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娱乐,将下班之后和周末时间全改为充电,是不是太极端了?

如题所述

这样的行为的确是太过极端了

我们通常说要放弃娱乐,但是并不是说就要放弃所有的娱乐,指的是有的时候不可以太过沉迷于一些游戏而已,下班和周末之后全改为充电的话,你的时间安排的太满了

短时间内可能会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如果时间长了,以后你会觉得生活非常的没有意思,可能久而久之,整个人也会特别的压抑,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劳逸结合的,当然学习不能放弃,但是也不能完全学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5

放弃娱乐,将下班之后和周末时间全改为充电,不能算极端,这个看你怎么想。下面分情况说一下:

1、要看你个人的兴趣爱好,而不是要受大众的影响,非得要去参加什么娱乐,不参加好像不合群一样。其实有很多人都是默默的工作着,娱乐的时间少之又少,但是他们并不觉得辛苦,反而是一种乐趣。

2、你是更爱娱乐,更想去玩,还是你要充电学习的事情,后者更加重要。如果后者更重要,放弃娱乐又有何妨!

3、自律问题,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都知道某一些事情更重要,但总是拖着一直未做。这是拖延症,更是对自己要求不够,过于放松自我了。

4、劳逸结合,有何不可呢?不一定要一根筋,非得天天钻在家里学习,有时透透气,会让你更加有灵感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0-05

这个确实有些极端

常言道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

如果一个人,不休息,老工作反而是效率不会太高,所以说利润还是要有

下班时候周末时间不能全为充电

也应该有些锻炼身体,娱乐的时间

所以说不能本末倒置

太极端了,人容易陷入种

疯狂的状态,那就得尝试

毕竟充电也是为了更好的娱乐

你这娱乐不好,怎么能?

为未来打好基础呢?

第3个回答  2020-10-05
不极端。我现在和你一样 --- 下班和周末基本都是充电。我说的充电包括三种类型:1. 为身体充电 -- 一周起码去三次健身课;2. 为工作充电 --- 学习专业知识;3. 为心理健康充电 --- 我长期阅读各种心理学、灵修方面的读物。在知乎和Quora上看帖也基本是为了这个目的。

所以基本就是 工作 --- 健身房 --- 家,三点一线。偶尔也会出去参加个meetup活动,找些陌生人玩玩 --- 但这个基本是“太阳从西边出来”的概率。

以上都建立在我长期单身的基础上。过去一直是单身,按照这个节奏,不出意外的话,未来也一直会是单身。

至于为何把日子过成这样?说实话,我其实骨子里是个很会玩的人,热爱唱歌跳舞游戏开玩笑party,只要我想,可以天天化身夜店小魔女,天天各种玩。但问题是我的工作难度挺大、我时常感觉力不从心、换行业又基本不可能,工作时间又不给时间充电,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充电。这是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 因为关系到基本生存。虽然我人在国外,年假很多,大家都讲究work life balance,业余时间还在工作学习会被当成笑话(所以我从来不告诉同事我业余还学习的事),但是我总认为人要面对现实 --- 现实就是,至少我目前所处的这个职业阶段,我还感觉力不从心。如果业余不充电的话,每天上班压力很大很痛苦。但人不能总把唯一的欢乐寄托在节假日、双休日、年假等场合,我认为还是应该尽量追求上班开心、下班也开心的人生境界。所以为了上班时间也能很开心,我选择了下班时间全部充电 --- 一直要充到上班感觉游刃有余为止。
第4个回答  2020-10-05
首先,我承认坚持把时间花在刀刃儿上,确实会成为更好的自己。但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

第一,对“充电”这件事的理解不能狭隘。

表弟是职场小白,去年才上岗的程序员。

作为艰难的北漂一族,表弟深知在大城市没有背景的自己只能不断精进,所以工作之外的时间都用来学习、考证。

他说,自己可不想像公司那些老油条一样,每天下班就知道和同事、领导喝酒、扯淡,无所事事。

多么上进又天真的表弟啊!

