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说魏延有“反骨”,到底啥是反骨?

如题所述

在古代真有反骨这一说,所谓的反骨也就是人体的枕骨,在人体中的位置如下:

枕骨是一个向外突出的部分,有些人的枕骨过于明显,就会向外突出很多,而有些人的枕骨相对不是明显,通过对一个人后脑部分的观察,就会发现有没有反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2-12
长得不顺眼,就是有反骨
经毛宗岗改写,《三国演义》变得更完整,几乎看不出它来自两大创作系统,可给魏延贴上反骨的标签,又引人好奇:这个反骨究竟是什么?
一种观点认为,反骨即颅骨上的骨瘤,结构如夹心饼干,内层和外层是坚硬的密质骨,中间夹着一层松质骨。骨瘤是骨膜过度增生后形成的良性肿瘤,不算少见,美国篮球明星乔丹的脑后就有这么一个骨瘤。骨瘤多发于青年,生长缓慢,一般无特殊症状。人体停止发育后,它就不再生长了,极少恶变。
另一种观点认为,魏延患有舟状头,即骨缝过早闭合,导致颅骨变形,这是先天发育障碍造成的。舟状头患者脑后会生出多余骨骼,但舟状头会给婴儿大脑发育带来不良影响,需手术治疗,否则会影响智力。魏延虽情商略差,但没有证据表明他的智商有问题。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一些成年人头部骨缝之间有多余骨骼”,医学上称为缝间骨,它与遗传高度相关,比如俄国末代沙皇亲属“皆在脑后有一不寻常突出骨结构”。有此骨的人很少,魏延可能也是其一。
不过,更大的可能是,魏延发育完全正常,所谓“脑后反骨”并非实指,而是一种形容。
在历史上,吴王刘濞、安禄山等都被认为有反骨,但都没说长在哪。古人说反骨、反相,更多是指相貌怪异,所以“貌有反相”“目有反相”“鼻折山根(塌鼻梁)颇有反相”“额纹有反相”……总之,长得不顺眼,就是有反骨。
第2个回答  2021-12-12
刘备困惑为何诸葛亮为何要杀魏延,于是发问道:“魏延乃有功无罪之人,军师何故欲杀之?”诸葛亮于是给了三个理由,“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诸葛亮的前两个理由经不起推敲,如果按照这个标准那么当时投降刘备的将领是不是都要被处死?因此让诸葛亮对魏延有杀心的就是最后一个理由魏延脑后有反骨。
那么魏延真的是如诸葛亮所讲是“天生反骨”之人吗?如果我们仔细看一下小说,你就会觉得这个推论并不成立。魏延只是一个不被诸葛亮所喜欢的人,他后来造反完全是被众人诱导的。甚至可以说魏延之死是诸葛亮一手策划的。
由于诸葛亮对魏延的偏见,导致魏延在投奔刘备之后处处受到压制。刘备死后,魏延尽管职位越来越高但却经常被诸葛亮安排坐冷板凳。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上帐献策曰:“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楙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诸葛亮认为魏延的奇袭计划过于冒险没有采纳。后来诸葛亮派人驻守街亭阻挡曹魏大军也没有选魏延为主将而是选了没有作战经验的马谡。魏延身为大将却被诸葛亮安排屯兵于街亭之右协防街亭。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对魏延的压制是很明显的,诸葛亮甚至让身为大将的魏延亲自到魏军阵前骂阵。诸葛亮执政之后,魏延处处受到限制加上自己不被重用,所以在他心中逐渐积累着不满的情绪。然而即便如此,魏延也从未在主观上有谋反的意识。
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魏延一直处于怀才不遇的状态。诸葛亮对魏延脑后有反骨的偏见,导致诸葛亮必须在死后要除去魏延。因此,诸葛亮在临终之前便设计诱使魏延谋反了。诸葛亮在五丈原临终前安排大军逐渐退回蜀国,他命令魏延负责断后最后撤回。尚书费祎前往魏延营中传达了诸葛亮的命令,两人之间有一段对话:
祎曰:“昨夜三更,丞相已辞世矣。临终再三嘱付,令将军断后以当司马懿,缓缓而退,不可发丧。今兵符在此,便可起兵。”
延曰:“何人代理丞相之大事?”祎曰:“丞相一应大事,尽托与杨仪;用兵密法,皆授与姜伯约。此兵符乃杨仪之令也。”延曰:“丞相虽亡,吾今现在。杨仪不过一长史,安能当此大任?他只宜扶柩入川安葬。我自率大兵攻司马懿,务要成功。岂可因丞相一人而废国家大事耶?”

