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普通话的作文,要求600字以上,主要写出普通话对我们的好处,以及普通话的历史等

推广普通话的作文,要求600字以上,主要写出普通话对我们的好处,以及普通话的历史等,文章语句优美,富含一定哲理,但不要太过深奥,最好不要有事例,因为大多数都不搭边,初一的作文,大概就在这一水准,如果有满意答案,我会加分的。

普通话的最大意义就是交流方便以什么话为一个国家官方语言是另一回事,就应该人人学习,这一点说来容易,但做起来有许多心理障碍在里面,
美国开发西部的时候,世界各国人们一拥而入,他们操着许多语言,有古老的拉丁系,有斯拉夫系,但最后都放弃自己的母语,共操英文,为西部开发奠定基础,也成为西部精神的重要组成,
放弃自己的母语需要很大的勇气,正是大家愿意接受新东西,不怕改变自己以适应新环境,大家才能统一到英文上,人们不再是波兰人、英国人、法国人,都是美国人,没有隔阂,没有帮派,没有歧视,没有本地人和外地人,一切以合理为准则,而不论说话的人是哪里来的,西部精神是开放的精神,
现代中国还有许多西部式的地区,比如石油城,搞石油的都来自全国各地,聚到一起以后,全都说通用的普通话,成为所在省的风景线,在这些地儿没有本地人,全都是外地人,同样以合理为准则,不论说话的人是哪里来的,去过这些地儿的人都赞叹当地的美国西部式的开放文化,
中国许多地区曾经是新生地,例如上海市和青岛、天津,但是时间一长,这种开放的精神就淡化,人们开始封闭起来,上海市就很典型,
上海市人来自全国各地,以无锡、宁波、苏州等地为多,最初大家并不互相排斥,共同合成“上海市人”,但逐渐地,产生上海市小圈子的意识,上海市人在文化上是自卑的,他们尤其在苏州人面前直不起胸来,苏州是有文化的,上海市是没文化的,苏州是文明的,上海市人是没教养的粗野的,但上海市人在其它地区面前又很神气,“愿和苏州人吵架,不和宁波人说话,”尤其是苏北人,被歧视到全国出名的地步,
在现代社会,说普通话是有文化、开化的标志,例如济南青岛,都曾经是方言地区,现在除一些老人,极少再有人说山东话,看山东卫视新闻节目,大街上无论记者采访到谁,对方都操一口普通话,说普通话为荣,说普通话前卫,已经成有文化的人的共识,连农村小学都全面施行普通话教学,山东农村出来的打工者,没有不会普通话的,不会说普通话,会被认为是老土,这是发达地区的人的心态,
但上海市、天津这样的城市仍然很落后,他们有明确的本地人和外地人的概念,以上海人为荣,外地人是老土,有人说一句话,先听口音,是本地人说的,再想地不对,外地人说的,听也不要听,自己歧视外地人,再说普通话不是要被人当外地人看?说本地方言首先是胆小的结局,
说方言的是老土,这话一点也不错的,说天津话的人就是土,说上海市话的也就是土,他们一生都在上海市,许多人连火车也没坐过,根本不知道国家变成什么样子,哪里都比上海市强,幸亏现在有埔东,上海市人不要坐火车,他们的旁边的现代化的埔东已经说明上海市是多么落后,现在人们一说上海市发达,其实说的是埔东,埔东都是上海市人心目中的外地人,真正的老上海市真没有什么可称道的,井底之蛙,上海市人、天津人,全一个味儿,
要是不建埔东,上海市人做梦也想不出立交桥、宽马路、环线是什么味儿,上海市人不懂飘流,没人有旅游帐蓬,没人玩儿过125cc的摩托,更不懂开着四轮驱动的军用吉普的感觉,你要说青岛已经很少单车,天天骑车的上海市人一定不信,这一切,与上海市人、天津人坚守方言互成关系,
说普通话的人就是开化,他们能接受新东西,能抛弃旧东西,说方言的人就是落后没文化,他们远离现代文明,与新东西格格不入,家有弊帚,享之千金,连个普通话都不能接受,还能接受什么呢?
一、掌握学习普通话的工具
汉语拼音是学习普通话的主要工具,只要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汉语拼音,就会加快学习普通话的速度,提高发音的准确性,
二、掌握本地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别,
普通话与地儿方言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语音上,对于不同的地域,这种区别也不同,但都具有一定的对应规律,例如,张掖、临泽一带的人分不清sh和f、an和ang等,俺们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掌握这种规律,纠正方言,正确练习,学习普通话就不是很难的事,
三、先学会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字
在生活中,有一些字、词使用频率是比较高的,例如:“您好、谢谢、请问”等,先学会这些常用的字、词并不断使用,待掌握以后再逐渐扩大学习范围,运用这种方法,容易看到学习成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四、不怕嘲笑,持之以恒
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笑话,但不能因此而退缩,相反,要知难而进,持之以恒,把别人的笑语变作自己学习的动力,
如果你是位北方人的话,学习普通话会很容易;若你是个南方人的话,那么就相对比较麻烦,会遇到一些困难或障碍,不过这得视你的语言(普通话)基础怎样,
南方人的发音较特殊、各地风俗习惯不同,且有些地儿的方言更为复杂繁絮,
