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性散文和写景状物散文,那么做散文的一般思路是什么?

如题所述

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
作者在散文中的形象比较明显,常用第一人称叙述,个性鲜明, 正象巴金所说“我的任何散文里都有我自己”,总之可以说是表现自我,“我是怎样一个人, 就怎样写”,“心口相应,信口直说”, “反正我只是这样一个我”。写真实的“我”是散文的核心特征和生命所在。
散文语言十分重要。首要的一条是以口语为基础,其次是要清新自然,优美洗练。此外,还可以讲究一些语言技法,如句式长短相间,随物赋形,如多用修辞特别是比喻,如讲音调、节奏、旋律的音乐美等。
散文的唯一内容和对象是作者的感情体验。感情不是片面的因素,也不仅仅是线索,而是散文的对象。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感情体验。感情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朱自清的《背影》不是要记录回家和父子离别的琐事, 而是要吐露一种对父亲及失败了的父辈的怜惜和敬爱。有了散文的内在结构——感情体验, 再明确外在结构的核心就可以写好散文。外在结构的核心是细节。
散文写作——构思、联想、语言 
散文,往往通过生活中偶发的、片断的事象,去反映其复杂的背景和深广的内涵,做到“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要达到这种境界,构思是关键。
构思,是作者对一篇作品的整个认识过程,从他对外界事物的最初感受到成篇的全过程。就是进入下笔阶段,也仍然在思考,再探索,再继续认识所要描写的对象,深入发掘其底蕴和内涵。这是一种复杂的、艰辛的、严肃的精神活动,是对作家人格、修养、功力的考验。由于事物间的联系是深邃而微妙的,作家要善于由表及里,从纷繁错综的联系里,发现其独特而奥妙的联系点,才能够从“引心”到“会心”,由“迎意”到“立意”。
构思的奥妙,不同的作家有不同发现。于是就出现了种种不同的构思方法。秦牧的构思方法,有人叫做“滚雪球”。他写散文,起初的感受只是一点点,如一片小雪花,随着题材的增加,体会的深入,联想的开展,那感觉一步步膨胀起来,就象滚雪球一样。这里可贵的是最初的感觉,照秦牧的话说,它是事物的“尖端”部分,最富有“特征”的部分,一旦被作家抓住,就象一粒饱满的种子,落到肥沃的土壤里,作家用思想、感情的阳光雨露恩泽它,使它萌发成丰富的果实。这是一个核心,越滚越大,形成统一的构思。他的名篇《土地》、《社稷坛抒情》就是很好的例子。
徐迟的构思方法,叫“抓一刹那”。这“一刹那”他认为是事物的“精华”部分,最有“光彩”部分。抓住这“一刹那”,就抓住了头绪,抓住了中心,零散杂乱的材料才得以集中,才有了归宿。如他的《在湍流的涡漩中》的创作,正反两方面的教训都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总之,一篇散文的谋篇、构思,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方法,因人而异,不可强求一律,更不能照猫画虎,每人应有每人的独特方法,但讲究构思,则对每一个作家而言,都是极重要的。
一篇优秀的散文,几乎难以离开联想。所谓联想,是指对事物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想象活动。由一事物过渡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当人们由当前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者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波及到另一件事物时,都离不开联想。在这种联想活动中,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更容易鲜明和突出,作者的思想认识也能不断提高和深化。一个作者的知识积累,储藏愈厚实,则对生活的感受愈敏锐,易于触类旁通,浮想联翩,文思泉涌。联想,在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回忆常以联想的形式出现,联想还有助于举一反三的推理过程。特别是在散文创作及其它样式的文艺创作中,联想有着增强作品艺术魅力的功效。 
散文家的灵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迁思妙得,得自长期积累。积累愈厚,愈发敏感。散文不是贵在触发吗?由此及彼是触发,对于目前所经历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既是触发,也是联想。深厚的积累,有助于触发的深化。要将“诗魂”变为诗,要从触发达到构思,还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要将许多旧经验溶化、抽象、加以重新组织,假若没有一定生活积累做凭依,想象、联想的翅膀则是飞不起来的。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各种不同联系的事物反映在作者的头脑中,便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联想──有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联想(如由水库想起水力发电机);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的类似联想(如由鲁迅想起高尔基);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比联想(如由光明想起黑暗); 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如由火想到热)。 
