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燮《兰竹图》

  《兰竹图》是“扬州八怪”中的“奇才”郑燮所作。
  郑燮(公元1693一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是一位有“三绝诗书画”之称的清代著名文学家和书画家。在绘画方面,郑燮擅长兰、竹、石,偶作梅、菊、松,作品数量和艺术成就以兰竹为最高。他的兰竹画轴和杂品,存世较多,流传也广, 自清代以来,被世人行家所叹服,成为“人争宝之”的珍品。这幅《兰竹图》是郑燮中年时期的作品,较明显地体现了他的兰竹画风,很值得赏析寻味。
  《兰竹图》,纸本卷轴,以半边幅面作一巨大的倾斜峭壁,有拔地顶天、横空出世之势;壁岩以放染间施的笔法运筹,空白以见平整,峰峻以显倔巍,用笔用墨用水,都恰到好处地显示了元气凝结的峭岩体势。峭壁上有数丛幽兰和几株箭竹,同根并蒂,相参而生,在碧空迎风格曳,虽丛生于峭岩缝壁,但又不因子岩壁,自有“竹劲兰芳性自然”、“飘飘远在碧云端”那种雍气凌云,不为俗屈的活力。兰竹用焦墨挥毫,以草书中竖长撇法运笔,乱中求正,密中见疏,笔墨无多,水墨斑澜,使兰竹峭待别致的美感益增,进而表现出了兰竹欣欣向荣而又几傲萧爽的怠趣,达到了郑燮兰竹特有的清劲秀逸、脱尽时习的风格。画面题跋云:“饮牛四长兄,其劲如竹,其清如兰,其坚如石,行辈中无此人也。屡索予画,未有应之。乾隆五年九秋过予寓斋,目检家中旧幅奉赠。竹无干,兰叶侦,石势厌、恐不足当君子之意,他日当作好幅赎过耳。”以兰竹的自然特性比拟人的秉性节操,字里行间,包含着对友人的深情。题跋以隶书和行书相参运笔,古秀道劲,飘然有致,不仅起了补叙画意和弥缝画面空白的作用,而且给人以精美的书法艺术享受,是画面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整幅画面,较好地表现了郑燮所作兰竹的纯美意趣,以及工于布置全局,把握整体,细心经营,挥洒成章的作风。郑燮是一位注重师法自然的画家。郑燮作过盆兰笛竹,但他尤嗜好描绘“乱如蓬”的山中野兰,和“咬定青山”的破岩竹。为此,他曾自种兰花数十盆,并常在三春之后将其移植到野石山阴之处,使其于来年发箭成长,观其挺然直上之状态,闻其坚厚纯正之香味,因而得山中兰“叶暖花酣气候浓”的贞美实质。郑燮尤爱赏竹,在题《竹》一文中他写道:“余家有茅屋二问,南面种竹。夏日新望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杨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检安以为窗插;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凉蝇触窗纸上,哆哆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他在文中并写下自己画竹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计,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俊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胡!”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激发情感,这样创作出来的什图,当不是自然的翻板。因为郑燮画竹,是经过了从“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再倾注了画家的主观感受,并借助于笔墨,挥洒于纸的“手中之竹”即“画中之竹”,自然就比生活中的竹子更美,更具艺术魅力。所以郑燮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当然,并不是说郑燮排斥传统技艺,恰恰相反,他作兰竹,就是直接取法于石涛,并得徐渭、文与可等先辈笔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1-16
扬州画派中 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影响最深远的要算郑燮。郑燮,诗、书、画三绝,尤其他的兰、竹之作,驰誉中外,深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府属兴化县人,生于清康熙年三十二年(1693年),卒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 郑板桥幼年家贫,早年的生活十分贫寒,便在扬州以卖画为生,他自已说,“日卖百钱,以代耕稼;实救困贫,托

名风雅”。后得友人程羽宸资助,才得到游历和读书机会,并应科举历经三代,成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49岁才出任山东范县、五年后调任潍县的知县(即七品县官),历时12年。在任期间,他对百姓关怀备至,有一年山东遭受严重自然灾荒,“十日卖一儿,五日卖一妇”的饥馑情景,他据理为民请命,力争赈济,并在潍县开仓捐廉,救济灾民,深得百姓的感戴。他擅自开仓赈济,以及施政措施,得罪上司,遭到土豪劣绅的不满,他们便串通一气诬告其借救灾之机贪污舞弊。十二年的官场生活,目睹腐朽和黑暗,促使他六十一岁时愤而罢官而去。
郑板桥得人心,一在官品,二在画品。在他离职时,只有三条毛驴,一是他自己乘坐,二是驮他的书籍、阮琴,另是他仆人乘的。可渭“两袖清风”、“一官归去来”。 由于郑板桥对潍县人民做了一些好事,去官的这一天,百姓依依不舍,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为建生祠。至今,山东范县、潍县,江苏扬州、兴化一带还流传着关于他的许多廉洁奉公美好传说。
罢官后,郑板桥于乾隆十九年(1754)仍回到扬州,重新过着他那“二十年前旧板桥”的卖画生活。并偶而出游,进入了他的诗、书、画创作的成熟期。他的许多优秀作品,也是在这个时期产生出来的。到了晚年,生活竞无立锥之地,只好寄居在同乡画友李鲜家里。乾隆三十年(1765)十二月十二日,板桥与世长辞,终年七十三岁。葬于兴化县城东管阮庄。
郑板桥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诗、书、画、印几方面。清·张维屏《松轩随笔》说:“板桥大令有三绝,日画、日诗、曰书;三绝之中有三真,日真气、日真意、日真趣。”
著名画家徐悲鸿在一幅板桥画的《兰竹石轴》 中跋道:“板娇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已,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这画是《兰竹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