若干年后终有一天,他会明白很多职场上的升职,靠人际关系修为的要远多于业务技术能力。

不是说硬实力不重要,而是作为一名技术人员,领导提拔你成为管理者的充分条件绝不仅仅是你优秀的技术水平。

所以,关于“充电”、“做正事”,我们要有一个广泛的解读:

读书、考证、学新技能是充电,周末跟领导打麻将、和领导家人一起搞亲子游、和同事在酒吧谈心约饭局,何尝不是“充电”?

“充电”这件事需要因地制宜,最怕“充电”还要搞一条“鄙视链”出来:

学习技能/考证的 ≥ 靠副业赚钱(取决于你的副业技能是什么)>看书/写作 >

健身/烘培/琴棋书画 >刷剧/打游戏/看短视频

学习技能/考证的 ≥ 靠副业赚钱(取决于你的副业技能是什么)>看书/写作 >

健身/烘培/琴棋书画 >刷剧/打游戏/看短视频

这种鄙视链的存在,一方面意味着对他人选择的生活方式不够尊重。

另一方面,也说明对这个世界生存、成功之道理解的狭隘(“唯有读书高”这种学生思维走出象牙塔后效果会大打折扣)。

第二,你的“充电”是有“预谋”的,还是从众心理临时起意?

从长远来说,你下班“充电”和你最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有关。

从近处来看,它应该与你的升职、跳槽、转行、赚更多钱有关。

而现实中,不少人的“上进”不仅是间歇性的,更是出于从众心理盲目的。

我统计了一下 朋友圈里打卡学英语的人:

有宝妈、培训师、编辑、健身教练、手串微商、视频剪辑师、民企薪酬经理、BAT程序员……

我不能说学英语对他们的人生没有帮助(毕竟那么多卖课文案里都是通过学英语年薪就翻倍的故事),但是否每个人都清楚学这门语言对自己职业发展有多少助益?(有兴趣的不算,出于兴趣去学习也不能称为“充电”)

坚持把时间花用在刀刃儿,确实会成为更好的自己,但无法保证能够改变自己的人生。

更重要的是,把上下班割裂开、认为只有下班时间才是改变人生际遇,这种想法本身就有问题。

就像畅销书作家古典说的:

很多人的模式是:不喜欢上班,就单独搞一个未来,弥补下自己痛苦的生活——上班痛苦赚钱买自由,下班用自由买快乐缓一缓,第二天继续痛苦上班赚钱……

很多人的模式是:不喜欢上班,就单独搞一个未来,弥补下自己痛苦的生活——上班痛苦赚钱买自由,下班用自由买快乐缓一缓,第二天继续痛苦上班赚钱……

长此以往,这种想法会让你越来越轻视自己的工作,投入和效能都会越来越少。

可这份被轻视的工作,占据你一天三分之一甚至更长的时间,如果不将其最大化利用,无论几小时高质量的下班时间,终究无法弥补。

所以,正确玩法应该是:

少搞上下班“分裂”,抓住上班时学习和练习的机会。

工作当下就是“功夫之内”,它提供了“学习-反馈-修正”的最好场所,是我们最该抓住的机会。

一方面,你要在工作中尽快理清工作所需的核心能力是什么。

比如我有位朋友在国内科研院所安全质检部门做工程师。

一开始他以为作为工程师自己的核心业务能力是技术,于是他买了很多专业书、打算利用业余时间啃书报考这方面的专业证书。

后来才发现自己的核心业务能力是如何写好一份公务文书。

他的工作需要专业技能,但更重要的是要把每一个经手的项目能够写成专业、标准的报告让上级、甲方审查。

所以他开始在工作中尽快翻看更优秀文书报告、抓住机会向资深项目人员询问他们在报告中想要传达的信息、要求。

另一方面,在了解核心技能之后,你的下班“充电”时间应用来巩固、强化核心技能,与上班时间形成一个良好的闭环。

就像这位朋友,他把下班“充电”的目标调整为去熟悉所有的安全质检条例,而非死磕那些充门面的证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