一般来说,南方人说话都普遍存在无卷舌音和无后鼻音的现象,还有些地儿甚至n音和l音相混淆;h音和f音分不清,再有就是四个音调之分拿捏不准,容易串调、串声,
只要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掌握以上这几个问题的关键所在,平时多与用普通话交流的人接近和沟通,注意时常纠正和校对错误发音,加强与提高听、读能力(最好是大声地朗读象报刊、杂志等,效果较佳),那么学起普通话来就会事半功倍的,
刚学之时可能会进展较慢,可只要你摸着窍门,就马上会小结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学起来就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到最后那可就一日千里,和原来不会说普通话的你再相比,就不可同日而语,毕竟普通话不算难,
要想学好普通话,首要的是每天坚持说,这一点非常重要,同时在说的时候注意发现自己的问题,发现自己的方言问题后,需要找到正确的训练方法,这可以请教老师,从而有针对性的加以训练,同时,每天应注意听一些普通话标准的人的发音,包括听广播和身边普通话说的好的同学,另外,如果有时间,每天应进行一些朗读训练,按古诗词——诗歌——散文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总之,普通话学习也是语言学习,只有持之以恒,方能见效,一般只要坚持3—5个月,都会收到一定的效果,有的人还会进步很大 星辰七月★2008-09-21 13:24检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9-19
普通话”这个词早在清末就出现了。1902年,学者吴汝纶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议中国应该推行国语教育来统一语言。在谈话中就曾提到“普通话”这一名称。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学日本时,曾与留日学生组织了一个“演说联系会”,拟定了一份简章,在这份简章中就出现了“普通话”的名称。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学者朱文熊在《江苏新字母》一书中把汉语分为“国文”(文言文)、“普通话”和“俗语”(方言),他不仅提出了“普通话”的名称,而且明确地给“普通话”下了定义:“各省通行之话。”上世纪三十年代瞿秋白在《鬼门关以外的战争》一文中提出,“文学革命的任务,决不止于创造出一些新式的诗歌小说和戏剧,它应当替中国建立现代的普通话的文腔。”“现代普通话的新中国文,应当是习惯上中国各地方共同使用的,现代‘人话’的,多音节的,有结尾的……”

“普通话”的定义,解放以前的几十年一直是不明确的,也存在不同看法。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期间,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正式定为“普通话”,并同时确定了它的定义,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 》的社论,文中提到:“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把普通话的定义增补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使得普通话的定义更为科学、更为周密了。其中,“普通话”二字的涵义是“普遍”和“共通”的意思。
第2个回答  2010-09-14
普通话的来历:
普通话前身是古代北方官员的官话,因为北京做过多朝首都,官话也就更接近北京话,今天南京方言不像其他苏南地区,也因为南京做过多朝首都,有点接近官话。
“普通话”一词,是朱文熊于1906年首次提出的,后来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话”的说法,并与茅盾就普通话的实际所指展开争论。经“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大众语运动和国语运动,北京语音的地位得到确立并巩固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举行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张奚若在大会主题报告中说明:汉民族共同语早已存在,现在定名为普通话,需进一步规范,确定标准。“这种事实上已经逐渐形成的汉民族共同语是什么呢?这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为简便起见,这种民族共同语也可以就叫普通话。”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对普通话的含义作了增补和完善,正式确定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普通话”一词开始以明确的内涵被广泛应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09-14
没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