散文的联想,总是同精细的观察、细微的描述相结合。散文的画面,首先力求真实、具体,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同时也要做到含蓄、深邃,使人读之能临境生情。作者给读者想象空间、回味余地愈大,则诗意的芬芳愈浓,这就离不开丰富而活跃的联想。联想,实质上是观察的深化,是此时此地的观察,与彼时彼地观察的融会贯通。没有这种融会贯通,便没有感受的加深、思想的升华、诗意的结晶。如果说,精细的观察,为作者采集了丰富的矿石,那活跃的联想,则是对这些矿石的冶炼和加工。联想不是凭着个人的闪念所得,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一个作家要想让联想的翅膀飞起来,没有广博的学识,不掌握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和底蕴,没有个人的创造性和激情,没有个人爱好的广大空间,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大空间,是高飞不起来的。只能象蓬间雀那样在草稍上徘徊,而不能象大鹏那样展翅万里,海阔天空自由飞翔。
散文笔调的魅力,固然来自作家的真知、真见、真性、真情。但要将其化作文学和谐的色彩、自然的节奏、隽永的韵味,还必须依靠驾驭文字的娴熟,笔墨的高度净化。 
文采,不在于文字的花哨和刻意雕饰,而在于表情达意,朴实真挚。如堆砌词藻,就象爱美而又不善于打扮的女人一样,以为涂脂抹粉,越浓越好,花花绿绿,越艳越好,其实俗不可耐,令人见了皱眉。 
散文作者,要有特别敏锐的眼光和洞察力,能看到和发现别人所没有看到的事物,还需有异常严密而深厚的文字功夫。创作时,不能心浮气躁,要静下心来,挖空心思找到准确的词句,并把它们排列得能用很少的话表达较多的意思。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言简意繁”。要使语言能表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简洁地描绘出人物的音容笑貌和主要特征,让读者一下子就牢牢记住被描写人物的动作、步态和语气。 
散文的语言美,作家们有不少独到精辟的见解。秦牧说:“文采,同样产生艺术魅力和文笔情趣。丰富的词汇,生动的口语,铿锵的音节,适当的偶句,色彩鲜明的描绘,精采的叠句……这些东西的配合,都会增加文笔的情趣。”佘树森说:“散文的语言,似乎比小说多几分浓密和雕饰,而又比诗歌多几分清淡和自然。它简洁而又潇洒,朴素而又优美,自然中透着情韵。可以说,它的美,恰恰就在这浓与淡、雕饰与自然之间。” 
散文篇幅小,容量大,行文最忌拉拉杂杂,拖泥带水,容不得老王婆裹脚布,又长又臭。简洁,并不是简境,而是简笔;笔既简,而境不简,是一种高度准确的概括力。杜牧《阿房宫赋》开头写道:“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仅仅十二字,就写出了六国王朝的覆灭。秦始皇统一了天下,把蜀山的树木砍光了,山顶上光秃秃的,就在这里,修建起阿房宫。短短十二个字,写出了这么丰富的历史内容,时空跨度又很大,真可谓“言简意繁”了。 潇洒,对人来说,是一种气质,一种风度。对散文来说,是语句变化多姿。短句,促而严;长句,舒而缓;偶句,匀称凝重;奇句,流美洒脱。这些句式的错落而谐调的配置,自然便构成散文语言特有的简洁而潇洒的美。 
散文语言的朴素美,并不排斥华丽美,两者是相对成立的。在散文作品里,我们往往看到朴素和华丽两副笔墨并用。该浓墨重彩的地方,尽意渲染,如天边锦缎般的晚霞;该朴素的地方,轻描淡写,似清澈小溪涓涓流淌。朴素有如美女的“淡扫蛾眉”,华丽亦非丽词艳句的堆砌,而是精巧的艺术加工,不着斧凿的痕迹。但不论是朴素还是华丽,若不附属于真挚感情和崇高思想的美,就易于像无限的浮萍,变得苍白无力,流于玩弄技巧的文字游戏。 
像生活的海洋一样,语言的海洋也是辽阔无边的。行文潇洒,不拘一格,鲜活的文气,新颖的语言,巧妙的比喻,迷人的情韵,精采的叠句,智慧的警语,优美的排比,隽永的格言,风趣的谚语,机智的幽默,含蓄的寓意,多种多样艺术技巧的自如运用,将使散文创作越发清新隽永,光彩照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0-03
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
作者在散文中的形象比较明显,常用第一人称叙述,个性鲜明, 正象巴金所说“我的任何散文里都有我自己”,总之可以说是表现自我,“我是怎样一个人, 就怎样写”,“心口相应,信口直说”, “反正我只是这样一个我”。写真实的“我”是散文的核心特征和生命所在。
散文语言十分重要。首要的一条是以口语为基础,其次是要清新自然,优美洗练。此外,还可以讲究一些语言技法,如句式长短相间,随物赋形,如多用修辞特别是比喻,如讲音调、节奏、旋律的音乐美等。
