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基层干部的“走读”现象

如题所述

“干部像候鸟,频往家里跑;白天寻不见,晚上影难找;办事得赶早,晚了就白跑。”这是群众对“走读干部”的形象比喻,也反映了群众对这种现象的反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面从严治党,加强作风建设,党心民心为之一振,党风民风为之一新!但从近期报道的案例来看,仍存在少数干部“走读”的情况。如何才能让干部自发自觉地“身在心也在”?值得我们深思。
干部“走读”关乎作风,更关乎血肉联系
工作在乡镇,居住在城里,工作长期迟到早退,把工作的地方当成了随便逛逛的地方,干了什么、人跑到哪里去了,组织和群众都不知道。有事要找他,众里寻他千百度,颇费周折。干部“走读”,看似小事,实则大事。其本质上反映的是干部作风问题,这关乎干群及党群的血肉联系,不容忽视。
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富驿镇副镇长杨沅鑫在富驿镇工作,妻子在绵阳市区,父母在盐亭县城居住。因为工作地点和家庭住址不在同一地,经常要来回奔波。有一次,该县督查组到富驿镇暗访,发现本应值班的杨沅鑫不在岗。第二天一早,督查通报传遍了全县。“有的干部上班迟、下班早,群众来办事找人找不到,再找明天到。”河南省某市纪检监察干部小杨说,“这种现象,让办事群众吃闭门羹,伤透了心。”
此前,江西省分宜县曾对距分宜县城7公里的湖泽镇进行突击检查。检查发现,该镇52名干部中就有13名干部不在岗,仅有39名干部住在镇里,“走读”比例高达25%。“很后悔,当时没有意识到错误这么严重!”被通报批评的分宜县双林镇“走读干部”刘刚(化名)检讨说。刘刚的女儿那段时间恰好要参加中考。于是,刘刚下班后没有请假就直接回到了县城家里。
“干部如果‘走读’,难以在第一时间处理工作中的突发状况。”江西省遂川县某乡镇干部小罗表示,基层乡镇经常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若得不到及时处理,甚至会酿成大祸。据媒体报道,我国西部一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某乡镇领导的家都在县城。一天晚上,该乡党委书记和乡长都回城了。森林发生大火,村民来找乡领导却找不到人,县领导想了解火灾情况,打电话才知道乡长在县城。尽管最终火灾被扑灭,但这一事件在当地造成很恶劣的影响。
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委法规室主任黄朝阳认为,一些干部“走读”专车接送,增加财政负担,干部“走读”还拉大了干群距离,与党的群众路线背道而驰,是脱离群众、作风飘浮、官僚主义的具体体现。
多重因素养成干部“走读”新“土壤”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全国共有6484名“走读干部”被查处。表面上看,干部“走读”是迟到早退,纪律松弛的小问题;实际上是脱离群众,思想作风“大顽疾”。治病,应该找准病因。
部分基层干部认为,如今,不少县级干部都是厅局交流而来,他们的家原本就在城市,一些县领导经常不在县里,热衷于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在基层则习惯于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在他们中间“走读”现象时常发生。
广西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专家罗国安认为,年轻一代公务员大多不愿扎根基层也是干部“走读”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选调生、公务员队伍大多是学历较高的大学毕业生,要么长期在城市生活,要么向往城市生活,他们不安心长期扎根基层,而是将基层当作跳板,因此他们往往成为“走读”的主力军。
陕西省某县组织部门一位负责人说,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干部“走读”问题,县领导也很头疼。有时候不仅带队明察暗访,还利用视频设备等对各乡镇的领导进行“视频点名”,或者给值班办公室打电话抽查。但由于抽查的频率不高,无法24小时了解基层干部驻村值班的情况,导致有些干部心存侥幸,偷偷离岗。
除此之外,食宿条件不完备也是诱发干部“走读”的客观因素。某乡镇干部说:“吃住方面条件比较一般,值班住宿都是两人以上寝办合一的房间,夏天没有降温设备,冬天暖气不热,室内温度只有8度,留宿条件非常艰苦。”这些因素都导致基层干部“走读”行为的加剧。
“人下去了心没下去,导致作风不实,工作敷衍了事,电话远程指挥替代了在与群众接触中解决问题,主要是没有深刻理解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没有把基层当作自己成长锻炼的沃土,没有对群众产生真感情。”北京市委党校姚桓教授说。
治理干部“走读”,留“身”更要留“心”
领导干部不能在责任辖区安营扎寨,不能真正把根扎下来、心留下来、责任担起来,就无法真正在感情上和事业上融入当地,群众路线就无法走通,当地长远发展也难以得到认真谋划。
治理干部“走读”,一些地方出台了住夜值班等规定:有的地方规定周一至周五都必须住在乡镇,周六日轮流值班;有的地方采取视频点名、指纹机签到、明察暗访、晚上查岗等措施,可谓煞费苦心。然而,这些规定与措施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究竟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刹住干部“走读风”呢?
