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在山海经中叫什么

如题所述

大连在山海经中叫青丘。

1.大连在《山海经》中的位置说明: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文献,它记载了丰富的地理、神话和传说等内容。其中描述了许多山川、水域和地名。在《山海经》中,青丘是指一个地理区域,指大连范围内的某个具体的地名。

2.大连的历史演变:

大连是位于中国辽宁省的一个重要海港城市,地处黄海西岸,毗邻朝鲜半岛。在古代,大连的地理名称为青丘或莱夷。大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的辽东半岛古代王国,后来随着历史的演变,这个地区经历了不同的统治和名称的变化。

3.青丘和莱夷的含义:

青丘在《山海经》中是一个架空的地理概念,描述了东方之北的青山地区。莱夷是另一个古代地名,它与大连有直接关联。莱夷在史书中多指东北地区的一个部族,他们生活在辽宁和吉林一带。

4.大连在古代的地名:

在历史上,大连的地名有过不同的称呼。例如,在清代,大连被称为利口屯、小黑山等。直到19世纪末,大连开始发展为一个城市,被命名为“大连”。这个名称至今沿用。

5.拓展知识:“青丘”和古代文化中的其他应用:

在中国文化中,“青丘”这个词还经常在文学作品和传说中出现。例如,古代文学作品诗经中有诗句青丘有松,表达了对大自然和宁静环境的赞美。此外,青丘也在道家思想和宫廷音乐中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总结:

