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子弹之父是

如题所述

自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后,就出现了“中国原子弹之父”的说法,但直到今天,关于谁是“中国原子弹之父”,却一直争论不体。

第一种观点认为,钱三强是中国原子弹之父。这一说法广为传播。1978年9月26日,《文汇报》发表《热风吹雨洒江天一一访核物理学家钱三强》一文,公开提到中国原子弹之父。1990年1月,王春江著《裂变之光一一记钱三强》一书出版,随后,《文汇报》、《北京晚报》分别连载,影响甚大。这些带有传记性质的报告文学作品无疑加强了人们对于“钱三强是中国原了弹之父”这一观点的认可和接受。1999年8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钱三强:“中国原子弹之父”》一文,这是中国最权威的官方媒体首次正面回应有关“中国原子弹之父”的问题。此后,《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和2009年两次沿用了“钱三强是中国原了弹之父”的说法。

第二种观点认为,邓稼先是“中国原子弹之父”。此说亦影响甚大。作为杰出的核物理学家,邓稼先隐姓埋名为中国“两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86年,在邓稼先生命的最后岁月,他的事迹经过官方媒体的广泛宣传开始为人所知。1986年6月,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亲自签署命令,任命邓稼先为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病逝。由于国内媒体大量的宣传报道,尤其是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邓稼先的充分肯定,有关邓稼先是“中国原子弹之父”的说法于1980年代末开始传播。美籍华裔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此说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93年8月21日,在邓稼先去世7周年之际,杨振宁撰写的《邓稼先》一文于《人民日报》发表。该文将邓稼先与被誉为美国“原子弹之父”的奥本海默相提并论,虽然文中没有出现“原子弹之父”的字句,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杨振宁是将自己的好友看作“中国原了弹之父”。因为杨振宁的名气,也因为《人民日报》的特殊地位,该文的影响很大,广为人们征引。

第三种观点认为,聂荣臻是中国的“原子弹之父”。这种观点最早见于1989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英国人克莱尔·霍林沃思所著《毛泽东和他的分歧者》一书,该书并未对此观点进行深入说明和阐述。1999年王君编著的《我们的共和国丛书·九天揽月·建设卷》沿袭了此说。书中写到:“在我国核武器研制工作中,聂荣臻元帅虽然不像那些专家一样去攻克一个个具体的科学难题,但可以这样说,我国整个国防科技事业中一个最大的难题,却是他攻克的。……聂帅对我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不愧为我国的‘原子弹之父’。”此说虽有新意,但却与人们心目中的“中国原子弹之父”差异很大,因而影响有限。

第四种观点认为,“中国原子弹之父”是一个群体。此说于1980年代中期产生,影响也比较大。1987年,报告文学《中国原了弹之父》一书出版,该书认为:“他们是那样浩大的一个阵容,即使是七十个故事也难尽述!但是,如果把他们的英名镌刻在共和国核工业发展的史册上,那只需要七个字便可概括一一中国原子弹之父。”2006年,张开善在《中共党史资料》上发表《究竟谁是中国原子弹之父——记参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功勋科学家》一文,该文细数王淦昌、邓稼先、钱三强、郭永怀、朱光亚、陈能宽、周光召、程开甲、彭桓武等科学家的贡献,认为:“中国原子弹之父,不是某一位科学家,而是一个卓越科学家群体。”应当说,中国原了弹的成功研制,确实是科学家集体协作攻关的胜利。因此,张先生的这一观点是比较容易被人接受的。

第五种观点认为,不存在“中国原子弹之父”。2011年,陶纯、陈怀国著《国家命运一一中国“两弹一星”的秘密历程》一书出版,由该书改编而成的同名电视剧于2012年下半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影响甚大。在该书结尾,著者谈到了对于“中国原子弹之父”的看法:“当代科学的发展早已不是爱迪生时代,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是一项十分宏大的系统工程,中国没有原了弹之父、氢弹之父,中国的核事业是集体的事业,辉煌和光荣不属于哪一个人,却属于每一个人。”这一观点与第四种观一样,都强调中国原了弹工程是集体力量的结晶,但与第四种观点截然相反,认为中国没有原子弹之父。基于同样的理由,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表现出在对“中国原子弹之父”的研究上,观点日益多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22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在新疆罗布泊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在为中国首次核试验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当中,究竟谁是中国的原子弹之父?

