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清市海口镇弥勒岩佛造像样子

如题所述

弥勒岩,别名瑞岩山,位于福清市海口镇牛宅村,距县城约10公里,古称“瑞岩丹洞”,是一人文与自然景观兼胜的风景游览区。
弥勒岩有嶙峋的岩峰或卧或悬,或离或合,幽姿万千,令人赞叹不已。
弥勒岩山麓,有一高大石佛盘膝而坐,这就是名闻遐迩的弥勒石雕造像。石佛像始凿于元至正年(公元1341年),至明洪武年(公元1368年)竣工,高6.8米,宽8.9米,由整块花岗岩就地琢成,天然妙相,袒胸露腹,两耳垂肩,笑态可掬,观者可以忘忧。经国家文物局认定,该石佛为全国最大的立体石刻弥勒佛像,已纳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瑞岩弥勒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最大的元代佛教造像,与泉州清源山宋代老君岩造像并称福建石雕二绝。位于福州城南70公里处福清市海口镇牛宅村瑞岩山麓。元至正年间(1341~1368),邑人就巨大岩石精雕细琢而成。弥勒造像身着袈裟,项挂念珠,足穿草履,盘腿打坐,袒胸露腹,圆头宽嘴,两耳垂肩,双眼平视,笑容可掬,左手捻珠,右手托腹,神态慈祥。像高9米,身宽8.9米,厚8米,其中头部高2.3米、耳长1.3米、嘴阔1.1米。腰腿之间还雕有3尊0.6~0.8米高的小罗汉。建于元代的全国最大的整石弥勒佛造像 瑞岩山位于福清市海口镇北部,距城区10公里。你们看这一带都是平淡无奇的土丘,唯独此处怪石峥嵘,山中岩洞千姿百态,磨崖石刻更是举不胜数。瑞岩分前岩,后岩两个部分,前岩开发于宋代,主要景观有弥勒佛坐像和瑞岩寺。后岩则由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所开辟,主要景观有蹲虎石、第一洞天、桃花洞、过来桥、经幢、千人坐、孟宗哭竹等等。 位于前岩有一尊笑容可掬的弥勒坐佛。石像是元朝至正元年(1341年)福清海口人吕伯恭出资倡刻的。整座石像依花岗岩的自然形态,就地凿成。佛像高9米,宽8.9米,厚6.4米。石像盘腿坐地,袒胸露脐,两眼平视,双耳垂肩,左手捻珠,右手捧腹,笑容可掬,形态生动逼真。弥勒佛的腿、腰上还雕有三尊小罗汉,像小孩依恋慈母身上,小罗汉各高0.8米,宽1.4米。整座石佛造形匀称,线条流畅,其石质,规模和雕工艺术之精美,都超过泉州清源山上的老君岩,是我省最大的石雕佛像,也是全国最大的石弥勒佛坐像。是元朝石雕艺术的佳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现被列为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来此游玩的人们都有喜欢攀在大佛的身上,分沾一点“福气”,而当地人则喜欢用石头敲打它的肚脐,认为能给他们带来好运气。 那么弥勒为何袒胸露脐,笑容哈哈呢?据说弥勒佛经常外出云游天下。一日他路遇两个男人,其中一人对他说:“听说你慈悲为怀,济世救贫,那么请把你的上衣送给我吧!”,弥勒佛见说话的人赤背裸身,不禁动了怜悯之心,欣然解扣,准备把衣服脱下来送给他,这时,另一个男人见弥勒心肠这么好,也对他恳求说:“我的裤子破了,都开了裆,把你的裤子借给我穿吧!”,弥勒佛觉得应该一视同仁,随即解怀脱裤。正当他把裤子脱到肚脐下部时,恰有一个女人路过,弥勒佛慌忙无措,捧腹坐地,哈哈大笑。就这样他的妙相一直保持至今。 关于石刻弥勒佛像,当地民间还流传着一段有趣的故事:当年吕伯恭为了加快速度,就对领班老师傅说,要多请些石工来刻。老石匠请了九十九位技术好的石工,可是要刻成什么样的佛像,大家心中无数,正在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的时候,突然来了一个胖胖的中年大汉,此人面容和善,袒胸露腹,自称是“西池村”人,听说吕伯恭捐资刻石佛是个大好事,特意赶来参加,希望能做个帮工。吕伯恭感到此人来了,刚好凑成百名石工是个好兆头,就表示欢迎。这时有个小徒弟说:“这位刚来的大叔好福相呀!”,一句话提醒了老石匠,大家就把他当成现成的谱来刻石。不过有个奇怪现象就是十桌饭菜,只有九十九人就坐,一天两天,不来吃饭的都是那个“西池”人,到了石像雕刻完工后,这个“西池”人也不见了。后来大家才知道是弥勒佛显圣,这样消息传开后,各地来焚香的、观赏的,络绎不绝,香火直排到奈何桥头。 弥勒佛像的左侧则是瑞岩寺,瑞岩寺始建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当时是一位福清人林仁隐居瑞岩山,筑庵栖身,自号“团栾居仁”,他所住的庵亦名“团栾庵”。南宋初年庵废,建为佛寺,到了明洪武初年又重建,后才改为瑞岩寺。现在寺院系清代重建,为悬山顶木质建筑,背靠峭岩,依山而筑。沿着石阶,进庙门转西,即山门,再往前走就是天王殿,天王殿往前是一天井,接着就是大雄宝殿,再走进去,登上台阶,有一法堂,在瑞岩寺右边,紧邻九仙楼,是祈梦的地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