散文的唯一内容和对象是作者的感情体验。感情不是片面的因素,也不仅仅是线索,而是散文的对象。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感情体验。感情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朱自清的《背影》不是要记录回家和父子离别的琐事, 而是要吐露一种对父亲及失败了的父辈的怜惜和敬爱。有了散文的内在结构——感情体验, 再明确外在结构的核心就可以写好散文。外在结构的核心是细节。
散文写作——构思、联想、语言 
散文,往往通过生活中偶发的、片断的事象,去反映其复杂的背景和深广的内涵,做到“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要达到这种境界,构思是关键。
构思,是作者对一篇作品的整个认识过程,从他对外界事物的最初感受到成篇的全过程。就是进入下笔阶段,也仍然在思考,再探索,再继续认识所要描写的对象,深入发掘其底蕴和内涵。这是一种复杂的、艰辛的、严肃的精神活动,是对作家人格、修养、功力的考验。由于事物间的联系是深邃而微妙的,作家要善于由表及里,从纷繁错综的联系里,发现其独特而奥妙的联系点,才能够从“引心”到“会心”,由“迎意”到“立意”。
构思的奥妙,不同的作家有不同发现。于是就出现了种种不同的构思方法。秦牧的构思方法,有人叫做“滚雪球”。他写散文,起初的感受只是一点点,如一片小雪花,随着题材的增加,体会的深入,联想的开展,那感觉一步步膨胀起来,就象滚雪球一样。这里可贵的是最初的感觉,照秦牧的话说,它是事物的“尖端”部分,最富有“特征”的部分,一旦被作家抓住,就象一粒饱满的种子,落到肥沃的土壤里,作家用思想、感情的阳光雨露恩泽它,使它萌发成丰富的果实。这是一个核心,越滚越大,形成统一的构思。他的名篇《土地》、《社稷坛抒情》就是很好的例子。
徐迟的构思方法,叫“抓一刹那”。这“一刹那”他认为是事物的“精华”部分,最有“光彩”部分。抓住这“一刹那”,就抓住了头绪,抓住了中心,零散杂乱的材料才得以集中,才有了归宿。如他的《在湍流的涡漩中》的创作,正反两方面的教训都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总之,一篇散文的谋篇、构思,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方法,因人而异,不可强求一律,更不能照猫画虎,每人应有每人的独特方法,但讲究构思,则对每一个作家而言,都是极重要的。
一篇优秀的散文,几乎难以离开联想。所谓联想,是指对事物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想象活动。由一事物过渡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当人们由当前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者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波及到另一件事物时,都离不开联想。在这种联想活动中,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更容易鲜明和突出,作者的思想认识也能不断提高和深化。一个作者的知识积累,储藏愈厚实,则对生活的感受愈敏锐,易于触类旁通,浮想联翩,文思泉涌。联想,在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回忆常以联想的形式出现,联想还有助于举一反三的推理过程。特别是在散文创作及其它样式的文艺创作中,联想有着增强作品艺术魅力的功效。 
散文家的灵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迁思妙得,得自长期积累。积累愈厚,愈发敏感。散文不是贵在触发吗?由此及彼是触发,对于目前所经历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既是触发,也是联想。深厚的积累,有助于触发的深化。要将“诗魂”变为诗,要从触发达到构思,还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要将许多旧经验溶化、抽象、加以重新组织,假若没有一定生活积累做凭依,想象、联想的翅膀则是飞不起来的。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各种不同联系的事物反映在作者的头脑中,便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联想──有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联想(如由水库想起水力发电机);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的类似联想(如由鲁迅想起高尔基);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比联想(如由光明想起黑暗); 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如由火想到热)。 
