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是神马时候开始被创造并使用的?如题 谢谢了

如题所述

1、普通话的定义演变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通俗叫法,又称现代标准汉语,台湾地区称为国语,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则称为华语,也有部分人称其为中文。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用来交际的、包括口语与书面语在内的语言,也是目前中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更是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海外华人的共同通用语文。 1902年,吴汝纶去日本考察归来后,首次提到“普通语”之名。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学日本,与留日学生组织“演说联系会”,拟定简章中也出现“普通话”名称。1906年,学者朱文熊在《江苏新字母》书中把汉语分为“国文(文言文)、普通话、俗语(方言)”三大类别,第一次明确提出“普通话”名称,并定义为“各省通行之话。”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瞿秋白在《鬼门关以外的战争》文中说到,“文学革命的任务,决不止于创造出一些新式的诗歌小说和戏剧,它应当替中国建立现代的普通话的文腔。”“现代普通话的新中国文,应当是习惯上中国各地方共同使用的,现代‘人话’的,多音节的,有结尾的……”,对普通话的名称定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了体现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尊重,避免“国语”这个名称可能引起的误解,中国决定对国语及其文字进行改革。1951年,毛泽东说:“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必须简化汉字。” 1955年10月15~23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参会代表共207人,分别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以及中央文字改革、教育、科学、作协、外交、邮电、新闻、广播、出版、民委、总政、全总、青年团、妇联等部门。张奚若作主题报告:“汉民族共同语早已存在,现在定名为普通话,需进一步规范,确定标准。这种事实上已经逐渐形成的汉民族共同语是什么呢?这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为简便起见,这种民族共同语也可以就叫普通话。为了突出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为了突出我们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平等,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决定不采取国语这个叫法。如果叫国语的话,担心会被误解为把汉语凌驾于国内其他民族之上,所以最后决定叫普通话,“普通”意为“普遍”和“共通”。 2、普通话的地位演变 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 》的社论,文中提到:“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对普通话含义作了增补和完善,正式确定普通话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的内涵明确规定和阐述了普通话标准,使普通话定义更科学、更周密。 语音方面,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而不是“以京音为主、也兼顾其他方音”,语音标准是就整体而言,并非北京话每个音都是规范和标准。词汇方面,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而不是以北京话为标准,因为词汇流动性大、相互渗透力强,系统性不如语音严整,不能使用某地方言为标准或基础,否则过于狭窄。语法方面,普通话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是指现代优秀作家、理论家如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的代表性优秀作品,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论著和国家发布的各种书面文件如法律文本、通告、政令等。 1956年1月,首批简体字被创造出来。1958年2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实施《汉语拼音方案》,开始推广普通话。1958年1月10日,周恩来总理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中指出:“要把六亿汉族人民的方言逐渐统一起来,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必须作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究竟多长?就要看交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和我们的工作,但是只要我们不断认真地工作,这个任务是一定可以实现的。” 1959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2238个简体字。1957年-1962年,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发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初稿)》。1962年,普通话审音委员会颁布《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第三编)》。1977年,国务院又公布853个简体字,给语文和社会生活造成一定混乱,1986年宣布取消。1982年“汉语拼音方案”成为国际标准(ISO 7098)。