朱光亚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科学技术计划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亲自主持起草《原子弹装置的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关键性的部署,对当时中国原子弹的研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彭恒武是造诣颇深的理论物理学家,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研究中起了重要作用。

王淦昌是中国原子弹实验物理工作的开拓者和指挥者,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荷电负超子——反西格马负超子。

郭永怀是举世闻名的空气动力学专家,他指导并组织进行了空气动力学、核武器环境试验等一系列课题的研究,解决了许多重大问题,保证了核武器最后试验的成功。

程开甲是核爆炸试验测试的卓越领导者,他带领新疆核试验基地研究所记录下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97%的数据。

邓稼先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攻关的组织领导者,对原子弹中的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运输等主要理论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陈能宽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实验研究领域的主要组织领导者。

周光召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的奠基者之一,攻克了原子弹理论设计等诸多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因此,中国的原子弹之父,不是某一个科学家,而是一个卓越的科学家群体。
第2个回答  2019-01-22
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到祖国;他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邓稼先被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第3个回答  2020-02-03

中国的原子弹之父是谁

第4个回答  2019-01-22
一共有五种说法,但偏向于钱三强的比较多

第一种观点认为,钱三强是中国原子弹之父。这一说法广为传播。1978年9月26日,《文汇报》发表《热风吹雨洒江天一一访核物理学家钱三强》一文,公开提到中国原子弹之父。1990年1月,王春江著《裂变之光一一记钱三强》一书出版,随后,《文汇报》、《北京晚报》分别连载,影响甚大。这些带有传记性质的报告文学作品无疑加强了人们对于“钱三强是中国原了弹之父”这一观点的认可和接受。1999年8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钱三强:“中国原子弹之父”》一文,这是中国最权威的官方媒体首次正面回应有关“中国原子弹之父”的问题。此后,《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和2009年两次沿用了“钱三强是中国原了弹之父”的说法。

第二种观点认为,邓稼先是“中国原子弹之父”。此说亦影响甚大。作为杰出的核物理学家,邓稼先隐姓埋名为中国“两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86年,在邓稼先生命的最后岁月,他的事迹经过官方媒体的广泛宣传开始为人所知。1986年6月,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亲自签署命令,任命邓稼先为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病逝。由于国内媒体大量的宣传报道,尤其是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邓稼先的充分肯定,有关邓稼先是“中国原子弹之父”的说法于1980年代末开始传播。美籍华裔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此说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93年8月21日,在邓稼先去世7周年之际,杨振宁撰写的《邓稼先》一文于《人民日报》发表。该文将邓稼先与被誉为美国“原子弹之父”的奥本海默相提并论,虽然文中没有出现“原子弹之父”的字句,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杨振宁是将自己的好友看作“中国原了弹之父”。因为杨振宁的名气,也因为《人民日报》的特殊地位,该文的影响很大,广为人们征引。

第三种观点认为,聂荣臻是中国的“原子弹之父”。这种观点最早见于1989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英国人克莱尔·霍林沃思所著《毛泽东和他的分歧者》一书,该书并未对此观点进行深入说明和阐述。1999年王君编著的《我们的共和国丛书·九天揽月·建设卷》沿袭了此说。书中写到:“在我国核武器研制工作中,聂荣臻元帅虽然不像那些专家一样去攻克一个个具体的科学难题,但可以这样说,我国整个国防科技事业中一个最大的难题,却是他攻克的。……聂帅对我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不愧为我国的‘原子弹之父’。”此说虽有新意,但却与人们心目中的“中国原子弹之父”差异很大,因而影响有限。

第四种观点认为,“中国原子弹之父”是一个群体。此说于1980年代中期产生,影响也比较大。1987年,报告文学《中国原了弹之父》一书出版,该书认为:“他们是那样浩大的一个阵容,即使是七十个故事也难尽述!但是,如果把他们的英名镌刻在共和国核工业发展的史册上,那只需要七个字便可概括一一中国原子弹之父。”2006年,张开善在《中共党史资料》上发表《究竟谁是中国原子弹之父——记参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功勋科学家》一文,该文细数王淦昌、邓稼先、钱三强、郭永怀、朱光亚、陈能宽、周光召、程开甲、彭桓武等科学家的贡献,认为:“中国原子弹之父,不是某一位科学家,而是一个卓越科学家群体。”应当说,中国原了弹的成功研制,确实是科学家集体协作攻关的胜利。因此,张先生的这一观点是比较容易被人接受的。

第五种观点认为,不存在“中国原子弹之父”。2011年,陶纯、陈怀国著《国家命运一一中国“两弹一星”的秘密历程》一书出版,由该书改编而成的同名电视剧于2012年下半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影响甚大。在该书结尾,著者谈到了对于“中国原子弹之父”的看法:“当代科学的发展早已不是爱迪生时代,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是一项十分宏大的系统工程,中国没有原了弹之父、氢弹之父,中国的核事业是集体的事业,辉煌和光荣不属于哪一个人,却属于每一个人。”这一观点与第四种观一样,都强调中国原了弹工程是集体力量的结晶,但与第四种观点截然相反,认为中国没有原子弹之父。基于同样的理由,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表现出在对“中国原子弹之父”的研究上,观点日益多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