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嗟夫的意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7

1. 嗟夫什么意思

嗟夫意思是:叹词。

表示感叹。 同“嗟乎”。

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原文节选: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

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 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扩展资料: 赏析: 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

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

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凉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

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 创作背景: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

昔日好友滕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但是范仲淹其实没有去过岳阳楼。

庆历六年六月(即1046年6月),他挥毫撰写的著名的《岳阳楼记》一记叙文,都是看图写的。 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

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 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

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

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 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

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2. 嗟夫什么意思

嗟夫意思是:叹词。表示感叹。 同“嗟乎”。

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原文节选: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

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扩展资料:

赏析:

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

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凉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

创作背景: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昔日好友滕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但是范仲淹其实没有去过岳阳楼。庆历六年六月(即1046年6月),他挥毫撰写的著名的《岳阳楼记》一记叙文,都是看图写的。

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 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

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

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3. 文言文中 嗟乎 什么意思

【全拼】: 【jiē hū 】

【释义】: 1.亦作"嗟呼"。亦作"嗟虖"。); 2.叹词。表示感叹。在文言文中是一个表示感叹的发语词。常用于文章或段落结尾句之前,对前述人或事物表示感叹,进而引出结尾句。

嗟:古人感叹声,相当于现代人的“唉!”乎:语气助词,相当于“呀”。

嗟乎例句:

1.《韩非子·内储说下》:“嗟乎!臣有三罪,死而不自知乎?”

2.《板桥杂记·雅游》:“嗟乎!不复见乎!”

3.《〈孝经〉序》:“嗟乎!夫子没而微言绝,异端起而大义乖。”

4.《与某生论韩文书》:“誉美失实,毋亦以耳代目之蔽欤?嗟呼!”

5.《范文正公集》岳阳楼记 范仲淹:“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6.《师说》:“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7.《博才赋》:“嗟乎!国运兴隆,文运则昌,经济腾飞,教育先行。”

4. 文言文中的“嗟乎”是什么意思

【全拼】: 【jiē hū 】【释义】: 1.亦作"嗟呼"。

亦作"嗟虖"。); 2.叹词。

表示感叹。在文言文中是一个表示感叹的发语词。

常用于文章或段落结尾句之前,对前述人或事物表示感叹,进而引出结尾句。嗟:古人感叹声,相当于现代人的“唉!”乎:语气助词,相当于“呀”。

嗟乎例句:1.《韩非子·内储说下》:“嗟乎!臣有三罪,死而不自知乎?”2.《板桥杂记·雅游》:“嗟乎!不复见乎!”3.《〈孝经〉序》:“嗟乎!夫子没而微言绝,异端起而大义乖。”4.《与某生论韩文书》:“誉美失实,毋亦以耳代目之蔽欤?嗟呼!”5.《范文正公集》岳阳楼记 范仲淹:“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6.《师说》:“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7.《博才赋》:“嗟乎!国运兴隆,文运则昌,经济腾飞,教育先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