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嫔妃等级表

最好可以详细一点,

正超品:皇后

正一品:皇贵妃

从一品:贵妃、德妃、贤妃、丽妃

庶一品:夫人

正二品:妃 

从二品:贵嫔

庶二品:嫔

正三品:昭仪、昭媛、昭容

从三品:修仪、修容、修媛

庶三品:充仪、充容、充媛

正四品:淑仪、淑容、淑媛

从四品:贵仪、贵容、贵媛

庶四品:月仪、月媛、月容、月华

正五品:婉仪 婉媛 婉容 婉华

从五品:德仪 德媛 德容 德华

庶五品:丽仪、顺仪、佩仪、芳仪

正六品:贵姬

从六品:姬

庶六品:容华

正七品:婕妤

从七品:贵人

庶七品:常在

正八品:美人、佳人、良人

从八品:顺人、才人、淑人

庶八品:小仪、小媛、小娣

正九品:承徽、承荣

从九品:宝林

庶九品:采女

正十品:选侍

从十品:答应

庶十品:秀女

皇子是男性,不属于后宫。宫女是下人,排不上档次。公主是皇族,与后宫不同。

扩展资料:

入宫制度:

1、汉朝

汉宫后妃制度:西汉初年,皇帝的正配称为皇后,其余嫔妃称为夫人、美人、良人、儿子、长使、少使。汉武帝时,后宫的女人成倍增加,嫔妃名号增加了婕妤、娙娥、容华、充衣。汉元帝时,又加昭仪,并有五官、顺常、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等等。

刘秀建立东汉,称光武帝。光武帝并省前朝后宫制度,规定皇后之外,只立贵人、美人和彩女,后又加宫人,凡嫔妃四等。历史上选妃标准最苛刻的皇帝。看惯了唐明皇和杨贵妃、汉武帝和卫子夫等皇帝娘娘的爱情故事,很多人以为:皇帝在选择配偶的问题上一定也是相当随机的,看上谁就是谁。

当然,这只是一些个案,在古代,皇帝选妃有着相当严格的标准。入选对象不仅仅要出身名门,还要没有麻子,没有口臭,没有鼻炎,没有腋臭,没有痔疮,没有脚气,没有任何妇科疾病。当然,这只是些泛泛的条文,汉代就有皇帝定下了严苛的选妃标准,今天看来,简直匪夷所思。

汉桓帝刘志一定是个酷爱科学计量方法的人。对于后宫嫔妃的身体各个部位都有着严格的尺寸观念。身高必须七尺一寸,肩宽必须一尺六寸,臀宽要比肩宽少三寸,从肩膀到手掌必须二尺七寸,手掌手指共要四寸长,从大腿到脚长三尺二寸,足长八寸……

这样一番计量下来,实在不知道到底还能有几个名门闺女能够符合标准,这不是苛刻,简直是不可理喻!同时也看得出来:这刘志一定也是个无趣的男人。

女人的妙处在于各有各的不同,环肥燕瘦,各有所妙,一旦后宫佳丽三千全成了一个模子的流水线产品,那作为皇帝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呢?当然,可以想象:即便成了刘志的妃子,也必定要几十年如一日的维持原有身材,既不能胖,也不能瘦,否则身材脱离了标准,那就该尝尝冷宫失宠的滋味了!

2、明朝

在大明一朝,谁都想贵为皇后,就得像今天英语专业考级那样,四六八级逐级过关,一直考过“八级”,才有资格母仪天下。据《明史·后妃传》记载,朱元璋汲取历朝后宫乱政的教训,于洪武元年修纂《女训》作为管理后妃的“家法”。

在后妃的遴选上,为防范朝中权臣与后宫勾结,规定“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间。”而且偏重于选择清贫之家的女子,试图以此辅佐皇帝去节俭勤政。当然,这不过是一个良好的愿望罢了。但明代选后妃的制度却是十分规范,其过程大致分为“八级”,逐级加以筛选淘汰。

第一级是“海选”。在皇帝届大婚年龄时,派遣宦官到全国各地挑选十三至十六岁之间的良家美少女,从中海选出五千名。这五千人相当于拿到了一张选美“准考证”。皇家则支付若干银币作为聘金与路费,令被选少女父母按规定时限送女儿京城应选。

第二级叫初选。这初选得选择一个大场子,由太监们把少女每百人排成一行,按年龄大小排序,逐一察看后,把那些或稍高、或稍矮、或稍胖、或稍瘦的少女淘汰。这初选便会淘汰掉一千人。

第三级叫复选。一般于初选的第二天,这些初选过关的少女继续列队,太监们用十分挑剔的标准,仔细察看每人的五官、头发、皮肤,当然也包括“三围”,只要有一项不合规定,即令“靠边站”。然后就是让大家自报门第、姓名、年龄等,以考察音色、仪态,淘汰掉嗓音粗浊、口齿不清、仪态欠雅者。如此又筛掉二千人。

第四级是精选。太监们用尺子细量少女的手足,再让她们走上几十步“台步”,看看步姿与风韵。于是,那些脚稍大的,手腕稍粗的,举止不端的,又遭淘汰。最终留下一千名美女召入宫中继续参加“考级”。而太监们的使命也至此打上了句号。

第五级是留宫。分头安排宫中的老宫娥,将美女们逐一“引至密室,探其乳,嗅其腋,扪其肌理”。其体检的严格程度不亚于选“航天员”。通过体检,确定其中的三百人成为入选留宫的宫女。

第六级是晋嫔。这三百名留宫的美女,由皇帝的特派专员详细观察一个月,依据她们的性情言语,判断是否性格温柔敦厚,是否具有智慧并且贤惠。据此,再筛掉二百五十人,剩下的五十人便自动晋级为嫔妃。