散文的联想,总是同精细的观察、细微的描述相结合。散文的画面,首先力求真实、具体,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同时也要做到含蓄、深邃,使人读之能临境生情。作者给读者想象空间、回味余地愈大,则诗意的芬芳愈浓,这就离不开丰富而活跃的联想。联想,实质上是观察的深化,是此时此地的观察,与彼时彼地观察的融会贯通。没有这种融会贯通,便没有感受的加深、思想的升华、诗意的结晶。如果说,精细的观察,为作者采集了丰富的矿石,那活跃的联想,则是对这些矿石的冶炼和加工。联想不是凭着个人的闪念所得,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一个作家要想让联想的翅膀飞起来,没有广博的学识,不掌握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和底蕴,没有个人的创造性和激情,没有个人爱好的广大空间,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大空间,是高飞不起来的。只能象蓬间雀那样在草稍上徘徊,而不能象大鹏那样展翅万里,海阔天空自由飞翔。
散文笔调的魅力,固然来自作家的真知、真见、真性、真情。但要将其化作文学和谐的色彩、自然的节奏、隽永的韵味,还必须依靠驾驭文字的娴熟,笔墨的高度净化。 
文采,不在于文字的花哨和刻意雕饰,而在于表情达意,朴实真挚。如堆砌词藻,就象爱美而又不善于打扮的女人一样,以为涂脂抹粉,越浓越好,花花绿绿,越艳越好,其实俗不可耐,令人见了皱眉。 
散文作者,要有特别敏锐的眼光和洞察力,能看到和发现别人所没有看到的事物,还需有异常严密而深厚的文字功夫。创作时,不能心浮气躁,要静下心来,挖空心思找到准确的词句,并把它们排列得能用很少的话表达较多的意思。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言简意繁”。要使语言能表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简洁地描绘出人物的音容笑貌和主要特征,让读者一下子就牢牢记住被描写人物的动作、步态和语气。 
散文的语言美,作家们有不少独到精辟的见解。秦牧说:“文采,同样产生艺术魅力和文笔情趣。丰富的词汇,生动的口语,铿锵的音节,适当的偶句,色彩鲜明的描绘,精采的叠句……这些东西的配合,都会增加文笔的情趣。”佘树森说:“散文的语言,似乎比小说多几分浓密和雕饰,而又比诗歌多几分清淡和自然。它简洁而又潇洒,朴素而又优美,自然中透着情韵。可以说,它的美,恰恰就在这浓与淡、雕饰与自然之间。” 
散文篇幅小,容量大,行文最忌拉拉杂杂,拖泥带水,容不得老王婆裹脚布,又长又臭。简洁,并不是简境,而是简笔;笔既简,而境不简,是一种高度准确的概括力。杜牧《阿房宫赋》开头写道:“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仅仅十二字,就写出了六国王朝的覆灭。秦始皇统一了天下,把蜀山的树木砍光了,山顶上光秃秃的,就在这里,修建起阿房宫。短短十二个字,写出了这么丰富的历史内容,时空跨度又很大,真可谓“言简意繁”了。 潇洒,对人来说,是一种气质,一种风度。对散文来说,是语句变化多姿。短句,促而严;长句,舒而缓;偶句,匀称凝重;奇句,流美洒脱。这些句式的错落而谐调的配置,自然便构成散文语言特有的简洁而潇洒的美。 
散文语言的朴素美,并不排斥华丽美,两者是相对成立的。在散文作品里,我们往往看到朴素和华丽两副笔墨并用。该浓墨重彩的地方,尽意渲染,如天边锦缎般的晚霞;该朴素的地方,轻描淡写,似清澈小溪涓涓流淌。朴素有如美女的“淡扫蛾眉”,华丽亦非丽词艳句的堆砌,而是精巧的艺术加工,不着斧凿的痕迹。但不论是朴素还是华丽,若不附属于真挚感情和崇高思想的美,就易于像无限的浮萍,变得苍白无力,流于玩弄技巧的文字游戏。 
像生活的海洋一样,语言的海洋也是辽阔无边的。行文潇洒,不拘一格,鲜活的文气,新颖的语言,巧妙的比喻,迷人的情韵,精采的叠句,智慧的警语,优美的排比,隽永的格言,风趣的谚语,机智的幽默,含蓄的寓意,多种多样艺术技巧的自如运用,将使散文创作越发清新隽永,光彩照人
第2个回答  2012-10-02
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文章文笔随意但字字句句都与主题中心有关。

  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⑴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⑵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编辑本段]鉴赏技法
  散文鉴赏,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散文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⑴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巴金的《灯》;⑵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⑶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⑷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朱自清的《绿》;⑸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6)以事理为线索,如唐韬的《琐忆》。
