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泡的工作原理视频

如题所述

普通白炽灯泡的工作原理:由玻壳、灯丝、导线、感柱、灯头等部分构成。玻壳采用耐热玻璃制成,呈球形,既能透光又起到保护作用,在工作时玻壳的温度可达到约100℃。灯丝由极细的钨丝制成,呈螺旋状,拉直后长度超过1米。导线包括内导线、杜美丝和外导线,内导线用于导电和固定灯丝,杜美丝短小红色金属丝,需与玻璃紧密结合以防漏气,外导线连接灯头以通电。感柱为喇叭形玻璃零件,连接玻壳,固定金属部件,其排气管用于抽走玻壳内空气,并烧焊密封,确保不漏气。灯头是金属件,用于连接灯座和电源,通过焊泥与玻壳粘合。
白炽灯发光依赖灯丝,钨丝在真空中蒸发速度较慢,但高温下仍会蒸发,沉积在玻壳内壁,导致玻壳变黑,透明度降低。为防止这种情况,灯泡制造时会抽成真空,并涂上红磷以消除残留氧气。然而,这并未解决全部问题,因为降低灯丝温度以延长寿命会导致发光效率降低。
研究发现,在灯泡中有空气时,尽管灯丝会被氧化,但氮气能减缓钨的蒸发。因此,人们开始在灯泡中充入氮气,形成稳定的气体保护层,减少钨丝蒸发,提高灯泡寿命和发光效率。1913年,兰米尔首次在玻壳中充入氮气,这是继灯丝材质由炭丝改为钨丝后的又一重要革新。如今,充气是抑制钨丝蒸发的主要方法,而对充入气体的含氧量和含水量有严格标准,以避免灯泡寿命缩短。充气灯泡因其更高的发光效率,通常比真空灯泡效率高出超过1/3。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