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房价是跟这个城市房产的供需有直接关系的,那么重庆目前的供需关系怎么样呢?

如题所述

重庆主城区的住房需求是旺盛的,当然这种旺盛比如北上广深,还差些。北上广深的国家定位以及国家战略的原因,自然能吸引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人流和资金。而重庆作为二线城市,其吸引力自然比不上北上广深,但是作为区域性的城市吸引力还是比较强的(当然,国家将重庆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不过这是一种政治定位,而不是经济定位)。

1.重庆房地产需求者

重庆主城区的住房需求人群,主要是:1.主城区土著家庭即将成年成家的一代;2.每年主城区以外户籍的大学大专毕业生;3.远郊区县希望在主城占有一席之地的富裕居民;4.周边省的进城人员;5.其他入渝高端人才、商人、炒房客。

从需求量来看,第1、2的需求量是比较小的,对重庆的房价起不了根本性作用,第3、4人群是重庆接盘的主力。而从去年12月至今的这波重庆房产牛市,则是由第5类人群的激增造成的。从房地产一线反馈的信息来看,来自全国各地的炒房客确实很有实力,他们有的人一口气买了几十套房子的。因为在这些外地投机者眼里,中国所有二线城市中,重庆房价最低,即便到现在的所谓“高位”,也只是达到了河南郑州的水平,而郑州的城市建设、城市定位,大家也明白是比不上重庆的。

2.重庆的住房供给

从供给来看,重庆一直奉行天量土地供应,在2014年以前,重庆的土地供应量始终是天量,网上有人做过统计,重庆一年的土地供应量大约相当于北上广的总和。

从2014年开始,重庆的土地供给政策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于主城区土地指标的日渐稀缺,特别是住宅空置率高企等原因,重庆开始有意识地减少土地供应量。从目前公开的数据来看,2014年至今,每年减少约20%。重庆2014年成交土地1391万平米;2015年成交土地1228万平方米,2016年全年是1021.62万平米,同比2015年减少16.8%。这意味着什么?2015年一线城市加起来的总和是2848万平方米(北京734万平米、上海1074万平米、广州843万平米、深圳197万平米) 。如此庞大的土地供应量,重庆2016年的建面均价在7116元/平米,也就可以理解了。但是到了2016年,重庆的土地供应量仅比广州多300万平方米,虽然土地供应量依然最多,可是总量上已经得到了大幅度的减少。而从全国来看,减少土地供应量都成为了趋势。尽管国土部说,对于房地产库存不足的城市,要加大土地供应。但是,我们国家是奉行粮食自给自足为基本国策的,18亿亩土地红线是不能动的。而且除非发展巨型城市,否则城市的土地供应量是极其有限的。土地供应可以加大,把江津、长寿纳入主城,加大土地供应,请问在主城区工作生活的人,愿意住在长寿江津吗?至少20年内不愿意,大家还是愿意在渝中区、江北、北区上班生活,甚至连跑到巴南都觉得远。

还有一个情况是:重庆的北区已经没有土地了,再供应土地,就得到北碚了。所以,未来的土地供应重点一个是北碚、一个是大渡口、九龙坡。而这些地方,大家可以想想,大多数人是不愿意去的。

而目前的主城区,只有老城区的旧房子了。所以,未来重庆的新楼盘,将以旧城区旧城改造为主,二手房交易将兴盛。而旧城改造、楼板价必定远高于在目前拿一块荒地盖新楼的价格。而这恰恰是香港目前面临的房地产情形。山地城市中,重庆唯一可以参照的对象就是香港。当然,重庆的经济体量、经济水平、区位优势是无法跟香港比的,但是两者的地形结构的相似,都必然有一个特点——适合建房的平地资源稀缺。

正因为此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也就是10年的时间左右,重庆的房地产模式,将是以旧城改造为主,二手房交易的活跃程度将空前热烈。

3.供需平衡

重庆主城区的供求关系,目前来讲是相对平衡的。而未来,因为城市发展的关系,将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只是,目前供求关系的局面还未发生根本逆转而已。当然,我还要说明的是,我说的主城区不是政府的行政规划,而是大家通常所说的渝北、江北、南岸、渝中、沙坪坝、九龙坡。为什么是这样,我想只要在重庆生活超过5年的人,都能感受到为何我如此分类。

