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力修炼——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5
何为定力?

定力是指信念坚固、心地清净、克制物欲、适应环境的意志和开启智慧、觉悟真理的心源。有定力的人,正念坚固,如净水无波,不随物流、不为境转,光明磊落,坦荡无私;有定力的人心地清净,如如不动,不被假象所迷惑,不为名利而动心。

《六祖坛经》中云:内不乱是为定。其实无论我们看到了什么,经历了什么,我们脑海中所呈现的往往不是“真相”,而只是“观念”。每个人的观念都会因为成长经历、教育背景、所感所悟等因素的影响而不尽相同,从而导致了每个人对同一件事或同一个人的看法的千差万别。王阳明心学告诉我们的最大真相——是我们根本没看到世界的真相。每个人与世间一切之间,都不自觉的隔着一堵墙。这堵墙就是我们的心经常处于“妄动”状态,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像滚雷一样不断地在我们心中炸响。绝大多数人却对自己的妄动没有觉察能力,套用精神分析的术语,这些没有被觉察的妄动就是潜意识。我们以为,自己是根据意识层面的某种想法去行动的;但其实,是我们没有觉察到的潜意识在驱使着自己这样做。

当一个人定力不足的时候,首先会表现在情绪上,比如:焦虑、恐慌、嫉妒、怨恨、愤怒或抑郁等等;而一旦有了情绪,便会在思维上表现为:散乱、偏见、盲信盲从、傲慢和多疑;接着在意志上往往表现为:浮躁、动摇、放弃、退缩、放纵和毫无原则;继而在行为上则会表现出:冲动、失态、忘形、炫耀虚荣、鬼使神差和抱怨指责。课堂上有同学这样解释“正念”:字面拆开来看就是“一、止、今、心”,正念就是停下这一刻的内心活动!当一件事情发生时,无论你当时想些什么,都要排除干扰,回归本心,保持正念,才会不乱,才会定力十足。

课后过去半个多月了,脑海中一直不断闪现王阳明的八字箴言: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在课上,当各种旋律的音乐响起时,最开始的内心是随时音乐旋律而不自觉的摇摆的,但是很快内心有另外一个声音告诉自己要保持定力,于是整场体验下来,我是纹丝不动,甚至再也没有听进去任何一段旋律……当时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莫名其妙的开始默默背诵十二个定力法则……但是当时无论怎么回忆,怎么数数,都只能想起来十一个,对于缺少的一个法则怎么也想不起来……一直到体验结束,我都执着于自己的追忆当中,甚至忘了周遭的一切……我自以为自己的定力很好!!!又是可悲的自以为……当课程结束,大家都在不断复盘和反思每个人的感受和表现时,我才猛然发觉,原来自己所谓的定力其实只是一种执念罢了!所谓执念:是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而一旦过于执着的时候就会有怨念,唯有放下执着才会自在。多么可怕的执念……可是现实生活中又有哪一个人没有自己的执念呢?

那么如何才能摆脱执念?如何才能做到“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呢?

十二个定力加减法对此做了非常详细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指导:

1、使命推动,避免利益导向;

2、角色明晰,避免角色混淆;

3、目标坚定,避免目标模糊;

4、充分准备,不要急于求成;

5、全局在胸,避免执于一端;

6、公心平等,避免私心分别;

7、看人之大,不要看人之小;

8、调理内在,避免迷于表象;

9、凝神专注,避免杂多散乱;

10、勇于担当,不要推卸责任;

11、自我接纳,不要妄自菲薄;

12、张弛有道,避免标准僵化。

对一个人的成长帮助最大的从来不是他所受的教育,哪个大师或哪本书,而是不断对自己的反省和认识。所以将焦点时刻集中在自己身上,时刻审视自己和觉察自己,才是最有价值的事情,聚焦自己才不会经常被外界所干扰;而当焦点集中在别人身上时,结果就只能是被别人的一切(情绪、语言、表情、动作、想法……)所摆布,不断地根据自己听到、看到或感受到的表象去揣测别人的想法,或者总是不自觉的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别人的错对与好坏,更坏的结果就是会把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轻而易举的推卸给别人!比如男人可能会说,他的成就感来自于能否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女人会说:她的幸福在于找到一个什么样的男人;妈妈会说:如果孩子能够好好学习,她就快乐;孩子会说:如果父母给他包容与认可,他才会轻松;老板会说:员工努力工作才会感到开心;员工会说:如果老板和公司足够好,我才会愿意努力工作……这些想法看上去好像都有道理,但其实都藏着一个共同的本质就是:我的人生不是我负责,而是另外的人负责的。

真相却是:人只能自己对自己负责。“佛不渡人,唯人自渡”。除非我们将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否则我们的人生将永远处在虚妄和悲哀之中,任由外界的一切因素所摆布和控制,最终蹉跎的人生只能是自己一个人默默承受……

人生就是一个漫长的修炼自己的过程,愿每个人都能早一点觉察自己的内心、信念、情绪和执念,不断调整自己,接纳自己,提升自己。正如《大学》所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