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的风土人情

如题所述

1、饮食文化
鄂尔多斯境内的蒙古族人的主要食品分为奶食、肉食和粮食三大类。奶食包括奶油、酪蛋子、奶豆腐和奶皮子等,饮料则有奶茶、窝奶、酸奶和奶酒。肉食以牛、驼、羊肉为主,猪、鸡次之,也食用野生动物肉,尤其是马肉被视为最上等肉。鄂尔多斯只有在成吉思汗陵祭奠时才献整马供,平时很少食用,尤其是骒马(母马)则更不能宰杀。境内蒙古人认为绵羊肉和马肉性温,牛肉、驼肉和山羊肉性寒,因此冬天多食用绵羊肉,夏、秋季则吃牛肉和山羊肉。有谚语云:“羊肉过百天变成毒,牛肉过百天变良药。”因此羊肉一般是吃新鲜肉,现宰现吃,而牛肉则可以储存待用。粮食方面,内蒙古境内蒙古族除奶、肉等主要食物外,还兼食粮食,一般的粮食是炒米,此外还有面食。
2、哈达
哈达是鄂尔多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哈达有的是用细缎布做成的,有的是用丝棉制成的,颜色以银灰色较多,也有白、黄、蓝色的。哈达的长短、宽窄不等,一般在1~2米,也有3.3米多长的,这是在特殊场合使用的大哈达。递(献)哈达是鄂尔多斯蒙古族迎接客人、馈赠礼品、逢年过节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要庄重、大方,有时还吟唱各种吉祥如意的祝词及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赠哈达的方法是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者,用张开的双手捧着恭敬地递上。一般情况下,接受哈达的人,应将接到的哈达调转折叠口,还给主人。
3、语言
鄂尔多斯的官方语言是汉语普通话和蒙古语鄂尔多斯土语,使用于正式场合。鄂尔多斯地区有大约15%的蒙古族人口,其中大部分会使用蒙古语,尤其是在牧区,这一比例更大。鄂尔多斯蒙古语方言为内蒙古方言的鄂尔多斯土语,其特点包括有φ元音,有阳性元音等。在语音上,表现在复合元音、前化元音与后化辅音、重音等方面;在语法上,表现在名词格的范畴与动词某些形态变化方面;在词汇上,表现在方言词的构成,某些词汇意义的变化等方面。
鄂尔多斯的汉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为晋语,属于晋语的鄂尔多斯方言。鄂尔多斯汉语方言属于晋语方言,归内蒙古晋语大包片,与晋北晋语、陕北晋语、冀西晋语有着很深的渊源。鄂尔多斯汉语方言大体分为三个小片,整体来说大同小异。准格尔旗、达拉特旗、杭锦旗这三旗的沿河地区(黄河几字弯南岸沿岸地区)讲的是“滩套话”;上述三旗的梁外地区以及鄂托克旗北部和东胜区、康巴什区大部、伊金霍洛旗大部讲的是“梁外话”;鄂托克旗南部、鄂托克前旗、乌审旗及邻近的其他旗区小部分地区,讲的是“西旗话”。鄂尔多斯方言中有丰富的动态助词,常常借助“个”、“兰”是其最大的特点。这不仅使鄂尔多斯方言可以准确表达说话者所指的时间段,也使日常交流用语更加活泼和亲切,这与鄂尔多斯这个蒙汉文化交织地区的人民纯朴大方的性格相映成辉。
鄂尔多斯地方特产包括:
1、奶豆腐:将酸奶煮好后放置一天,然后装入粗布口袋控干黄水。控干一段时间后,再将其倒在木板上,用石头压净黄水,制成浓缩的奶食。将这种奶食放在草席上,再置于高处晾干,即成奶豆腐。有的用手攥紧使劲捏,顺指缝流出的奶干叫“朝日玛”,用木制模子压出来呈条状的叫“熟木勒”,奶豆腐可酸可甜,制作时加糖则甜,不加糖则酸。
2、奶茶:鲜奶煮熟后,兑入熬好的砖茶水中,即成奶茶。鄂尔多斯各地蒙古族群众喜饮奶茶,一日三餐中有两次是饮用奶茶。
3、酸奶:将鲜奶放入木桶或罐中,加入发酵剂,置于25°~30°C的环境下,发酵两至三天,即成可口的酸奶饮料。提取奶油之后的酸奶仍可饮用。
4、奶酒:将酸奶倒于锅中加热,盖上用柳条编织的锅盖式圆形帘子,帘子中间有一个放置平底锅的圆孔,酸奶烧开后,把平底锅安放在圆孔上面,锅底下挂一个瓶子。平底锅里是冷水,酸奶蒸汽遇冷水后变成水珠流入瓶中,即为醇香的奶酒。奶酒以第一锅和第二锅质量最好,多次换水回锅,奶酒质量即差。
5、羊绒:在鄂尔多斯高原一带,有一种绒肉兼用型山羊——阿尔巴斯白山羊,这种羊因生长在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境内,简称阿白山羊。阿白山羊被列为中国20个优良品种之一。因阿白山羊体表生长着22~28厘米长的粗毛,对底绒产生很好的保护作用,因而净绒率高、梳绒量大、光泽良好、手感柔软。阿白山羊绒光泽好洁白柔软、纤维长、净绒率高,是山羊绒中的佼佼者。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产绒大国,年产原绒约8000~10000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4,其中内蒙古产绒5342吨,占全国羊绒总产量的1/2,质量居全国之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