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的化学性质评课稿

如题所述

  1、较好地通过设计台阶式问题,降低了提问的难度,课堂的连续性较好。 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化学键这一抽象概念的时候,X老师先设置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宏观世界感知中体会微观世界同样存在着类似的现象。当学生提出各自对化学键的认识之后,通过分析存在的不足,进而引出从电子的得失和转移的角度理解化学键的形成过程。过渡自然,层层推进,也符合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个人觉得个别问题设置较难,并且问题表述不太容易让学生理解,比如“促使原子间强烈作用的本质性的粒子是什么呢?”学生很难思考到教师预设的高度,致使课堂出现了片刻的“冷场”。
  2、创设可视化的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巧妙地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比如在分析钠原子和氯原子可通过何种途径形成稳定结构的时候,X老师类比生活中的投资做生意——要做成一桩生意需要4000元的启动资金,可是手头上只有2000元,如何办呢?通过形象化的比拟,学生自然地想到了原子形成稳定结构的两种途径:最外层电子的得失和共用。当然,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对氯原子形成稳定结构途径的理解是非常到位的,但对钠原子如何形成稳定结构仍存在一定的偏差,建议只让学生分析氯原子形成稳定结构的途径。另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NaCl和Cl2中化学键的形成过程,X老师巧妙地制作了动态的幻灯片,通过形象化的视觉感受,学生非常明了地理解了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3、十分注重教学设计的科学化、程序化。
  教学问题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和学习规律,可以说X老师十分注意教学进程的逻辑关系,一环紧扣一环,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而且在讲授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信息来源,以课本为基础,把课本的知识总结加工提升。例如在让学生思考哪些元素之间可以存在离子键时,就以课本给出的几种常见离子化合物进行分类处理,让学生很容易总结得出经常存在离子键的几类化合物。
  4、体现课改精神。
  从上课情况可以看出X老师事先已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确立了教育教学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组织材料,设计教法,并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表现出来,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在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指导下,我能看到课堂教学中,X老师热情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他的课堂里,学生充满活力,热情参与,勤于动脑,积极思维,争先回答问题,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课堂上叶老师饱满的激情不但感染着学生也感染着每一位听课的老师。教师饱满的激情,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热情洋溢的老师更容易带领着学生去遨游知识的海洋,去感悟知识领域的奥妙。X老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