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精准康复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如题所述

摘要:康复训练是指针对残疾人的功能障碍的情况,采取现代康复技术和传统康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以康复机构为指导、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康复训练,以恢复或补偿功能,增强其生活能力和参与社会的能力。在康复训练的同时,通过谈心、劝说、开导等方式,解除或减少残疾人的焦虑、抑郁、恐惧、自卑等心理。_那么,如何做好残疾人康复训练工作呢?下面,一起来了解下吧!残疾人精准康复目的
康复是生命重建的“支点”,只有实施康复才能减轻残疾造成的痛苦,提高残疾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助力残疾人精准脱贫、同步小康,使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参与更广阔的生活。要让“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必须扎扎实实推进残疾人精准康复工程。
残疾人精准康复内容
残疾类别
服务对象
服务项目
服务内容及标准
视力残疾
盲人
白内障复明手术
白内障摘除术和人工晶体植入术,做好术后护理。
辅助器具适配及服务
盲杖。每3年评估调换1次。
定向行走及适应训练
功能评估;定向技能及行走训练,每周1次,每次2小时,训练时间不少于2个月;社会适应能力训练,每周1次,每次2小时,训练时间不少于2个月。
支持性服务
中途盲者心理疏导,盲后半年内,每月不少于1次。
低视力者
辅助器具适配及服务
基本型远距离助视器、近距离助视器;助视器适应性训练。每年评估1次,视情况予以调换。
视功能训练
功能评估;视觉基本技能训练(含固定注视、定位注视、视觉跟踪与追踪、视觉搜寻训练),训练时间不少于1个月。



听力残疾











0-6岁儿童



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及服务
1、植入人工耳蜗。标准参见《人工耳蜗植入工作指南(2013年版)》(中华医学会编著)。2、单耳佩戴人工耳蜗;第一年调机不少于3次,之后每年调机不少于1次。
助听器适配及服务
1、助听器。双耳配戴;每年助听器调试不少于2次。
2、助听器辅助材料。耳模,每半年评估1次。电池,每日自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更换耳模、电池。
听觉言语功能训练
功能评估,至少提供2次听觉、言语康复能力评估(术前或适配前1次,术后或适配后1次);康复训练,根据评估结果,每年训练时间不少于10个月,全日制康复训练每天单训不少于30分钟,小年龄及入普幼等非全日制康复训练的儿童,每周单训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1小时。
支持性服务
儿童家长康复指导、心理辅导、康复咨询等服务。每年家长康复指导不少于10个月,每月至少服务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7-17岁儿童
辅助器具适配及适应训练
助听器,双耳配戴,适配后第一年助听调试不少于2次,之后每年助听调试不少于1次;助听器适应性训练,训练时间不少于1个月,每周至少服务1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支持性服务
家长康复指导、心理辅导、康复咨询等服务,每半年至少1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成人
辅助器具适配及适应训练
助听器,至少1耳配戴助听器,适配后第一年助听调试不少于2次,之后每年助听调试不少于1次;助听器适应性训练,训练时间不少于1个月,每周至少服务1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肢体残疾











