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的来历

如题所述

在中国古代历法中,将二十八宿按照日、月、火、水、木、金、土的顺序排列,形成七日为一个循环的周期,称为“七曜”。星期日,作为七曜之首,被称为日曜日。《尚书·虞书·舜典》中提到:“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其中的七政即指日月及火、水、木、金、土五星。这种以七日为周期的历法观念,是公元4世纪时从国外传入中国的,后经中亚的康国再次传入,并最终成为通用的“七曜”体系,沿用至今。
直至清朝末年,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成立“学部”。学部下的编译图书局在局长袁嘉谷的领导下,制定了许多统一的新名词,包括“星期”。在这一年,编译图书局决定将一周称为一星期,按照国际惯例,用数字标记周一至周六,而周日则被称为日曜日,以太阳为标志,这与西方的称呼相吻合。拉丁语中周日被称为dies solis,意为太阳日;英语中则是Sunday,同样意味着太阳日。为了既保留中国传统,又与国际接轨,中国的新星期历法中便出现了“星期日”的称呼,这就是“星期日”的由来。
关于“星期”的来源,西方国家七日一制的称呼多带宗教色彩,如基督教徒做礼拜的日子被称为“礼拜日”,七天称为“一个礼拜”。1905年,清廷宣布停止乡试、会试,废除科举,成立“学部”,袁嘉谷被调任至学部筹建编译图书局,并成为首任局长。编译图书局下设编书课、译书课,负责编写官定教材。在教科书编写过程中,遇到了需要统一处理“新名词”的问题。1909年,编译图书局设立了一个新机构来规范教科书中的名词术语,袁嘉谷亲自参与了这一工作,并主持制定了众多统一的名称。将七日一周制定为中国自己的“星期”就是在他的主持下完成的。
古代中国的历法将二十八宿按照“七曜”排列,七日一个周期;西洋历法中的“七日为一周”与中国的“七曜”相符;日本的“七曜日”也与之相似。但袁嘉谷觉得“七曜”的称呼不够顺口,使用起来不便,于是与同事们商议后,决定将一周称为一星期,并以“星期日、星期一……星期六”来依次指称每周的每一天。这就是既与国际“七日一周”制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星期”的由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