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这片土地在古代被称为“蛮地”,属于“三苗”文化区域。夏朝时期,它隶属于荆州。商代,它被划入楚国的“鬼方”地区。到了西周和春秋,它属于楚国的黔中地。战国时期,这片土地归属于楚黔中郡。西汉时期,它隶属于武陵郡。三国时期,它先是归蜀,后来归属吴国。西晋和东晋时期,它仍属于荆州武陵郡。隋唐五代时期,它属于黔中道,后来朱元璋时期划归荆湖北路的辰州和澧州。元朝时,它隶属于湖广行省的恩州军民安抚司、新添葛蛮安抚司和四川行省的永顺司。明朝时期,设立了永顺宣慰司和保靖州宣慰司,其余地区则属于岳州和辰州的管辖范围。


清朝时期,湘西进一步发展,设置了永顺府和凤凰、乾州、永绥直隶厅,东北部归澧州管辖。民国时期,该地区经历了辰沅道的时期,再到1938年至1949年间的第八、第九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行政区划有所调整,吉首、泸溪、凤凰等地分别隶属于沅陵专区和永顺专区。1952年8月,湘西苗族自治区成立,包括现在的吉首、泸溪、凤凰等6县,以及永顺、龙山等4县(12月正式接管)。1955年,湘西苗族自治区改为湘西苗族自治州,州府设在吉首,下辖10个县。1982年和1985年,吉首和大庸(现张家界市)由县升格为市。1988年,大庸市升格为地级市,桑植、大庸划归张家界市,湘西州的版图相应缩小。至1989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8个县市,总面积为15,485.99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和水面等各类地形比例各异。




扩展资料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地理坐标在东经109°10′~110°22.5′,北纬27°44.5′~29°38′。是湖南的西北门户,素为湘、鄂、渝、黔咽喉之地。境内有汉、土家、苗、回、瑶、侗、白等30个民族,人口283万,世居主体民族土家族占41.5%、苗族占33.1%。辖吉首市和泸溪、凤凰、花垣、保靖、古丈、永顺、龙山7个县,总面积15461平方千米,首府吉首为湘鄂渝黔边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湘西物华天宝,资源丰富,投资开发潜力极大。是湖南省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唯一地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