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梁山好汉不选择招安有什么出路?鲁智深最后去哪了?

如题所述


一、宋江是义薄云天名满天下的好汉

宋江,祖居山东郓城县宋家村,在郓城县做押司,刀笔精通,吏道纯熟,爱习枪棒,学得武艺多般。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吃住,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视金似土。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总能帮人排难解纷。经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因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为及时雨。

宋江的仗义疏财与柴进、晁盖等不同,他不但结交天下英雄好汉,投奔他的,管其吃住,资助其钱物,更能扶弱济困,雪中送炭,犹如天上下的及时雨一般,能救万物,自然声名远播。可见宋江见多识广,义薄云天,是一个胸怀大志,具有兼济天下情怀,名满天下的豪杰。

晁盖等7人劫了生辰纲,此时宋江身为押司,为晁盖通风报信,虽与“国家法度”相悖,但在他看来,梁中书的“生辰纲”乃是收刮来的不义之财,与江湖大义相比较,后者更具正义。

此时的宋江,还只想尽心公务,做个良吏。当他听刘唐说了晁盖与梁山近况,尚自心惊,肚里寻思道:“那晁盖倒去落了草!直如此大弄!”,在他的心里,上了梁山乃是与朝廷作对,属于犯上作乱的忤逆大罪。


天有不测风云,转眼宋江就犯了人命,杀了阎婆惜,亡命江湖。先去沧州柴进庄上,后投清风寨花荣。他选择投奔的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没想和就近的梁山强盗为伍。可天不如人愿,宋江一直刻意远避晁盖等占据的梁山,却偏偏在清风山被掠进了强盗窝,还差点丢了性命。即便和清风山的好汉扯上了关系,谁料想放了刘高之妻,好心反倒种下祸患,不但连累了花荣,这祸还越陷越深,事越闹越大,不得已,杀了刘高,反了清风寨,逼反秦明,劝降黄信,只好投奔梁山而去。

宋江虽然是清风系去投靠梁山的引荐人,但他对上梁山依然心有不甘,对朝廷心存幻想。所以一接到石勇报丧的信,宋江便有了借口,任凭人劝,坚决不从,只留下一封推荐信,把这一众好汉丢在半途,毅然脱身而去。

宋江这一回去,就被打入牢笼,脊杖二十,刺配江州牢城。在发配江州的路上,宋江仍然执意绕过梁山,被梁山好汉请上山寨后,宋江依然觉得“小可不争随顺了,便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做了不忠不孝的人,在世虽生何益?”,情愿去江州牢狱受苦,也不愿落草为寇。

江州之行,宋江遇到浔阳江三霸、神行太保戴宗、黑旋风李逵,命运一波三折,有惊无险。好不容易混得自由自在,却又因醉酒在浔阳楼上题写狂言,被别有用心的通判黄文炳上纲上线一通诬陷,生生演变成了死罪,若不是梁山好汉不惧危险舍死相救,宋江就被他尚寄予希冀的朝廷杀无赦,斩立决了。事已至此,再也无路可走,此时宋江彻底绝望,只能上梁山了落草了。


二、宋江上山梁山易帜将是必然

大宋的官吏是做不成了,但宋江毕竟是在官场上混的,吏道纯熟,虽然只是最底层的一介小吏,可在梁山那群糙老爷们窝里,还是一个有见识、有手段、有志向、有凝聚力的好汉。

宋江就是宋江,上了梁山,也要极力展示出自己的存在,维护追随自己的兄弟们,不能成为梁山陪衬。宋江所带的江州和黄门山系19人,加上先前上山的清风系9人,共28位好汉,晁盖一派12人(加上白胜),力量对比占了绝对优势。为了强调这一点,宋江颇有心计的将山上分为新旧两派,使其截然对立,还在排座次时强调:“休分功劳高下,梁山泊一行旧头领去左边主位上坐,新到头领去右边客位上坐,待日后出力多寡,那时另行定夺。”。这既凸显了自己力量的优势,维护了新上山头领们的尊严,理所当然的成为具有梁山话语权的二把手,为自己今后的作为留下了伏笔。此时的宋江对晁盖也是真诚的,不是梁山对宋江再三相救,他早就命丧黄泉了。