0-6岁儿童




矫治手术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等足畸形、小儿麻痹后遗症、脑瘫导致严重痉挛、肌腱挛缩、关节畸形及脱位、脊柱裂导致下肢畸形等矫治手术。
辅助器具适配及服务
根据评估结果选择适配基本型假肢、矫形器、轮椅、助行器具、坐姿椅、站立架等辅助器具,提供使用指导;每半年评估1次,必要时更换。
运动及适应训练
功能评估(含运动功能、语言、日常生活、社会参与能力等);康复训练,包括维持关节活动度、增强肌力、语言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社会参与能力训练等,根据评估结果,每年训练时间不少于10个月,全日制康复训练每天单训不少于30分钟,小年龄及入普幼等非全日制康复训练的儿童,每周单训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1小时。
支持性服务
儿童家长康复知识培训、心理辅导、康复咨询与指导等服务。每年家长康复指导不少于10个月,每月至少服务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7-17岁儿童及成人
辅助器具适配及服务
根据评估结果选择适配基本型假肢、矫形器、轮椅、助行器具、生活自助具等辅助器具,提供使用指导;每3年评估1次,必要时更换(7-17岁儿童每年评估1次)。
康复治疗及训练
功能评估(含运动功能、认知能力、日常生活、社会参与能力等);康复治疗及训练,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肢体综合训练、认知训练等,每月训练不少于1次,每次30分钟。
支持性服务
重度肢体残疾人日间照料、长期护理、居家护理等服务。
智力残疾
0-6岁儿童
认知及适应训练
功能评估(含认知、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康复训练,包括认知、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等,根据评估结果,每年训练时间不少于10个月,全日制康复训练每天单训不少于30分钟,小年龄及入普幼等非全日制康复训练的儿童,每周单训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1小时。
支持性服务
儿童家长康复知识培训、心理辅导、康复咨询与指导等服务。每年家长康复指导不少于10个月,每月至少服务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7-17岁儿童及成人
认知及适应训练
功能评估(含认知、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康复训练,包括认知、生活自理、职业康复训练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等,每月不少于1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支持性服务
重度智力残疾人日间照料、长期护理、居家护理等服务。



精神残疾









0-6岁孤独症儿童
沟通及适应训练
功能评估(含言语沟通、社交能力、生活自理等);康复训练,包括言语沟通、社交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根据评估结果,每年训练时间不少于10个月,全日制康复训练每天单训不少于30分钟,小年龄及入普幼等非全日制康复训练的儿童,每周单训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1小时。
支持性服务
儿童家长康复知识培训、心理辅导、康复咨询与指导等服务。每年家长康复指导不少于10个月,每月至少服务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7-17岁孤独症儿童
沟通及适应训练
功能评估(含言语沟通、情绪和行为、社交能力、生活自理等);康复训练,包括言语沟通、情绪和行为、社交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根据评估结果,每月不少于1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支持性服务
儿童家长康复知识培训、心理辅导、康复咨询与指导等服务,每半年至少1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成年精神残疾人
精神疾病治疗
精神病治疗基本药物;重症急性期患者住院治疗。
精神障碍作业疗法训练
功能评估(含生活自理、社会交往、体能等);作业疗法训练,包括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家务活动训练等,每月不少于1次,每次训练不少于30分钟。
支持性服务
生活自理、心理疏导、日间照料、工(娱)疗、农疗、职业康复等服务;每月随访1次。
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实施方案施
1、建立组织管理体系
以县(市、区)为单位,在政府统一领导下,残联、卫生计生、扶贫办等相关部门协调行动,负责制定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工作方案,做好工作部署,开展督导检查,筹集并统筹使用相关经费。
2、建立工作队伍
为每个社区(村)配备一名社区康复协调员,与社区(村)医生共同组成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小组。
3、组建康复服务网络
以县(市、区)为单位,针对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等各类残疾人的康复服务需求,选择符合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残疾人康复机构、残疾人专门协会、助残社会组织等相关机构或组织作为康复服务机构。康复服务机构由县(市、区)残联商卫生计生等部门确定。
康复服务机构应就近选择,优先纳入具备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康复服务机构。
4、开展需求评估
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小组依据《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目录》(见附件1),对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中有康复需求的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入户开展康复需求评估。根据初步评估结果,提出转介意见,发放《康复服务卡》。
5、实施康复服务
残疾人持《康复服务卡》到康复服务机构接受专业评估。由康复服务机构依据评估结果,为其制定个性化康复服务方案,实施服务并建立档案。
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可由社区康复协调员联系康复服务机构提供上门评估和服务。
康复服务机构实施服务后,负责将相关服务情况记录在《康复服务卡》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