根据目前的了解,“大连”在《山海经》中并被称为“青丘”,古代亦叫做“青丘”或莱夷。青丘是一个虚构的地理概念,而大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名和历史发展。了解大连和山海经的相关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地理文化和大连这个城市的历史渊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11-02
大!连!
大连地名是“青丘”?
考古研究证明,距今约1.7万年前,大连地区便开始有人类活动。大连地处辽南,三面环海,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自古便有海上水路相通。据《大连港史》一书考证:“从距今5000年左右起,大连原始的海上航行活动范围已扩大到山东的庙岛群岛,并以庙岛群岛为中介进而延伸到山东北部沿海地区;到距今约4000年左右,大连与山东烟台地区的海上航线已相当成熟。”地名是人类活动、交流交往的需要。大连与山东半岛间海上航线的发展,必然要求有地名以适应其海上运输需要。
还记得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狐族的居住地青丘吗?笔者据现已知史料、经考证认为,大连地区古代地名为“青丘”,距今已有3000多年。
“青丘国”属东夷在东北
“青丘”一名,源于汉代出土的周代《逸周书·王会篇》。王会,王者之会,系西周时期,诸侯、四夷、藩属朝贡天子的聚会。时,每当王者之会,不隶属西周王朝,被称为东夷郡主国(酋长国)的少数民族政权,作为纳贡国参会,“献其方物(贡品)”。《王会篇》曰:“青丘,狐九尾。”说的就是“青丘”国与会,其朝贡的物品为“九尾狐”。《王会篇》文字不多,对于“青丘”的表述,也是不能再简单了。但它却记载了东北各酋长国的历史、物产及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是《逸周书》里的一篇重要文献。据《王会篇》记载,时,参加周成王之会的东北酋长国有15个。关于这些酋长国,《后汉书·东夷列传》曰:“无大君长,其官有侯、邑君、三老。”这说明当时东北各少数民族为主体的政权,在建置上尚不够成熟,虽然称其国,但是“无大君长”,即没有“帝王”,其官也只是有“侯”“邑君”和“三老”。
那么,为什么说“青丘”是西周时期的大连地区地名呢?
据另一部晋代出土的周代逸书《竹书记年》记载:夏商周时期,东部沿海一带南起淮河,北至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居住的居民被统称为夷人。夷人分为9种:居住在淮河一带的称淮夷;江苏北部的称徐夷;山东半岛称莱夷;今辽宁的辽西、辽东一带称东夷。“青丘国”属东夷,其必定在我国东北无疑。
不同时期史书印证“海东三百里”之青丘是大连
“青丘”在我国东北哪里呢?东汉人服虔在《正义》中对“青丘”位置的注解是:“青丘国,海东三百里。”那么“海东”又在何方呢?《三国志·魏书》云:(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八月,“司马宣王(司马懿)围公孙渊于襄平(今辽宁辽阳,时辽东郡首府),大破之,传渊首于京都,海东诸郡平。” 这表明,“海东”是辽东郡所在地,今之辽东半岛。既然“海东”说的是辽东半岛,自然与之对应的海西便是山东半岛的某一地。问题是,“海东”指的是海路,那么,两个半岛之间海路上,哪两个点的距离为“三百里”呢?
我们知道: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隔渤海相望。按今之常理,两个半岛之间似乎有太多的对应点,符合“海东三百里”这个方向、距离的要求。
然而,古时往来两个半岛之间海上航线的船只是帆船(时称湾船)。先人们为了航行安全,还不可能将湾船从山东半岛的任意一地,直航到辽东半岛的“辽东郡”任一属地。湾船在两个半岛间海路上航行,需近海岸、近岛屿前行,并且离不开用眼可见的岛屿为其定向导航。否则,船行渤海中间,在茫茫大海之中,“一叶轻舟”在风浪的颠簸下便会迷失方向。
这样一来,两个半岛间,符合航向上“正东”,间距为“三百里”,沿途有岛礁可为湾船定向导航这个要求的寥寥无几,唯有山东登莱(今蓬莱)至辽东沓渚(今大连旅顺)这条古海路。
它“由登莱(或东莱,今山东掖县)北行经大榭岛(今庙岛群岛南长山岛)、歆岛(今砣矶岛)、淤岛(今钦岛)、乌湖岛(今隍城岛)、又北渡乌湖海(今渤海老铁山水道)”,便可见乌石山(亦称马石山),即今之老铁山,然后“船下马石津”便到了“青丘国”。也就是说:从登莱或东莱乘船先过庙岛群岛,在临近沓渚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青丘”的地理标识“乌石山”。
这应了《南山经》所云:“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正是因为这条海路多有岛礁及“青丘之山”可为湾船行驶定向导航,才有了“距今约4000年左右,大连与山东烟台地区的海上航线相当成熟”。今之,说大连“以港兴市”,看起来亦是古来即之。
登莱至沓渚这条古海路的距离,清著名地理学家徐松据宋代官修的《会要》辑录的《宋会要辑稿·蕃夷》一书中计算过。书曰:宋淳化二年(991年),女真首领罗野里鸡云:“契丹怒其朝贡中国,去海四百里,置三栅,驻兵三千,绝其贡献之路。”这里所说的三栅分别为:金州地峡的“苏州关”又称“哈斯罕关”(今甘井子区土城子村至盐岛),旅顺三涧堡的旅顺口关,山东庙岛群岛的乌湖岛上的北城隍关。“去海四百里”,“去海”系指从金州经沓渚至北城隍关的线路,“四百里”则表示“去海”线路的全程距离。这条“去海”线路分为两段:一是金州至沓渚段为陆路,二是沓渚至登莱段为海路。其中,陆路段距离,乔德秀老先生所撰《南金乡土志·山河海岛志》云:金州至沓渚间为一百四十五里。自然,海路段距离仅余二百五十多里。如是,再加上北城隍关到登莱间距离,辽东的沓渚,位于山东登莱“海东三百里”,应该不会有错。
“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青丘,山名”“青丘,海东三百里”,这些不同时期史书中所记载的“青丘”与山东登莱间海路的地理位置、标识、海上距离、物产和环境基本相符。这就像“对号入座”一样,一一地对上了。由此,我们可以确定,“青丘”就是今大连地区较早的古代地名。
唐代史料可以佐证
“青丘”是大连地区古代地名,尚有唐代史料可以佐证。
《子虚赋》云:“秋猎于青丘,盖谓此。服虔曰:青丘国在海东三百里。唐讨高丽,置青丘道行军。”这里说了两层意思:一是,常于秋天在“青丘”打猎。那时,今大连地区是秋猎的好地方。二是,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为“不遗后世忧也”,钦定收复辽东。唐朝征东,唐军首战俾沙城(今金普新区大黑山城),掳男女8000口后退兵。两年后,唐太宗再次发兵征东。“青丘道行军大总管”牛进达率军渡海到今大连地区,攻占了石城(普兰店魏霸山城)、积利城(庄河,前城成山山城、后城夹河山城)后退兵。又二年,命左武卫大将军薛万彻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攻下了大行城(今丹东娘娘庙城)。
“道”是隋唐时行政建置。当时被日本、朝鲜的“遣隋使”“遣唐使”传回各自国内,至今仍在沿用,如:日本“北海道”、韩国“京畿道”、朝鲜“平安北道”等。唐军征东,朝廷钦命的官员,按唐朝建置也在其所到之地后加一个“道”字,如:“青丘道”“辽东道”“平壤道”“比列道”(比列河,今庄河碧流河旧名)等。
唐高宗继位后,依然将收复辽东视为国策,派出少量军队,从水陆两面轮番袭扰辽东,使得东北的少数民族武装困于防守,不得耕种,辽东田野大片弃种,生产、生活陷入困境。唐总章元年(668年),唐高宗收复了包括今大连地区在内的辽东。这也反映出,正是由于有牛进达、薛万彻统率军队从山东渡海转战于今大连地区,于是才会有唐太宗两次钦命的“青丘道行军大总管”一职。这进一步表明,“青丘”就是大连的古代地名。
“青”字串起大连古代地名
从西周的“青丘”,到唐朝“青泥浦”“青泥岛”,一个“青”字,将大连古代地名串了起来。近代著名历史学家金毓黻所撰《东北通史》认为:“青”字,源于“乌石山”,即“今老铁山”,而“老铁山,其色焦黑,因以得名”。在中国古文化中,“青”与“乌”为一色。这恰似给人们以某种内在联系、传承的遐想。老铁山其色为“青”,是大连古代地名“青丘”的源头,青色是大连古代地名文化的基本元素。
“青丘”是今大连地区地名最早见于史书的文字记载。这应是距今约4000年左右,今大连地区与今山东烟台地区海上航线往来活动的结果。西周始于公元前11世纪终于公元前771年,照此算来,距今3000多年前或更早,今大连地区便有了地名。“青丘”这一大连古代地名的出现,要比汉时称“三山”、唐时称“青泥浦”“青泥洼”的说法早1000多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