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蒙古国的由来是什么?

如题所述

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 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 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 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 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 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长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 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 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 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 大的可容数百人 。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 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 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 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 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 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 它们就是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称的“格尔斯”。自从有蒙古族以来, 人们就开始使用蒙古包。这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但究竟是何时开始使用的,无人知道确切的时间。 蒙古包成为蒙古人的日常居所。大多数蒙古人是游牧部落, 终年赶年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 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头双峰骆驼驮着,运到下一个落脚点, 再重新搭起账篷。

满意请采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3-26
  1945年,国民政府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根据条约原文,中华民国政府允许将依公正的公民投票的结果决定外蒙古是否独立。1945年10月20日,外蒙古人民在外蒙当局与苏联的监视和控制下进行公民投票,结果显示97.8%的公民赞成外蒙古独立。 国民政府于1946年1月5日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
  1952年,蒋介石认为前苏联阻挠其在满洲恢复主权的努力,并在国共内战中援助中国共产党,因而违反了条约,向联合国控告前苏联。联合国大会以25票赞成,9票反对,24票弃权通过五〇五号决议案谴责前苏联。
  1953年,中华民国废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并拒绝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中华民国曾在1955年否决蒙古加入联合国,但为阻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在美国和非洲法语系的十一个会员国的压力下,中华民国停止阻挡蒙古,最终蒙古在1961年加入联合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