人口,决定着重庆未来房价的发展。根据政府统计的数据,这两年来,重庆主城区都出现了20万-30万的净流入人口。这部分人口里,一部分是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返乡的重庆户籍人口,一部分是主动来重庆寻找机会的人。返乡的重庆户籍人口,大部分是积攒了存款回来的,他们不少人是在北上广深做产业工人、做小生意或者在其他各行各业,其实是有一门手艺或者说有一定的谋生本领的。他们或多或少都是有在主城区购房的需求的(按经济学教材里的说法是,既想买房又有能力买房的人群)。返乡的人群中,还有一部分人群尤其引人注意:那就是拥有较高学历的渝籍生源,他们不少人在北上广深甚至海外工作了好多年,对北上广深的房价望洋兴叹,但是他们发现他们500万在北上广深,只能买一套80多平方的房子,回到重庆可以买洋房,甚至别墅。他们就在这段时间,回乡买房子了,移居回重庆发展。同样的道理,还有那些怀揣着梦想的外地人才。事实上,这部分是重庆最愿意吸引的人才。

外地来渝发展的淘金人。其实,重庆对全国的吸引力,是从2008年开始的,那时候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重庆很博全国的眼球。自那开始,重庆进入了基础建设的黄金时代。高速公路、城市公园、轨道交通、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都纷纷鸟枪换炮。我想,大家都还记得,2008年以前,去现在南坪看看,那种脏乱差的样子。更不敢想想什么四五六七八公里了。但是,现在再看看,南坪像个大都会的样子,连四五六公里,也像模像样的。这是重庆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

我们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你看到邮政储蓄银行和建设银行的时候,你愿意去哪家银行存钱办卡?相信大部分人愿意去建设银行。为什么?因为看到邮政储蓄银行的装潢,真的不像个金融机构啊,太简朴了,内心并不把它当银行,还是进了邮局啊。但是建设银行、乃至中信银行呢?装修得富丽堂皇,而且网点多,这些都叫做基础设施建设,所以大家都愿意去。而实际上,邮政储蓄银行和建行的利率都是一样的,而且人家还不用排队。可是你装修不好看、而且网点少,ATM机的功能也不如人家的先进。这就是基础设施撇造成的。

重庆也一样啊。08年以前,重庆基础设施建设太差了。所以那时候房价才多少钱?那时候,重庆都说买那么多房子的人是傻子。

但是08年以后,看看现在重庆的轨道交通,那个发展密度,在全国都排的上前五。再看看各种道路、各种公园、各种写字楼、商圈,对人才是很有吸引力。这叫做聚宝盆效应,如今经过9年多的建设,重庆的聚宝盆效应开始逐渐显现了,而且现在才开了个头。

有人说,你怎么知道有那么多外地人来啊?这个数据,我相信官方是有一个人口净流入数据的。但是,也许没有人对这部分净流入人口进行结构分析。而且,很遗憾,我也拿不到这些数据。但是,我们可以从生活经验来获知。最近,我的小区就多了许多操着粤语、潮汕话的外省人。他们或者在周边开个什么潮汕火锅店,或者在电脑城一窝蜂地经营。其实,这帮人是很聪明的。潮汕人会做生意嘛。他们全国到处跑,到处找机会。现在找到重庆来了。这是一个趋势,也是一个变化。

大家还可以看到一个现象。现在大家对24便利店罗森已经很熟悉了吧。可是,在2011年以前,有几个人知道罗森?日本24便利店的开店调研是十分苛刻的。他们要研究人口结构、消费结构还有城市的发展未来。所以,今天有24便利店的城市,全国并不多。商业业态的丰富,都在表明商业机会的增加。

还有一个变化,不知道大家留意到没有。那就是重庆的餐饮形式开始丰富起来了。以前重庆的餐饮只有川菜、火锅、小面,就没了。而现在呢?港式茶餐厅、粤菜馆、东北菜、云南菜、陕西会馆、蒙古餐厅、韩国快餐、德国餐厅……甚至在有着火锅霸权之称的火锅领域,潮汕火锅也能打开一片天地。

都说重庆不排外,但是其实重庆的排外体现在餐饮上。以前,一群重庆本地人要吃火锅,一个外地人说:好辣啊,换一样嘛。重庆的人肯定说:好嘛,那就微辣嘛。看吧,微辣是重庆本地人对外地人的最大让步,管你是同学还是朋友。

但是这种餐饮霸权意识开始发生变化了。现在人们会说,那吃其他嘛,吃清淡点,吃茶餐厅。这当然是一种进步,表明重庆人的眼界更宽了,生活条件也更好了。而这种变化,对于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是极其重要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