  3.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4.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联想的方式有:①串联式:如《猎户》“尚二叔→百中老人→董昆”;②辐射式:如《土地》以“土地”为中心生发开去,写“热爱生活,保卫土地,建设土地”;③假托式:如《白杨礼赞》;④屏风式:如《风景谈》。注意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神韵,领会到更深刻的道理。
  5.品味散文的语言。
  一大特色是语言美。好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意。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语言风格: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语言气势磅礴,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何为的散文语言雅致。一些散文大家的语言,又常常因内容而异。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的语言,锋利如匕首;《好的故事》的语言,绚丽如云锦;《风筝》的语言,凝重如深潭。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地更加深刻。了解情技
  6.了解情技
  了解情技即弄清抒情散文的写作技巧,也就是高考考点要求的“能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因此掌握诸如渲染、铺垫、象征、伏笔、照应、悬念、衬托、过渡等技巧有利于鉴赏散文,把握美文实质。

  上面那些是在百度复制的,

  其实高考的话最好还是不要写散文,风险很大。运气好的话,遇到好的老师就给高分,运气不好的话。。。。
  散文不仅仅要求句子有美感而且要形散意不散。要做到这一点其实有点困难。
  高考毕竟关系到自己一辈子最好还是保险为主,写议论文。然后语句优美。论据清晰。50分甚至更高的分数难度都不算大。
  这些都是我的经验之谈。
第3个回答  2012-10-04
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
作者在散文中的形象比较明显,常用第一人称叙述,个性鲜明, 正象巴金所说“我的任何散文里都有我自己”,总之可以说是表现自我,“我是怎样一个人, 就怎样写”,“心口相应,信口直说”, “反正我只是这样一个我”。写真实的“我”是散文的核心特征和生命所在。
散文语言十分重要。首要的一条是以口语为基础,其次是要清新自然,优美洗练。此外,还可以讲究一些语言技法,如句式长短相间,随物赋形,如多用修辞特别是比喻,如讲音调、节奏、旋律的音乐美等。
散文的唯一内容和对象是作者的感情体验。感情不是片面的因素,也不仅仅是线索,而是散文的对象。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感情体验。感情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朱自清的《背影》不是要记录回家和父子离别的琐事, 而是要吐露一种对父亲及失败了的父辈的怜惜和敬爱。有了散文的内在结构——感情体验, 再明确外在结构的核心就可以写好散文。外在结构的核心是细节。
散文写作——构思、联想、语言 
散文,往往通过生活中偶发的、片断的事象,去反映其复杂的背景和深广的内涵,做到“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要达到这种境界,构思是关键。
构思,是作者对一篇作品的整个认识过程,从他对外界事物的最初感受到成篇的全过程。就是进入下笔阶段,也仍然在思考,再探索,再继续认识所要描写的对象,深入发掘其底蕴和内涵。这是一种复杂的、艰辛的、严肃的精神活动,是对作家人格、修养、功力的考验。由于事物间的联系是深邃而微妙的,作家要善于由表及里,从纷繁错综的联系里,发现其独特而奥妙的联系点,才能够从“引心”到“会心”,由“迎意”到“立意”。
构思的奥妙,不同的作家有不同发现。于是就出现了种种不同的构思方法。秦牧的构思方法,有人叫做“滚雪球”。他写散文,起初的感受只是一点点,如一片小雪花,随着题材的增加,体会的深入,联想的开展,那感觉一步步膨胀起来,就象滚雪球一样。这里可贵的是最初的感觉,照秦牧的话说,它是事物的“尖端”部分,最富有“特征”的部分,一旦被作家抓住,就象一粒饱满的种子,落到肥沃的土壤里,作家用思想、感情的阳光雨露恩泽它,使它萌发成丰富的果实。这是一个核心,越滚越大,形成统一的构思。他的名篇《土地》、《社稷坛抒情》就是很好的例子。
徐迟的构思方法,叫“抓一刹那”。这“一刹那”他认为是事物的“精华”部分,最有“光彩”部分。抓住这“一刹那”,就抓住了头绪,抓住了中心,零散杂乱的材料才得以集中,才有了归宿。如他的《在湍流的涡漩中》的创作,正反两方面的教训都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总之,一篇散文的谋篇、构思,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方法,因人而异,不可强求一律,更不能照猫画虎,每人应有每人的独特方法,但讲究构思,则对每一个作家而言,都是极重要的。
