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区的经济概况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4

2011年,连云港市海州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完成51.8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45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26.34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增加值17.06亿元,增长16.0%。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18.4:45.74:35.86调整为16.3:50.8:32.9。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54%、57.98%和37.48%,其中第三产业对经济拉动不断增强,贡献率比去年同期提高5.16个百分点。
2012年,连云港市海州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完成6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36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35.73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19.51亿元,增长12.4%。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16.3:50.8:32.9调整为14.5:55.3:30.2。三次产业拉动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5.54%、63.54%和30.92%,第二产业拉动作用突出,贡献率比上年提高5.5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拉动减弱,比上年减少6.56个百分点。 新石器时代,海州先民即有种植作物和养牧牲畜的实践。海州东门外汉墓中出土的枣核、板栗,也证实了2000多年前海州地区已有果品种植。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动乱,大批官民移避海州,带进农业生产技术,并垦荒种植,兴修水利,开发渔牧,农业生产一度繁荣。北宋时海州一带种植的稻、麻、麦、茶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夺泗入淮以后,海州地区灾难重重,农业生产一蹶不振,灾年粮食无收而赋役不减,农民逃亡以避徭役,年复一年,田地荒芜;市井萧条,乡村寥落。
清末至民国初期,沈云霈等人在海州创建海赣垦牧公司,开辟洪门果园,创办桑蚕试验场、植棉试验场,开辟数百亩菜园,海州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渐由单一的粮食生产向多种经营方面发展。但生产方式落后,经济作物和畜牧、水产业发展缓慢。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1952年至1958年,历经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化运动,海州区农业由个体经营逐步走上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营。60年代以后,海州区采取了比较科学的方法,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至1976年,海州区农村全部实现农田河网化、耕作机械化、管理集约化,建成旱涝保收田9万余亩,开辟常年菜田6687亩,建成果园10156亩,营造大片山林和农田林网,并发展畜禽饲养场,成为连云港市区粮食主要产区和蔬菜生产基地。
2011年,海州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88亿元,同比增长15.5%。其中农业产值10.78亿元,增长7.1%;林业产值0.26亿元,增长8.3%;牧业产值3.69亿元,增长53.8%;渔业产值0.35亿元,增长16.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8元,增长8.1%。 早在西汉,海州就有盐、铁工业,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朐地置盐、铁官,属少府。至北宋中叶,海州纺织、冶炼、制盐、制茶、窑瓷、金银器制作等手工技艺已非常精湛。清末至民国,海州地区志士仁人提出“实业救国”、“设厂自救”等口号,兴办民族工业,境内始有现代工业。
建国后,海州区人民政府大力恢复、发展工业生产,积极扶持手工业作坊。通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境内工业机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工业门类较为齐全,从业人数成倍增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1984年改革开放以来,经过整顿改革,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加速了工业生产的发展,基本形成以市属大中型工业为主体,区、乡(镇)、街工业全面发展的局面。至1992年,境内计有147家工厂,5000多种产品,职工总数36119人,年产值达12亿元。
2011年,海州区全部工业增加值24.19亿元,同比增长16.1%,工业化率达到46.7%,拉动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2.9%。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89.41亿元,增长13.3%。其中,轻工业产值32.2亿元,同比下降6.9%;重工业产值57.2亿元,增长29.1%。园区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工业产值占全区工业产值的72.7%。全区拥有年产值超亿元的制造业企业16家,实现工业总产值74.38亿元,其中超5亿元企业2家,超10亿元企业2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