从费祎和魏延的对话可以看出。尽管魏延得知了诸葛亮的死讯,首先想到的还不是谋反而是继续诸葛亮的北伐事业。他提出的杨仪不足以担当大任也有自己的道理,而且诸葛亮临终前的安排完全没有将魏延视为微不足道的人物。于是魏对费祎发起了牢骚说出了:“丞相当时若依我计,取长安久矣!吾今官任前将军、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安肯与长史断后!”魏延说的也有道理啊,论资历和爵位杨仪怎么能和他比?让他给杨仪断后,他心里肯定不平衡啊。其实这就是诸葛亮要的效果,要逼反魏延就要先激怒他。
费祎从魏延营中回来时将魏延所说的话转述给了杨仪。杨仪得知后说道:“丞相临终,曾密嘱我曰:魏延必有异志。今我以兵符往,实欲探其心耳。今果应丞相之言。吾自令伯约断后可也。”所以可见魏延早在诸葛亮病危时就被踢出局了。魏延得知杨仪撤退之后大怒,于是便因顾谓岱曰:“公肯相助否?”岱曰:“某亦素恨杨仪,今愿助将军攻之。”这里看来,魏延撤回进攻蜀国大军目的是为了杀掉杨仪和费祎。
魏延在和杨仪交锋时部下认为他理亏散去了大半,此时魏延依然没有造反之心。魏延收聚残军,与马岱商议曰:“我等投魏,若何?”岱曰:“将军之言,不智甚也。大丈夫何不自图霸业,乃轻屈膝于人耶?吾观将军智勇足备,两川之士,谁敢抵敌?吾誓同将军先取汉中,随后进攻西川。这里魏延和马岱商议的是去投奔魏国,而马岱却极力蛊惑魏延攻打蜀地。这是因为马岱是诸葛亮安排在魏延身边的刽子手,他随时准备要取魏延性命的。
到了这里,魏延才真正有了谋反之心。而他的谋反完全是受到了马岱的蛊惑,马岱又是诸葛亮生前安排在魏延身边的人。所以我们现在来看“魏延谋反”完全是诸葛亮精心设计的一场局,而这场局完全是由于诸葛亮对于魏延天生反骨的偏见。
第3个回答  2021-12-12
小说《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中,魏延在献长沙城后投降刘备时,一旁的诸葛亮却喝令刀斧手将魏延推下去斩首。刘备惊讶问其原因,诸葛亮说:“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后来还是在刘备的劝说下才免去魏延的死罪。自此,一个满腔热血、弃暗投明的大将之才魏延就被分类到了历史的反面角色中,直至死去。
当然,这是演义中虚构的情节而已,正史上的魏延并未提及有什么反骨之说。《三国志·刘彭廖李刘魏杨传》中记载魏延是从跟随刘备入蜀作战时说起的,其余关于诸葛亮、黄忠的记载中也没有提及魏延有反骨之说。因而,关羽与黄忠交战、魏延救黄忠、斩长沙太守韩玄、献长沙城等等都是演义中的故事,历史上并无此事。
一、正史中的魏延
正史中的魏延性情骄矜高傲,“善养士卒,勇猛过人”,他在随刘备入蜀后,作战勇猛,战功卓越,被刘备封为牙门将军。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夺得汉中后,自称汉中王,当时人们都认为汉中应当由张飞来驻守,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刘备竟封了魏延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可见刘备是非常信任魏延的。
刘备死后,丞相诸葛亮辅助后主刘禅即位,兴复汉室,鞠躬尽瘁。魏延几次追随诸葛亮北伐攻魏,第一次还提出进兵子午谷、奇袭关中之计,但未被诸葛亮采纳;第三次魏延于阳溪之战大破魏将郭淮等;第四次魏延还于卤城之战中打败魏军;第五次诸葛亮死于北伐途中,魏延在与参军长史杨仪的争斗中被马岱斩杀,还被诛灭了三族。
《三国志》: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以上是正史中的关于魏延生平的记载,可以看出,魏延在诸葛亮死后,不满的是诸葛亮没有将兵权交给自己,而是交给了杨仪。魏延和杨仪素来不和、势同水火,所以魏延带兵赶在杨仪前头烧毁栈道,并不是谋反,也不是降魏,而是想要同杨仪火并,置杨仪于死地。
文人执拗,武将自傲,这是文臣武将的通病。当执拗的杨仪遇上自傲的魏延后,二人的矛盾便爆发了。《三国志》记载:“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诸葛亮、费祎等也常常为二人调解。尤其是诸葛亮死后将兵权交给了杨仪这件事,让大将魏延更是怒火中烧,论战功、论资历怎么也轮不上你杨仪啊。是故,发生了魏延与杨仪火并一事。
其实诸葛亮在病重之时并未安排杨仪暗中杀掉魏延一事,诸葛亮只是“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就是说如果魏延不听从命令退兵的话,那就由他去吧。
但是在火并中,由于杨仪占据了绝对兵马的优势,所以他就派马岱领兵斩杀了魏延。当马岱将魏延的人头献给杨仪后,杨仪恨得用脚踩着魏延的头颅,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这还不算完,杨仪还私自派兵诛灭了魏延的三族。
杨仪后来的结局如何呢?杨仪诛灭了魏延后,常自恃功高,认为自己理应接替诸葛亮的位置,不料却是资历和才能都不如自己的蒋琬代替了诸葛亮的位置,于是杨仪就跟后军师费祎说了很多怨言的话,费祎就秘密地将这些话奏报上去了,杨仪自然是被废为了平民,流放到了汉嘉郡。流放中的费祎不仅不思悔改,还是到处宣扬诽谤,结果朝廷派人捉拿他,他就自杀了。这是建兴十三年(公元235年)发生的事,距离魏延被杀也就才一年的时间。
分析了正史中魏延的这么多话题,无非是证明魏延的一点:魏延对蜀国绝对是忠心耿耿、战功显著的。魏延也并没有谋反和降魏一说,如果魏延要谋反,他大可以回到汉中自己的领地去谋反;如果魏延要降魏,他大可不必折回,直接北上去投降曹魏就可以了。魏延的死实在是可惜,他没有死在战场上,却死在了私人恩怨上,这让本来就人才匮乏的蜀国更加无人可用了。
二、演义中诸葛亮为何会说魏延有反骨呢?
