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孩子度过“物权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3
这是我的玩具,不给你玩

你一定见过这样的孩子。

只要有人碰一下他的玩具,他就大喊大叫。不爱和别的小朋友说话,在幼儿园也自己玩自己的。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不合群”是性格问题。但儿童心理学家却认为:孩子变的自私孤僻,可能是内心正在悄悄产生 “物权意识” 的表现。

1

要学会尊重

孩子的物权观

这是我的玩具,不给你玩!

当孩子说出“我的,你的,我们的”这些话,就说明他的物权意识已经产生了。 健全的物权观,对孩子未来人际交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对于“物权”理解是递进的:

0-1岁

不能区分你的、我的

0-1岁的宝宝正在努力探索自己的身体,努力弄明白自己的身体是自己的,动作是自己的,至于身体之外的东西,暂时还顾不上。

所以在这个阶段,孩子并不会在意谁拿走了他的“身外之物”。

1-2岁

我喜欢的就是我的

1-2岁的孩子,虽然已经开始区分自己和别人的关系,但是还分不清楚“你的”、“我的”的界限。在孩子的心里,只要自己喜欢的东西,都可以伸手拿。

所以父母可以尝试和他说“这是哥哥的玩具,不是你的”,帮助他建立“物权观”。有时候孩子拿不到想要的东西,会哭闹。父母只需要安抚孩子,让他接受这种小小的失望即可。

2-3岁

我的东西你不能碰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2-3岁的孩子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东西是自己的, 正式进入“物权敏感期” ,有些孩子表现强烈些,而有些孩子表现温和些。如何应对这个特殊时期,心理学家给出以下5点建议:

1.父母对孩子“异常”表现要采取尊重并接纳的态度,这是让孩子明白自己与自己的物品之间的关系的最好机会。告诉孩子,他的衣服、玩具、图书等都属于孩子自己,自己要管理它们,并有权决定是否分享。

2.只有孩子拥有了物权安全感,才能获得良好的自尊,也才能更好地分享,千万不要给孩子贴上“小气”“自私”的标签,更不要为了成人之间的面子而替孩子做主把孩子的东西赠予别人。决定是否分享是孩子的权利。

3.有一些成人喜欢逗孩子,经常拿走孩子最心爱的玩具,看孩子大哭的反应,觉得“好玩”,这其实会严重损害孩子的安全感,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不要顾及成人之间的面子,要坚决加以制止。

4.给孩子一个专门的柜子或者抽屉,让他存放自己心爱的物品,如果遇到小朋友来做客,可以提前跟孩子打好招呼,允许孩子把自己最心爱的玩具收起来。

5.如果孩子愿意分享食物或者玩具,成人不要拒绝,要欣然接受并稍微夸张地告诉孩子,非常喜欢,或者很享受孩子的分享。

3-4岁

我的可以分享给你

如果几个家庭一起出去游玩,每次可以多带一些干粮,让孩子们互相分享,成人之间也分享一些用品,给孩子做出榜样。

4-5岁

幼儿园的东西是我的

很多父母发现孩子独占幼儿园的玩具,会大声斥责孩子,认为这是“自私”的行为,现在的家长非常警惕孩子的自私,但是有时未免有些矫枉过正,给孩子贴上一些负面的标签。

孩子物权意识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孩子理解“我们的”“大家的”概念也需要一个过程。

孩子刚入园的时候,家长和老师应该重复告诉孩子“幼儿园的东西是大家的,大家都可以玩,但是玩的时候要有秩序,排好队,轮流玩”,渐渐地,孩子才会建立起“我们的”“大家的”这样的概念。

5-6岁

我愿意分享

5岁以上的孩子,自我意识和社会性都在发展,分享也开始扩大到更大的范围。愿意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一些需要帮助的人。

父母可以经带孩子去做义工,或者多带孩子去看一些需要帮助的人,相信孩子会非常乐意参与,并学会向他人伸出温暖的手。

知道了孩子在物权意识上的发展规律,千万不要在错误的阶段轻易冤枉孩子“小气自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