一篇优秀的散文,几乎难以离开联想。所谓联想,是指对事物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想象活动。由一事物过渡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当人们由当前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者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波及到另一件事物时,都离不开联想。在这种联想活动中,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更容易鲜明和突出,作者的思想认识也能不断提高和深化。一个作者的知识积累,储藏愈厚实,则对生活的感受愈敏锐,易于触类旁通,浮想联翩,文思泉涌。联想,在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回忆常以联想的形式出现,联想还有助于举一反三的推理过程。特别是在散文创作及其它样式的文艺创作中,联想有着增强作品艺术魅力的功效。 
散文家的灵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迁思妙得,得自长期积累。积累愈厚,愈发敏感。散文不是贵在触发吗?由此及彼是触发,对于目前所经历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既是触发,也是联想。深厚的积累,有助于触发的深化。要将“诗魂”变为诗,要从触发达到构思,还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要将许多旧经验溶化、抽象、加以重新组织,假若没有一定生活积累做凭依,想象、联想的翅膀则是飞不起来的。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各种不同联系的事物反映在作者的头脑中,便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联想──有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联想(如由水库想起水力发电机);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的类似联想(如由鲁迅想起高尔基);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比联想(如由光明想起黑暗); 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如由火想到热)。 
散文的联想,总是同精细的观察、细微的描述相结合。散文的画面,首先力求真实、具体,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同时也要做到含蓄、深邃,使人读之能临境生情。作者给读者想象空间、回味余地愈大,则诗意的芬芳愈浓,这就离不开丰富而活跃的联想。联想,实质上是观察的深化,是此时此地的观察,与彼时彼地观察的融会贯通。没有这种融会贯通,便没有感受的加深、思想的升华、诗意的结晶。如果说,精细的观察,为作者采集了丰富的矿石,那活跃的联想,则是对这些矿石的冶炼和加工。联想不是凭着个人的闪念所得,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一个作家要想让联想的翅膀飞起来,没有广博的学识,不掌握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和底蕴,没有个人的创造性和激情,没有个人爱好的广大空间,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大空间,是高飞不起来的。只能象蓬间雀那样在草稍上徘徊,而不能象大鹏那样展翅万里,海阔天空自由飞翔。
散文笔调的魅力,固然来自作家的真知、真见、真性、真情。但要将其化作文学和谐的色彩、自然的节奏、隽永的韵味,还必须依靠驾驭文字的娴熟,笔墨的高度净化。 
文采,不在于文字的花哨和刻意雕饰,而在于表情达意,朴实真挚。如堆砌词藻,就象爱美而又不善于打扮的女人一样,以为涂脂抹粉,越浓越好,花花绿绿,越艳越好,其实俗不可耐,令人见了皱眉。 
散文作者,要有特别敏锐的眼光和洞察力,能看到和发现别人所没有看到的事物,还需有异常严密而深厚的文字功夫。创作时,不能心浮气躁,要静下心来,挖空心思找到准确的词句,并把它们排列得能用很少的话表达较多的意思。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言简意繁”。要使语言能表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简洁地描绘出人物的音容笑貌和主要特征,让读者一下子就牢牢记住被描写人物的动作、步态和语气。 
散文的语言美,作家们有不少独到精辟的见解。秦牧说:“文采,同样产生艺术魅力和文笔情趣。丰富的词汇,生动的口语,铿锵的音节,适当的偶句,色彩鲜明的描绘,精采的叠句……这些东西的配合,都会增加文笔的情趣。”佘树森说:“散文的语言,似乎比小说多几分浓密和雕饰,而又比诗歌多几分清淡和自然。它简洁而又潇洒,朴素而又优美,自然中透着情韵。可以说,它的美,恰恰就在这浓与淡、雕饰与自然之间。” 
