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南澳渔民自古不捕捉海豚,这是为什么?

如题所述

潮汕是个滨海之地,有长达389公里的海岸线和岛岸线,多处江河分流出海,形成港湾,有渔盐之利。

常年出没于波涛之间,潮汕的渔家形成了一些独特的风俗,代代沿袭~~

渔民信奉的神,主要的有天后圣母,龙王和没有名字偶像的海神,还有南澳岛特有的长年公。每年正月初五年假开后第一次出海,要在海滩遥拜无庙无偶像的海神,祈求出海保平安。

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日妈祖(天后)圣诞,各地的天后宫香火都很旺盛,一些非渔家也对她很崇奉。南澳的渔民曾建庙祀曾帮他们插桁位而牺牲的福建英长年。

滨海盐民最敬灶神,古盐场以煮海水为盐,定灶位,敬灶神,祈求不败卤煮出好盐,败卤则盐苦。到清代中后期改煮盐为晒盐,盐灶便逐步被淘汰,敬盐灶神习俗则仍保留。

渔民有所崇奉也有趋利避害的宜忌,造新船,要择日看时,安龙骨之后,要取银制女人头鬃插上银花,放在龙骨上,称“压槽母”,象征“金银头罾”。船要装两个龙眼,有的饰龙纹银元或铜元图案,寄意出海“两眼见银”。渔具忌妇女跨踏,家中有人产育便要用红花仙草水喷洒渔具,以清秽气集吉祥。

渔船是渔民出海捕鱼的重要工具,渔民能建置渔船是件莫大的喜事。揭阳榕江塘口村,有村人新置渔船首先敬拜妈祖,然后给全村男丁分送大饼的习俗。大凡渔民下海捕捞,最信奉妈祖,逢年过节虔诚敬拜自不必说,每当新置渔船,更必隆重其事地宰鹅杀鸡,煮肉焙饼敬拜妈祖,然后逐家分赠大饼以报喜。

分饼的规例是:凡十六岁以上之成年男丁,每人各分给四块,遇有外来男客,也当如数分赠。而成年妇女,不论内外,一概无份;十五岁以下男女孩童,则按成年男丁之半数,每人分给二块,外来亲戚之孩童也同等对待。

渔民吃鱼也有禁忌,吃了一边不能翻过那边,要将骨脱去再吃下边,偶而翻转,也要说为“顺过来”;汤匙也不能翻覆盘边。

“乌鹅白鹅,从有掠到无。”这是流传于南澳岛的一句俗话。所谓“乌鹅”,便是黑海豚;所谓“白鹅”,便是白海豚。“浑身滑溜溜,一夜泅九州”的海豚,自古以来在南澳海域是受到保护的,没有人去伤害它们。

南澳渔民把海豚叫做“义鱼”。传说南宋末期,宋帝呙逃向南澳岛,途中遇风翻船,君臣沉入大海。幸好一群海豚游来,把他们托上海面,安全着陆南澳岛。因此,宋帝呙封海豚为“义鱼”,并授与“绫网缠不住,钓钩钓不起”的特权。南澳岛渔民在海上捕鱼,遇到海豚,往往避开。渔网偶而缠上它们,便被它们撕咬得四分五裂,连其它鱼虾也逃得一千二净。这便是“乌鹅白鹅,从有掠到无”这句俗话的由来。久之,不捕捉海豚便成了南澳渔民的习俗。

渔民若是捕到了鲎,则会“鲎母掠来刣,鲎公放下海”。世俗说鲎公有情义,鲎母心肠枭。当渔人捕到鲎母时,鲎公一定在原地寻找鲎母,而鲎公被抓住时,鲎母则逃之夭夭,故渔民抓到鲎母便蒸而食之,抓到鲎公便不忍杀它而放走。这已成传统习惯。除此,还因鲎公体小无肉可食,鲎母体大肉肥,自然不放走。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商场秒每日优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04

海豚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哺乳动物,它的智商其实非常高。因为他有两个大脑。甚至两个大脑轮流休息用不着睡觉。那么这与渔民不捕捉海豚有什么关系呢?确实有关系。

汕头人民不捕捞海豚这与它们的善良聪明有着密切的联系。换言之,如果他们不是这样聪明的善良,那么就不会有下面的这个传说。

原因要从宋朝的一个故事开始说起。传说中宋代最后一个皇帝宋怀帝。在逃跑的过程当中,翻了船。一船的人全都掉进了海里。这时海里的一群海豚发挥了他们聪明善良的天性,将宋怀帝等人一同救上了岸。宋怀帝得救之后,为了感激聪明的海豚。是这些海豚为“义鱼”。 并且给予他们鱼网捞不到,鱼勾钓不到的权利。久而久之这个传说就流传来了。

其实汕头人不捕捞海豚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不是因为这个传说,而是因为海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捕捞是犯法的。

第2个回答  2018-01-15

传说福建湄洲民女林默,她父兄及未婚夫一天出海捕鱼,遭遇大风,林默在家勤工纺织,其嫂见她骤然停机默坐,但口中衔一梭,两手也握紧梭子不放,良久如此。疑姑有病,赶快端来开水送到跟前来,但呼姑不应。嫂以手推姑并大呼,林默开口应嫂。此时她口中梭子坠地,眼泪直流,长叹一声:“他,不得救矣!”嫂惊问其故,姑答:“亲人海上遇风,刚才已在营救,忽见未婚夫失桅落水,不得生还!”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