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装糊涂才不会让人觉得你有所图?

如题所述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些人装起糊涂来,看似得体,但事后往往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事先,他们刻意摆出的一副一无所知的表象,事后,才会发现原来自己为自己设下了陷阱与圈套。论年头,秦先生在商界也算是老资格了,开公司、办企业、跑营销……他做过的工作不下10种。但都因为生意难做,不得不半途而废,想想自己这些年来的得与失,他深有感触:“人呐,不能太老实了。”所以,他也就学着让自己圆滑起来。要不怎么说本性难移呢?任凭他怎么拿捏,都显得很生硬。更让他生气的是,自己因此被人误解。一次,一位朋友主动拜访他,想给他融点资,共同投资一个项目,所以,双方很快就谈到了生意上的事,于是这位朋友问:“老朋友啊,这段时间你怎么样啊?”

秦先生连忙说:“忙是很忙,这不又刚好赔了一点点。”

“我又没问你赔了还是赚了,瞧把你着急的。”

“现在做什么都不好做啊。”

一来二去,很快,这位朋友就发现秦先生在有意回避什么,再仔细一想,他才明白,原来秦先生害怕自己向他借钱。所以,接下来这位朋友故意把话题扯到钱上:“我最近想投资个项目,这个项目需要不少钱……”还没等他说完,秦先生便接过话茬:“你我的想法一样啊,我也是很缺钱啊。”

听到这里,那位朋友很快转换了一个话题,对融资的事只字不提了。

事后,秦先生才知道自己糊涂的不是时候,原来,他的妻子在私下聊天,早就告诉了那位朋友他在生意上赚了一笔。从此,再也没有人与秦先生谈合作的事了。

糊涂不是装疯卖傻

在肤浅的人看来,装糊涂就是装疯卖傻,其实,这是最低级的做法,一眼就会被人看透。更何况,如果装得不得体,只能面对尴尬。

一次,在小亮值班期间,由于一时疏忽,办公室的财物被盗。为了推卸责任,他想好了一条对策:“要是领导追究下来,一定要装糊涂。”所以,不论领导问什么,他尽可能回答3个字:“不知道。”

领导问:“你知道不知道这是你的责任?”

“不知道。”

“值完班,你是几点钟离开的?”

“不知道。”

“你昨天都做了些什么?”

“不知道。”

在场的人顿时大笑起来。领导变得更火了:“这也不知道,那也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公司用你是干什么的?”

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糊涂得有点儿过了,这反倒更让人怀疑自己的用心。

所以,糊涂做人不仅是门高深的学问,而且也是一门难以表现的艺术。糊涂既讲究实效,也要讲究逼真性;否则,众人皆醒,唯你独醉,那岂不是成了一场难堪的独角戏?在这个意义上说,精明的人未必聪明,聪明的人也未必精明。精明人做人习惯“众人皆醉,唯我独醒”;聪明人做事却能“形糊涂,而神不糊涂”。糊涂做人是一种智慧,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吃亏就是“得福”

所谓的“福”是指在物质上的盈余与精神上的富足,因此,“吃亏是福”的说法表面上看是矛盾的。但是,就是在这句话中,却有最为深刻的含义,它是我国哲人所总结出来的一种人生观,即愚笨者的智慧、柔弱者的力量、领略了生命含义的放达和由吃亏退隐而带来的安稳与宁静,同时它也显示出了一种稳重和成熟。

做人做事不要老把眼前利益看得很重,这样只会失去了长远的利益。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吃亏”,其实会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的事情。老子曾说,只有愚者才能得福,因为只有愚者,才是世界上最幸福与最快乐的人。而那些把精明用错地方的人,凡事总是怕便宜别人。因为在他们看来,便宜别人,就等于自己吃亏。其实大可不必这样想,许多时候,多给别人点甜头,对自己也不是没有一点好处。

不懂方圆之道的人,在为人处世中,一门心思只考虑不能便宜别人,却忽略了对自己是否有利。许多时候,吃亏也是一种福分,这不是自我安慰,而是一种生活哲理。

孔子有一次在鲁国参观,见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器皿,于是问看庙的人:“这是什么?”看庙的人说:“这叫做‘宥坐之器’。”“宥坐之器”是一种非常容易倾斜和颠覆的容器,正因为它容易倾斜与颠覆,所以一些君主就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边上,作为一种警示。孔子说:“我听说‘宥坐之器’,虚则倾斜,满则颠覆。”于是,他就让自己的学生注水进去,果然如传说中所说的“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敬”。孔子叹息道:“哪里能有满而不倾覆的东西呢?”子路问道:“请问有没有保持满的方法呢?”孔子说:“聪明圣知,受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握而损之之道也!”

