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8年,王阳明龙场所悟的道,到底是什么道?

如题所述

关于龙场悟道,几乎所有关于王阳明的传记和哲学评论都指出,这一事件标志着心学的兴起,并确立了王阳明后续学术研究的基本方向,成为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那么,在1508年的贵州龙场,当时36岁的王阳明究竟悟到了什么呢?《阳明先生年谱》记录了他当时所说的一句话:“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简而言之,这句话表明他认识到,过去从外在事物中寻求道理的做法是错误的,道理其实存在于人的内心。这就是心即理的理念,它是王阳明心学的基石。这一理念是在他身处贵州龙场那段艰难岁月中深入思考的结果。
“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这句话的含义可能令人感到困惑,其中涉及圣人、道和性这些概念。但是,如果用现代语言来解释,王觉仁的解释非常到位,我在此引述如下:所谓圣人之道,就是人类自我成长、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方法和过程。圣人,就是那些潜能得到充分实现、人格达到完善的人。而“吾性自足”意味着,我们内心深处拥有成为圣人的潜力和“圣性”。这样的理解应该是正确的。王阳明的诗句“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表达了一个直白的事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富二代”。你认为王阳明在向我们夸大其词吗?
关于意识和潜意识的问题,以及一个人的潜能和能力,这些问题在荣格的著作和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已有充分的证据。我们每个人都比自己想象的要强大。关于荣格、意识和潜意识的内容,你可以查看我之前的文章《读书:我们的征途不是星辰大海》了解更多信息。
既然每个人都有成为圣贤的潜力,理论上大家是平等的,那么就没有人可以有权支配别人的生命。我的生命属于我自己,我是自己生命的主宰。唯一可以支配我生命的是我自己,这就是自信。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圣人。这种思想在今天可能不足为奇,但在五百年前的大明帝国,有一个人提出这样的观点,这是令人震撼的。阳明心学强调个人主体性的确立和主体意识的高扬,这是王阳明留给后世的最宝贵的精神遗产之一。这也是有学者预测“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的原因。五百年前,那个人的存在,是我们可以为之骄傲的。
一个自信的人,通常是一个独立思考、有自己个性的人。他们不会盲目跟从他人,也不会轻易接受他人的观点。他们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心去体验真理。如果感觉不对,即使是圣人的话也不会盲从。王阳明认为“读书只是第二义的事”,“向自家身上讨道理”,要从自己的内心开始。这就是自得之学。这是必然会经历的一个阶段,无需怀疑。然后,通过省察克己,反身而诚,只听从内心的声音和良知的呼唤,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外在的荣誉和耻辱都不在考虑之内。王阳明的心学是关于自我修炼的学问。自我修炼就像吃饭喝水,无法由他人代劳,也无法从外部获得,必须从自己的内心去体验和领悟。你的修行到什么程度,就会得到相应的成果。这就是1508年,王阳明在龙场所悟到的道。这是我的心学笔记的第二篇,也是我的理解。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感谢有您的陪伴。接下来,我的心学笔记第三篇将探讨知行合一的问题。您可能已经注意到,心即理的概念很容易走向唯心主义,自得之学若不谨慎,也可能变成自以为是。如何把握这个度呢?答案就是知行合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