散文篇幅小,容量大,行文最忌拉拉杂杂,拖泥带水,容不得老王婆裹脚布,又长又臭。简洁,并不是简境,而是简笔;笔既简,而境不简,是一种高度准确的概括力。杜牧《阿房宫赋》开头写道:“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仅仅十二字,就写出了六国王朝的覆灭。秦始皇统一了天下,把蜀山的树木砍光了,山顶上光秃秃的,就在这里,修建起阿房宫。短短十二个字,写出了这么丰富的历史内容,时空跨度又很大,真可谓“言简意繁”了。 潇洒,对人来说,是一种气质,一种风度。对散文来说,是语句变化多姿。短句,促而严;长句,舒而缓;偶句,匀称凝重;奇句,流美洒脱。这些句式的错落而谐调的配置,自然便构成散文语言特有的简洁而潇洒的美。 
散文语言的朴素美,并不排斥华丽美,两者是相对成立的。在散文作品里,我们往往看到朴素和华丽两副笔墨并用。该浓墨重彩的地方,尽意渲染,如天边锦缎般的晚霞;该朴素的地方,轻描淡写,似清澈小溪涓涓流淌。朴素有如美女的“淡扫蛾眉”,华丽亦非丽词艳句的堆砌,而是精巧的艺术加工,不着斧凿的痕迹。但不论是朴素还是华丽,若不附属于真挚感情和崇高思想的美,就易于像无限的浮萍,变得苍白无力,流于玩弄技巧的文字游戏。 
像生活的海洋一样,语言的海洋也是辽阔无边的。行文潇洒,不拘一格,鲜活的文气,新颖的语言,巧妙的比喻,迷人的情韵,精采的叠句,智慧的警语,优美的排比,隽永的格言,风趣的谚语,机智的幽默,含蓄的寓意,多种多样艺术技巧的自如运用,将使散文创作越发清新隽永,光彩照人。
简言之,散文就是一种随性而为但富含深情的述说或讲故事。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第4个回答  2012-10-02
散文具有记叙、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
⒈记叙散文
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
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写人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这类散文与短篇小说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就叙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要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须作者明确抒发。就写人而言,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
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另外,这类散文中还有一种偏重于描写景物的一类,这种散文描写一地的景物,除一些风土志以外,主要是游记性散文。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景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都属记游范围。游记散文最主要的特点是: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夸饰和虚构;但又不是照相似的实录,而是作者融情于物,达到情景交融。

⒉抒情性散文
主要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
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但与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情感更强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
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而直抒胸臆的方法,在文章中可以出现,但通篇用此一法者并不多见。
托物言志式散文,即象征性散文,作者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借助象形联想或意蕴联想把主观情感表现出来。如杨朔的多数散文,矛盾的《白杨礼赞》等。
借景抒情的散文,将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赋景物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刘白羽的《日出》等。
⒊议论性散文
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
它与抒情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议论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感情。 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而主要用文学形象来说话,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与文艺于一体。鲁迅先生的杂文、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都是典型的议论散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