所以,如果我们知道福祸常常是并行不悖的,而且福尽则祸亦至,而祸退则福来的道理,就必须采取“愚”、“让”、“怯”、“谦”的态度来避祸趋福。“吃亏”也许是指物质上的损失,但是一个人幸福与否,却往往取决于他的心境如何。因此,“吃亏是福”的前提,一个是“知足”,另一个就是“安分”。“知足”则会对一切都感到满意,对所得到的一切,内心充满感激之情;“安分”则使人从来不奢望什么根本是不可能得到的或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不会有妄想,也不会有邪念。所以,“吃亏是福”,以及“知足”、“安分”并不是让人不思进取,这些思想在教导人们对自己要有清醒认识,做一个清醒的人。因为,一切的祸患,都是在于人的“不知足”与“不安分”,或者说是不肯吃亏。

人际关系中暂时的忍让吃亏,可以获得长远的利益。关键是要不露声色地迎合对方需要,既以对方的利益为重,又为自己的利益开道。

美国亨利食品加工工业公司总经理亨利·霍金士先生突然从化验室的报告单上发现,他们生产食品的配方中,起保鲜作用的添加剂有毒,虽然毒性不大,但长期食用会对身体有害。如果不用添加剂,则会影响食品的鲜度。亨利·霍金士考虑了一段时间后,认为应以诚对待顾客,毅然把这一有损销量的事告诉每位顾客——防腐剂有毒,对身体有害。

这一下,霍金士开始面对很大的压力,食品销路锐减不说,所有从事食品加工的同行也指责他别有用心,打击别人,抬高自己,他们联合起来抵制亨利公司的产品。亨利公司一下子跌到了濒临倒闭的边缘。

苦苦挣扎了4年之后,亨利公司已经倾家荡产,但它的名声却家喻户晓。这时候,政府站出来支持霍金士了,亨利公司的产品又成了人们放心满意的热门货。亨利公司在很短时间里恢复了元气,规模扩大了两倍。亨利·霍金士一举坐上了美国食品加工业的头把交椅。

生活中的聪明人,善于从吃亏当中学到智慧。要忍一时的失,才能有长久的得;要能忍小失,才能有大的收获。这些思想也是教导人们对得与失要有清醒的认识,有时看似吃亏的事其实是获得更大利益的前提和资本。因此,在面对逆境和不公正时,正确的态度就是宁肯先吃一些亏,也不要针锋相对,这样可以让自己换得难得的平和与安全。一个拥有平和的心境和安全生存环境的人,只要能够对自己先前失败的做人做事策略适当调整,那么,他就会达到预期的目标。舍卒保车,从长计议

做人难,有时就难在一个“舍”字上。如果把有些事情能够看得更开,敢于舍弃一些眼前利益,那么,做人也就不难了。何以见得?

举个再平常不过的例子。如果你花几百块钱买了一堆药预防某种疾病的药品,但是时隔一年,你却没有吃掉一粒。这时药品已经过期,你也只能丢弃。对此,你会有何感想?是为自己的身体感到庆幸,还是为自己曾花掉的钱心疼不已?事实告诉我们,90%的人首先会首先心疼自己花去的钱。

的确,在许多事情上,我们都有这种情结。正因为这样,我们整天才会为取舍、选择而苦恼,以至于为一点芝麻大的利益,耗费一天的精力。

所以,一件事情难不难,首先要看在利益面前自己的心态能不能放平。有一家杂货店,老板雇了两名店员。平时,这两位店员工作很努力,过得也很快乐。但有一次,老板把手中唯一的一本画册送给了一位店员,而没有给另一位店员任何东西,虽然老板承诺说:“我将来会补给你的。”但后来老板一直没有再提到过这件事。从此,那位没有得到画册的店员便渐渐失去工作热情,时时处处都觉得老板亏欠了自己,以至于做不好工作,最终被开除。