演义中魏延的出场是在第四十一回,即荆州刘表死后,曹操南下大举进攻刘备,刘备想进刘表的次子刘琮镇守的襄阳城躲避,刘琮听从其舅舅蔡瑁的话不让刘备进城。这时魏延挺身而出,打开城门迎接刘备,刘备为避免惊扰百姓就没有进城。城中的文聘看到魏延投降刘备,就与魏延打了起来,魏延势单力薄,就出城投靠长沙太守韩玄去了。
后来孙刘联军火烧赤壁,打败曹操后,刘备向南攻取长沙、零陵、武陵、桂阳四郡。长沙城的老将黄忠与关羽交战两日斗了三次,不分胜负。长沙太守韩玄认为黄忠手下留情,犯了通敌卖国之罪,就要斩首黄忠,此时魏延出来救了黄忠,斩了太守韩玄,献城投降了关羽。这才有了文中开头诸葛亮要斩魏延之事。
诸葛亮认为魏延“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魏延共两次犯上作乱,一次是在襄阳城,一次是在长沙城,对此不忠不义之人,诸葛亮为了警示一下魏延,预防他日后再做出这种卖主求荣的类似的事情,就借故说“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
至于魏延脑后有没有反骨、反骨长什么样,演义中也没具体描述,总之,遭此一吓,魏延日后必定是忠心耿耿、小心翼翼了。
演义中在此还为日后魏延的谋反作了个铺垫,就是在诸葛亮第五次伐魏途中去世后,为防止魏延谋反,诸葛亮临死前偷偷安排马岱如此这般行事,结果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然谋反,就在魏延与杨仪对阵时,魏延大喊三声“谁敢杀我!”而身旁的马岱出其不意地一刀将魏延砍死。
演义必然是虚构的情节而已,但是魏延的形象就被演义给彻底抹黑了,几千年来,人们一直信奉诸葛亮的神鬼莫测,同时也就认定了魏延就是一个反面的人物,魏延的死也是死有余辜,魏延他就是一个长有反骨的卖主求荣的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三、反骨究竟长啥样?指的又是什么意思?
反骨又名后山骨,指的是脑后的枕骨与常人不一样,枕骨稍有隆起,侧面看就像一个问号“?”的形状,也有人额头特别突出,称为额前反骨,俗称"锛儿头"。
反骨其实是一种封建迷信的说法,古代指那些具有叛逆性精神的异端、不忠不义之人。据说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以及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等等就生有反骨,所以他们敢起来造反,要改朝换代。
从科学的角度讲,反骨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现代脑科学证明:突出部位的大脑神经正是主管人的逻辑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部分,这部分发达,正是说明此人的逻辑思辨能力极强。
这种人在现代被喻为勇于开创、思维敏捷的象征。这种人一般多为领导、老板或科学家等人才,如爱迪生、爱因斯坦的脑袋就异于常人。
总之一句话:魏延有没有反骨不重要,重要的是魏延有没有做谋反的事情;现代人有没有反骨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不是一个有智慧、有头脑的人。#MCN百夫长计划#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第4个回答  2021-12-12
反骨是物质性的,指的就是枕骨,又名后山骨。上面突出处,称为"脑杓"。下面耳后突起者,名"完骨"。一些人枕骨突起,就具备了反骨的基础,侧面看他们的头像,就像一个刻意夸张了的问号。同时,反骨也可以指额头特别突出者,叫额前反骨。
解剖结构:中央的大孔称枕骨大孔,颅腔与椎管经孔相通。枕骨大孔的前方为基底部,两侧为侧部,后方为枕鳞。基底部向前上与蝶骨体相接。侧部的外面有卵圆形隆凸称枕髁与寰椎组成寰枕关节。髁的上方有舌下神经管,有舌下神经通过。
脑疝的预后:
有时病人虽然被救活,但由于脑干受压时间较长,程度较重,已引起不可逆性的病理变化,病人长期不清醒,处于一种不食、不语、不动状态。脑疝综合征病人的预后关键取决于原发病变性质、严重程度以及对脑疝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如果病人已失去了“抢在脑疝”的前面机会,临床病变已发展到脑疝阶段,则我们在脑疝的前驱期与脑疝代偿期能尽快对原发病变作出诊断并积极地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治脑血液循环障碍和脑缺氧所带来的损害,其预后多半良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