朗作为父亲无法弥补的。


其次,从林日朗的家庭的角度来看,本身林日朗就是一个落魄编剧,妻子是补习社老师,两人的收入正好温饱,而失去林日朗的妻子,在经济上肯定会有很大压力,还要一边照顾小虫,再加上影片中没有点明的,林日朗最后凑齐的那手续费是要在两天内还清的高利贷,而随着林日朗去世,高利贷的人很有可能会将矛头指向妻儿,这一切的烂手尾,还是要留给活着的人处理,所以这都是林日朗这一局输了的表现。

然后,林日朗最开始的目标是劫持急诊室的人质,要求警方将被抢走的心脏追回,但是随着在急诊室楼上市长的电话响起,那颗原本属于小虫的心脏已经被移植到市长儿子的身上之时,林日朗这一局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是输了。最后不得不采用逼迫警方误杀自己,将自己的心脏移植给儿子的plan B,值得一提的是,在原版《迫在眉梢》中,也同样有父亲为了拯救自己儿子,将枪对准自己意图自杀(美国可以持枪,这点本作改编还是很到位的),那一段丹泽尔临终前的精彩表演,也是全片最催泪的地方,但是原版中最后儿子是得到了可移植的心脏,而父亲也是被判了几年牢,或许这种结局发生在林日朗身上,才能被称之为“赢”吧!


最后,从社会层面讲,围观的观众对林日朗这次的行为究竟是抱着支持的态度还是反对的态度呢?从最开始的吃瓜围观,到美女记者冲进急诊室以后将林日朗这次行动的动机告知于众,群众也从最开始的惊恐不理解到对权势的同仇敌忾,大声表示今天这件事是发生在林日朗身上,明日就可能发生在你我身上。用萨丁的话说,今天竟然有这么多群众为一个抢劫犯加油,是警察的失职,政府的公信力何在?但是当林日朗即将投降被“击毙”在地之后,围观群众又在那歌颂警察办事果断。林日朗始终处在不断摇摆舆论定义的环境之下,他无法决定舆论,无法让那些围观群众与自己同呼吸共愤懑,他只能用一种决绝的方式,才能证明自己无害的立场,实现挽救孩子的目的。


虽然在我看来,林日朗这一局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赢,但是他确确实实为了这一局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不愧是编剧出身,首先在最开始他就已经提前做好了器官配型检查,在知道希望渺茫的情况下做好plan B,并且还会在密闭的急诊室空间中时刻关注着新闻动态,例如从卫生局局长查差死了推断出幕后还有更大的黑手,还能利用被送进来的狙击手防弹衣捡回一命(其实还有儿子的奖牌)

正如最后林日朗对儿子所说,萤火虫之所以在灯光下就不发光了,是因为它的光亮太微弱了,只有在更黑暗的地方,它才会显得发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