宋江上山后,忽然意识到这才是自己的绝好机会,也是唯一机会,于是就主动抓住机会率领梁山好汉们三打祝家庄、大破连环马、攻占高唐州、三山聚义打青州、智取西岳华洲、收服芒砀山,通过一次次地攻城拔寨,屡战屡胜,不但壮大了梁山的声势,站稳了脚跟,树立了威信,也牢牢地掌控了梁山的统领大权,巩固了自己的势力,使其能力得到了表现和印证,威望也超过了晁盖。对新入伙好汉,则极尽笼络拉拢之事,致使新头领只知有宋江,不知有晁盖。宋江就是要把梁山作为自己实现“凌云志”的平台,

梁山的事业越做越大,人马越来越来多,山头并立,豪强云集,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江湖好汉,每个人上梁山都有不同的原因和目的,有各自的价值观,要带好这支队伍,凝聚人心是首要大事。没有远大的志向,胸藏乾坤,腹有谋略,深谙权谋之道,是绝无可能的。


三、宋江认定招安是梁山最好的出路

晁盖显然没有一套长远的打算。可好汉越聚越多,最具战斗力的那些朝廷降将、旧军官,他们就是冲着日后招安才暂居梁山的,绝不愿一生都呆在这个水泊之中,他们都有“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的信念,只要时机一到,随时都会离开梁山,因为他们信奉的是“学得文武艺,贷与帝王家”。

梁山要想凝聚在一起,有战斗力,能走得长远,就必须要有更高的政治纲领、更大的目标、更新的旗帜,这不是宋江的个人意志,而是梁山这艘大船不倾覆所必需的,毕竟斗争才是梁山的生存之道。所以,晁盖一死,宋江就把梁山的纲领由“聚义”改为“忠义”,梁山的旗帜确为“替天行道”。把梁山各方的力量汇聚在这两面大旗之下,正是宋江的高明之处,梁山好汉的正面形象也得益于这两面大旗。

在宋江统领的梁山得到空前壮大,取大名府、攻东平府,破东昌府,甚至可以两赢童贯、三败高俅,把落草的散兵喽啰锻炼成为一支能征惯战的队伍,梁山达到了鼎盛。但梁山的粮草钱财来源主要还是靠收获上任官员的不明金银,搬取钱粮广积、害民的大户,收拾欺压良善、暴富小人积攒的家私等,区区水泊的资源已不足以供养百十位头领,数万将士,若不做解决这个矛盾,势必就会面临坐吃山空的局面。


因此,梁山必需面临三个选择:一是那些暂居梁山的朝廷降将、旧军官和地方豪强们不愿久居梁山,很可能会与绿林好汉出身的梁山兄弟分道扬镳,仅有少数好汉留下,梁山实力大减,会迅速走向没落。二是学做方腊,攻城掠地,侵州夺县,竖起反抗朝廷的大旗,与宋室争夺江山,但梁山微小的力量,很快就会像方腊一样被朝廷剿灭。三是被朝廷招安,充当朝廷的鹰犬去镇压各地反抗朝廷的力量。梁山选择了第三条路,结果就是108位好汉死伤惨重,十去其七八,还不被朝廷容纳接受,宋江也不得善终。

招安是宋江的宿愿,因为他始终认为:“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有日云开见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扰良民,赦罪招安,同心报国,青史留名,有何不美!”。宋江对梁山兄弟是真诚的,因为他们休戚相关。他是真心相信受招安是符合兄弟们最大利益的,他愿意带领众兄弟们忠心报国,为朝廷竭力施功,成就功名。而他则可以借助梁山兄弟实现“扫除四海,青史留名”人生之志。梁山决策者们长期处于社会的基层,不具备郭嘉、诸葛亮、李岩等的政治头脑,远见卓识,阅历的局限,阻碍了他们的眼光,对朝廷的幻想,对大局的认识,导致了最终的惨淡结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5
梁山好汉如果不被招安,也会继续生活在水泊梁山的。鲁智深后来又回到了五台山寺庙当中,继续做和尚,并且一直圆寂为止。
第2个回答  2020-10-03
可以选择造反起义,自己打江山创业,这样比招安结局好点。鲁智深皈依佛门了,鲁智深释怀了一切恩怨情仇,从此一心向佛。
第3个回答  2020-10-02
或许,对于当时腐败的朝政来说,除了招安,那便是起义了吧,如果不服从,等待他们的,或许是死亡,或许是成功后建立新的王朝,鲁智深最后的结局,按照《水浒传》记载,鲁智深是大彻大悟后成佛了。
第4个回答  2020-10-02
我认为他们是可以成为一股反对朝廷的势力得,但是这样会遗臭万年,鲁智深在喝了毒酒以后选择圆寂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