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3-11-03
比喻,通俗一点讲就是“打比方”,为了描写甲事物(或者说明道理),用甲事物本质属性完全不同,但在某一方面有相似点的乙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例如月亮有“阴晴圆缺”的变化,有时“圆”,“呼作白玉盘”(李白《古郎月行》),在李白看来,又圆又亮的明月像白玉琢成的盘;有时“缺”,“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一弯新月像一张弓。通过比喻,月亮时圆时缺的特征经过描绘和渲染,更为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另外,有些道理的比喻,也用浅显常见的事物作喻体来说明。如鲁迅《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中国最多的却是枉道:不打落水狗,反被狗咬了。但是,这其实是老实人自己讨苦吃。”喻体“不打落水狗,反被狗咬了”比喻不彻底消灭敌人,反被敌人报复和伤害。在比喻中,本体、喻体有主、次之分,喻体只是一种增强形象性的手段。
比喻,在本质上,属于同义表达形式的选用这一修辞范畴。凡属于比喻这一修辞格的句子都可以通过句式的变换转化成平实陈述的句子。
象征则是文艺创作中托意于物、藏意于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它集中描写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某种抽象概念、思想感情。创作者将具体的形象描绘出来,大部分形象都描绘得有声有色、栩栩如生,让读者披文入情,涵咏意会,品味咀嚼,感悟开掘形象背后蕴涵的哲理情思即象外之旨、弦外之音。如高尔基《海燕》描写暴风雨之前“苍茫的大海上”的自然景色,以及在暴风雨中睥睨傲视、勇敢飞翔的海燕,来象征俄国1905年前的革命形势,象征俄国革命中革命先驱者搏击风暴的革命精神,可见象征是一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表现抽象含义,具体事物和抽象含义是水乳交融、难以剥离的。而比喻是为了描写或说明本体,借助喻体来打比方,以期达到形象化的修辞效果,二者是临时的比方关系。用来象征的事物往往要进行实实在在的刻画摹写,一般贯穿全文始终。而比喻的喻体是虚拟的,只是在某一句或几处文字中出现。另外,比喻也大多从形状相似的角度来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