多么可悲的一个结果。

但类似的故事在生活中依然发生着。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些人贪心太强,哪怕是指甲盖一点的利益,都会把他的眼睛堵得严严实实,所以,让他们不犯错误也难。因此,做人做事要学会舍小利为大谋,从长远考虑问题。做到这一点其实也不难,从现在起,你可以尝试着从以下方面去改变自己。

争不到的利益,先让给别人

或许这样的话像葛朗台式的人都会说,但如果有一天,真的天上掉下一个馅饼,别说掉在自己头上,就是掉在别人头上,多数人也会想着如何把它抢过来。

其实,人际关系中暂时的忍让吃亏,可以获得长远的利益。尤其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虽然谁也不愿意为了一点小利益争得头破血流,但是除了竞争,大家或许别无选择。其实大可不必。做人做事,也要学会用暂时的退让、舍小利来让自己赢得时机,为日后“反弹”创造条件。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既简单,又高效。

白师傅虽然没有什么不良嗜好,待人处世也不错,但就是有一个坏毛病,喜欢占小便宜。为此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通常人家做生意讲究的是常来常往,而他却经常把好端端的生意做成一锤子买卖。这不,白师傅先后做过至少10种生意,可是做什么都赔钱,并且一次比一次赔得惨。原因就在于一个“贪”字上。

开始,白师傅做蔬菜生意,每次与顾客算账时,都要占人家点小便宜,少到一分二分的,多则一毛两毛,只多要不多找。一次,他碰到一位比他还细的顾客,对方买了一棵白菜,电子秤上显示的是一块八毛五,对方付给白师傅两元钱。白师傅把菜递到对方手上,顺便说了句:“您走好。”却并没有找钱的意思。顾客便问道:“你应该找我一毛五啊。”

白师傅很少遇到这样的顾客,差一毛八分的,还要找零。于是说了一句大气话:“我这儿也没零钱,再说买一棵大白菜还在乎这点儿钱。”

顾客不干了,于是翻起了老底:“每次来你这儿买菜,总要占我点儿,我来过3次,你一共占了我三毛六分钱。”

一来二去,双方就吵了起来。

时间一久,来菜店的人就越来越少,最后只能关门。后来,白师傅又尝试做其他生意,也都因为这个毛病而失败了。

其实,做事有时就像做生意,如果你想从你所做的事中获得长远利益,就不要在乎眼前的一点小利益。如果实在争不过别人,不妨先让给对方。

亏就亏点,别到处乱讲

有一种比占点便宜的人更可怕,这种人通常表面上很绅士,总是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实则很喜欢与人计较。如果简单地分析一下这种人的心理就会发现,这些人在出于面子,而一时舍弃了应得利益,但事后却总惦记着失去的利益,所以,在一些人面前就习惯反复提及这件事。也许他认为自己吃了亏,说出来好让不知情的人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但是,别人可往往并不关心谁吃了亏,谁占了便宜,而更在乎你的这种做法。

朱小姐在公司里自称是最清廉的人。她经常私下告诉一些朋友:

“某某经常使用公司电话。”

“某某经常用公司的电做饭。”

时间久了,大家就总结出一条规律来,每当朱小姐说别人不是的时候,肯定是因为自己在这方面吃了亏。果不其然,一次,经理发现公司电费一个月猛涨500元,调查得知是一些人经常使用大功率电器。但又不能肯定是谁,于是提出,让每个人都负担一部分费用。因朱小姐一次也没有使用过电器,所以觉得很吃亏,于是逢人便说。结果得罪了不少同事,最后经理也觉得她的做法欠妥就把她叫到身边说:“我知道你是清白的,这件事虽然是小事,但是你的所作所为却破坏了部门内部的团结,以至于工作没法正常开展。我只能遗憾地告诉你,你被调离这个部门了。”

这件事对朱小姐来说这是一次教训。

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有许多潜规则在约束着我们,即使在利益的得失面前,这些规则也是碰不得的。像朱小姐这样的人,就是因为一点私利而破坏了无形的规则,最终让自己吃下亲手种植的苦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