一些基层干部建议,可采取思想引导、党课教育、专题讨论等形式,让基层干部充分认识留在基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新闻媒体进行正反面典型宣传报道,从而使一些存在“走读”苗头的干部得到警示。
有专家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还是要靠制度。应建立健全干部管理考核制度,在干部考核上加以倾斜,让那些深入地方、心系群众的干部受尊重、受重用。同时,建立立体化的监督体系,严格问责制度,采取明察暗访、电话随访、实地检查等方式,给基层干部头顶架上“高压线”,从而使其坚守工作岗位。
除了对干部的严格管理之外,还要注重对基层干部群体的人文关怀,着力完善干部激励保障制度。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认为,领导干部也有享受家庭温暖的权利,因此对整治干部“走读”现象,政策制定应更合理化、科学化和人性化,在人情和原则之间、为民服务和对家庭负责之间寻找适当的平衡。
同时,为基层党员干部减轻负担和压力,要进一步完善基层干部的权益保障制度,改善基层干部工作、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乡镇机关基本生活设施。对异地任职的基层干部,可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为其每年安排一定期限的探亲假,等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1-27
今年县委、县政府、县委组织部,大力提倡各乡镇搞好:新办公环境、新市场环境、新公路环境、新城镇环境、新干部作风环境为内容的“五新环境建设”,其中新干部作风环境建设中,包含了乡镇干部的值班考勤制度,也是“五新环境建设”的一项重点内容。最近,从中央到地方对乡镇干部“走读”现象十分关注,要求基层组织部门大力整顿干部“走读风”,以单位为家,加强乡镇干部的住宿,与人民群众多时间的沟通和联系,切实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下面,我从两个方面浅析乡镇干部“走读”现象,和如何纠正乡镇干部的“走读风”。一、远近高低看“走读”乡镇“走读”现象可套用一句古诗来形容:远近高低各不同。——远看:远离县城的乡镇,天天跑来跑去不方便,条件也不允许,一些乡镇变“天天走读”为“时段走读”,搞轮流值班制。——近看:离县城较近的乡镇,交通方便,时间较短,乡镇干部“走读”现象比较普遍。表现为上班迟、下班早,晚上基本不在乡镇住。——高看:乡镇主要领导“走读”现象相对严重一些,由于基本配有专车,他们以县城为大本营,如遇重大、紧急事件才偶尔住在乡镇。——低看:乡镇班子成员和一般干部没有专车接送,他们就变着花样“走读”,要么租车,要么包车或自配摩托车,来去也十分方便,乡镇主要领导一走,他们也错开时间跟着领导后面走。二、主观客观谈“走读”1、从主观原因上看:一是思想松懈。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理想信念动摇,造成思想滑坡,艰苦奋斗精神不强。二是自律监督不严。下发过严禁“走读”的文件,但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自律意识很淡薄。三是责任感不强。缺乏服务意识和责任心。四是制度建设不力。从住勤制度来看,乡镇普遍都制订了住勤制度,但只是为了应付上面检查。从考勤制度来看,只管一般干部而不管主要领导,乡镇领导不来乡镇,往往只打个电话,却无人过问。2、从客观环境上看:一是交通的便捷为干部“走读”创造了条件,通信条件的改善,给处理事务带来方便。二是城乡差距明显成为造成干部“走读” 的重要原因。三是家庭的原因,父母年老和孩子年幼晚上需要人照看也造成一些“走读”现象。四是干部交流机会增多也成为干部“走读”的客观原因。三、三项措施抓“走读”1、用机制把干部管住。一要强化舆论宣传和监督检查。利用报刊、电视等媒体,对“走读”现象进行通报和曝光;向社会公布监督举报电话,聘请人大、政协委员、老干部和私营业主等为作风建设监督员。二是进一步完善考勤制度。试行打卡制,对出勤好的通报表扬,对出勤差的通报批评。三是进一步完善驻村联户制度。乡镇干部进村入户帮扶群众,做到“五必到、三熟悉”。2、用活动把干部留住。开展“五夜”活动,留住干部的心。一是“夜学”,利用晚上时间,组织乡镇干部学理论;二是“夜议”,利用晚上时间分析民情、解决疑难;三是“夜谈”,利用晚上时间,开展谈心活动,了解情况、沟通思想;四是“夜访”,利用晚上时间到各村、企业和农户家中,进行上门访。五是“夜娱”,建立活动室、娱乐室,丰富乡镇的文化生活。3、用工作把干部拴住。一是在招商引资上给压力。让乡镇干部人人有指标、个个有任务,从而使乡镇干部心无旁骛。二是在发展村级经济上给压力。乡镇干部挂村包干工作实行目标管理,挂村工作好坏作为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三是在服务上给压力。乡镇干部对村组和农户进行结对服务,并将帮扶工作进行责任包干和量化考核。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