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时间、依据、局限、适用人群)

如题所述

1、先秦:从夏朝到春秋,选官主要按爵位;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地主阶级改革才重视按军功授爵。(标准从爵位到军功)

2、西汉:
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分察举和皇帝征召等。
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征辟制度: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前者多为名望高、品学兼优的社会名流,被征召者多为以要职。

3、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按照“中正”所评品级决定官员奖惩,反映了世家大族(士族地主)的垄断地位。(标准为门第)

4、隋唐: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产生了科举制。隋文帝时分科考试,隋炀帝时设进士科,唐太宗时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时设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5、宋元:北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大增;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不考诗赋,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试成绩好的可直接授官。(特点:更严密;人数增;更实用)
6、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严格限制,为君主专制培养了忠顺奴才,但严重制约了中国科技、思想的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9-13
  夏商周至战国末期,是任人唯亲的,以贵族与天子或国王的亲疏关系来决定官员的任免。一般只适用于贵族之间。平民百姓是没有当官的权利的。
  秦行郡县制,选官采用商鞅的法家制度,以军功选取,自此开始,平民百姓理论上有了被选拔为官员的途征了。
  汉行举孝廉和征僻制。除了任用功臣子弟和皇亲国戚外,主要也是选用地方上一些名门望族和名声较大的士人。不过这一选举法主观性太大,故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士族把持政治的苗头。
  三国时开始选用“九品中正制”让各剌史评价当地名士送于朝廷任官,结果因主观性太大不可操作,沦为了士族把持政治的状况,其选用官吏的唯一标准是士族出身,以致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至隋时开始,隋文帝首开科举,中国自此开始,选用官吏名义上就从平民中选取,此种方式直至明清一直相沿,改变不太。唯一有点区别的是,元时因蒙古鞑子属未开化,岐视汉人,故选官基本都是蒙古贵族,偶有色目人。地方小吏则多用汉人充任,南人不得任官。不过也偶有个把个汉奸任高官的,但均无实权。
  清相仿,满鞑子一样岐视汉人,不过吸取了蒙元的教训,满清选官实行科举制,名义上满汉无甚分别,不过实权大多在满官手中,汉官只有文官有些实权,武官基本均为满人把持。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