第七级是“选三”。所谓“选三”,就是由皇太后或太妃从五十人中选出三个供皇帝钦定。这倒有点类似科举廷试后张榜的“一甲三名”。以明熹宗选后为例,当年由太妃刘氏亲召五十人,“与之款语,试以书算诗画诸艺”后选定三人,即皇后张嫣,贵妃王氏、段氏。

第八级是钦定。刘太妃先把张嫣等三人的美态转告皇帝,熹宗再亲自召见三人,直接进行面试。熹宗见着三个姝艳绝伦的美人,真有些左右为难,举棋不定,便让赵选侍决断。赵建议定张嫣,于是钦定张嫣为中宫皇后,王氏封为良妃,段氏封为纯妃。是年,张嫣年方十五。

一般“选三”后陪选的两名美女,都会被封为贵妃,但也有被赐予金银币退回家的。如明光宗当太子时选太子妃,刘大姑与郭氏姐妹进入最后一轮角逐,郭氏老大被选为太子妃,其妹与刘大姑落选,赐给金币后返回家中。据载,这位刘大姑自感身价百倍,回故里后不愿再嫁凡夫俗子,做了一辈子老处女。

3、清朝

上一代人要求皇上选秀女的时候,先要看她们的品德,通俗一点来说,如果她们长得十分的美丽,甚至是夺人目光的那种,一般自然看上去是没有德的,太后和皇上都会觉得是这种女人不太好,万一皇上被他蛊惑的就不好了,所以就会先把长得十分漂亮的女子排除,皇上在选择的时候,也会为了皇室家族的面子而不去选择长得十分好看的人,爱美之心人人都有,看见有第一眼比较喜欢的人不可以选择这实在是太痛苦了。

这也只是表面上的一个层面,皇上在挑选后宫嫔妃的时候是会关系到自己在朝中的地位的,皇上一般都会挑选一些出生贵族,家族势力比较庞大的人来加强与她们家族之间的联系,从而来更好的稳固自己的位置。

但是一般这些家族的人长得都不是很好,因为他们的父亲大多数都是大汉的样貌,并且女生一般都随爹,所以自然他们也好看不到哪里去,并且后期为了自己的利益,这些家族出来的少女也会去和以自己家族身相等的男子就结婚,所以一代代并没有见他们样貌上有很明显的变化,几乎都不是很好看。

4、宋朝

宋朝秉承了唐朝一部分的后妃制度,沿袭下了一年一度的选妃制度。而这选妃,也有讲究,分为貌选与才选。顾名思义,貌选是以容貌为武器,可得皇上宠及一时,却也免不了人老珠黄。而这才选,则是以才智取胜,而才智是宫斗的必胜法宝,可参加才选的小姐们,也免不了斗到底,也见不得皇上一面。总之,既然入了宫门,一切造化就要看小姐们自己的了。

年由各九品官员以上爵位中挑出一名小姐进宫,称之为"良人"。经过仔细筛选仍有幸留下者,便可到达掖庭宫:官呈玉牌(报名),可选择"貌选"与"才选"。随即会成为"美人"或"才人"。成为才人后,则可搬到掖庭宫的东苑:而成为美人后,便搬到掖庭宫的西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代嫔妃等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6-04
嫔妃等级

皇后

正一品:
贵妃、淑妃、贤妃、德妃
从一品:
夫人

正二品:


从二品:
昭仪、昭媛、昭容、淑仪、淑媛、淑容、修仪、修媛、修容

正三品:
贵嫔

从三品:
婕妤

正四品:
容华

从四品:
婉仪、芳仪、芬仪、德仪、顺仪

正五品:


从五品:
小仪、小媛、良媛、良娣

正六品:
贵人

从六品:
才人、美人

正七品:
常在、娘子

从七品:
选侍

正八品:
采女

从八品:
更衣
宫女、姑姑无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6-26
皇后

正一品:贵妃、淑妃、贤妃、德妃

从一品:夫人

正二品:妃

从二品:昭仪、昭媛、昭容、淑仪、淑媛、淑容、修仪、修媛、修容、

正三品:贵嫔

从三品:婕妤

正四品:容华

从四品:婉仪、芳仪、芬仪、德仪、顺仪

正五品:嫔

从五品:小仪、小媛、良媛、良娣

正六品:贵人

从六品:才人、美人

正七品:常在、娘子

从七品:选侍

正八品:采女

从八品:更衣

深宫乱 妃天下
宫怀缱绻
后妃乱
九重宫阙
寂寞宫廷春欲晚
深宫香浮月华清
后宫之金兰易折
盛世凝云
凤求凰
宛妃传

下面的这些都还不错。希望你喜欢啦。
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第3个回答  2015-05-27
皇后 皇贵妃1人 贵妃2人 贤淑惠德四妃 妃6人 昭仪淑仪各4人 贵嫔 5人 嫔 9人 婕妤9人 容华 12人 修容 12人 贵人不记 美人 良人 常在 答应/宝林 更衣/选侍 秀女
第4个回答  2022-08-12
中宫:皇后
正一品:贵妃『限壹』
从一品:四妃『限肆』『贤良淑德』
正二品:妃『限陆』
从二品: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限壹』
正三品:婕妤『限拾贰』
从三品:容华『限拾贰』
正四品:小仪
从四品:贵人
正五品:美人
从五品:才人
正六品:宝林
从六品:常在
正七品:御女
从七品:青衣
正八品:更衣
从八品:采女
正九品:选侍
从九品:娥
无品:秀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