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死时只有14岁,古人为什么那么早熟呢?

如题所述

首先林黛玉死的时候不是14岁,而是17岁。林黛玉之死的伏笔在刘姥姥讲的故事里,说茗玉小姐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茗玉小姐的身世遭遇和林黛玉极其相似,场景也与“冷月葬诗魂”相合。

黛玉五岁的时候,贾雨村做了她一年老师,期间生母贾敏因病去世,初进贾府时六岁,宝玉七岁,故事真正展开的时候是薛宝钗进贾府,此时黛玉十一岁、宝玉十二岁,宝钗十四岁。

黛玉十二岁,元宵,黛玉偷偷为宝玉作诗《杏帘在望》。二月二十二群芳入住大观园,黛玉住进潇湘馆。三月黛玉葬花,林黛玉、贾宝玉共读《西厢记》,宝黛爱情开始萌芽。四月二十六日葬花,吟唱《葬花吟》。五月初二,宝黛大吵至初四和好。初六黛玉作《题帕三绝》。

林黛玉十七岁生日,当天宝玉、宝钗大婚,黛玉泪尽而逝。

古人不是早熟,我国古代实际是一个早婚的国家。因为在古代因为人的寿命和战争等影响所以规定的法定年龄都很早,都是为解决突出的社会问题而制定。长期战争或刚刚结束的时候,战祸使很多人死亡,造成人口锐减,政府就会来制定婚龄的年龄。

历朝历代政府都有关于婚龄的法规,大概为两类:一、常规的,也就是规定到了多少岁男女才可以结婚,来确定法定结婚年龄。二、临时性的,就是根据当前国家和社会的具体情况来定。

春秋战国时候的越王勾践宣布:“女子十七岁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把男子20岁,女子17岁规定为最迟的结婚年龄。

到了汉惠帝规定,家中要是有女子15岁到30岁还没有嫁人的,要罚款600钱。

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下诏:男20岁,女15岁以上无夫家者,州县以礼聘娶。唐安史之乱期间,又改为男15岁,女13岁以上。到了明朝政府规定为男子16岁、女子14岁以上。

古人认为“男有室女有家”后,人们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稳定和谐,当政府开始明令法规后,这个婚姻年龄也慢慢被大家接受,也渐渐成为了一种习俗。古人的法定结婚年龄,不利于身心健康,也不利于生育,同时还代表着重大社会问题的出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