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1998年,中国政府确定每年9月第三周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正式确立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 3、普通话的英语翻译 普通话英语词汇为“Mandarin”,或直接使用汉语拼音“Putonghua”,实际生活中也有人使用“Chinese”这个词汇。普通话英译为“mandarin”并非“满大人”谐音,明朝就和中国官方来往的葡萄牙人开始使用该词专指中国官员,后来其他欧洲人用“mandarino”或“mandarin”泛指中国官员、中国官话、国语等。 普通话是在明清时期才英译为“mandarin”,西方人所用名称“mandarino”从葡萄牙文动词“mandar”而来,意指“指挥、管理”。利玛窦在《中国札记》(台湾地区译为《利玛窦中国传教史》)说:“所有军职或文职大臣都称官府,意思是司令官或主管,其尊称或非官方称呼则是老爷,意思是指主人或父亲。”葡萄牙人称中国官员为“Mandarin”,是由“Mandando”或“Mando Mandare”而来,即指挥或命令。英文“Mandarin”及意大利文“mandarino”均来源于葡文“mandarim”,“mandarim”则由葡文“mandar(命令)、mando(权力、命令、军权、 裁决)”等派生而来。 现存最古老的澳门平面图(约绘于1615~1622)已标有葡文“mandarim”一词,可见明朝万历年间葡萄牙人已将中国官员称为“mandarim”。1749年的澳门平面图中则把前山寨用两种文字分别标作“La CaseBlanche Maison Du Mandarin”、“t Witte Hof , Huiz des Mandaryn”,说明“mandrin、mandaryn”等均为“mandarim”的转写。 四、普通话与汉语方言 汉语方言是中国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地域分支,并非与普通话并列的独立语言,而是从属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低级形式。语言的使用和发展与社会发展及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变革密切相关,旧中国长期处在以小农经济为主的体制下,小生产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形成自给自足的封闭式小农经济,所谓“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逐步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汉语方言。广阔的地域、山川的阻隔等地理条件,更是进一步促进了各地方言的自我封闭式发展。 1955年,罗常培、罗叔湘在《现代汉语规范问题》文中将汉语方言分成八大片区,分别是:北方方言区(包括华北、东北、西北、中原、江淮、西南等地区)、吴方言区(包括苏南、皖南、上海、浙江)、闽方言区(包括福建、海南、粤东等地区,东南亚国家及海外部分华人深受闽语影响,可细分为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东方言、闽东方言、闽中方言和莆仙方言,广义闽南方言还包括海南话、潮州话、浙南闽语等)、粤方言区(包括广东、香港、澳门和部分海外华人)、湘方言区(湖南大部,通常分为新、老两类,新湘语更接近北方话,以长沙话为代表,老方言以双峰话为代表)、赣方言区(包括江西大部、湘东等地区)、客家方言区(以梅州话为代表,包括粤东北、闽西、赣南、桂东南等地)。 1988年,香港朗文出版公司出版《中国语言地图集》,又将汉语方言划分为十大片区,分别是:官话区(包括东北官话区、北京官话区、冀鲁官话区、胶辽官话区、中原官话区、兰银官话区、西南官话区、江淮官话区)、晋语区、吴语区、徽语区、赣语区、湘语区、闽语区(包括闽南区、蒲仙区、闽东区、闽北区、闽中区、琼文区、雷州区、邵将区)、粤语区、平语区、客家话区。 1955年10月15日,“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召开期间,与会者就普通话基础方言的选定争论激烈,最后采用投票办法,从汉语区十五种主要方言中选出普通话基础方言,各方言投票结果按照得票率排序如下: 北京官话(以北方方言次方言北京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52票 西南官话(以北方方言次方言西南官话为基础方言、以成都语音为标准音):51票 吴语(以吴语为基础方言、以苏州或上海语音为标准音):46票 粤语(以粤语为基础方言、以广州语音为标准音):25票 中原官话(以北方方言次方言中原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开封语音为标准音):7票 冀鲁官话(以北方方言次方言冀鲁官话为基础方言、以济南语音为标准音):6票 江淮官话(以北方方言次方言江淮官话为基础方言、以扬州语音为标准音):6票 闽语(以闽语为基础方言、以福州或泉州语音为标准音):2票 东北官话(以北方方言次方言东北官话为基础方言、以沈阳语音为标准音):1票 西北官话(以北方方言次方言西北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兰州语音为标准音):0票 胶辽官话(以北方方言次方言胶辽官话为基础方言、以旅大语音为标准音):0票 晋语(以晋语为基础方言、以太原语音为标准音):0票 客家语(以客家语为基础方言、以梅县语音为标准音):0票 赣语(以赣语为基础方言、以南昌语音为标准音):0票 湘语(以湘语为基础方言、以长沙语音为标准音):0票 弃权:11票 五、北京话,并不只是北京人的话! 北京话成为汉民族共同语的读音标准不是偶然。元明清三朝除明朝初年短短几十年以南京为都外,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均为北京,从皇帝到大臣、从文人雅士到凡夫俗子,无不以会说北京话为荣。七百余年以来,北京话实际发挥着中国贵族语言、官方语言和民族通用语言的作用,既有厚重的历史积淀,也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民国初年,中国政府曾有将广东话定为国语的议案,结果不了了之,后来的“京国之争”也同样以北京话胜出而收尾。 北京话,并不只是北京人的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