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如何看待一个人抑郁的状态?

如题所述

作为一名心理科的医生,我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看待一个人的抑郁状态:

(1)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强调童年经历对成年期障碍的影响,将抑郁看作对亲密者所表达的攻击,以及未摆脱童年的压抑体验。另外一些精神分析家认为抑郁是存在与自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或自我内部的冲突。 寻找并缓解抑郁状态患者压抑的体验以及其内心冲突,有利于患者抑郁状态的改善。

(2)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采用 “获得性无助” 来解释抑郁症的发生,当一个人当把他的不良处境当作是无法摆脱的时候,他是处于一种无助的状态,而处于抑郁状态的人便具有 无助性体验 。如果 心理医生使患者获得一种对自我当前状态的控制和支配感,抑郁状态就会好转 。因此临床中采用行为奖赏和正性强化方法治疗抑郁症是有效的。

(3)认知理论: 抑郁状态的人存在一些认知上的误区,如对生活经历的消极的扭曲体验、消极的自我评价、悲观无助。认知疗法的目的就是辨认这些消极的认知误区,采用行为作业的方法来矫正患者的思维。

(4)神经生理学: 持续的外界应激刺激导致海马体的缩小以及改变神经递质以及细胞内信号系统功能状态,甚至导致脑内神经元的丧失和突触体的减少,继而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平衡被打破,使得大脑功能降低,从而抑郁状态的人表现出情绪低落、乏力懒动、兴趣减退以及一些相应的躯体症状。这些也是药物作用的原理和机制。

最后祝愿正处于抑郁状态的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帮助,早日走出抑郁的阴霾!

我是丶凌云,心理科医生

母亲心的转变,孩子主动上学了,又何来抑郁?

昨天来个12岁不上学的抑郁症的妈妈,来时内心里一心只想解决孩子不上学的问题。所以审视着听交流课,并接打电话,心很浮躁,怨气很大。

当听明白疾病真相时,知道是自己的心出现问题,孩子是来照见大人的,并且在承受大人的业力时。她的心渐渐打开,从一开始的不相信,转变成相信了,并且能看到自己对孩子、妈妈丈夫的控制及抱怨。

并且明白了自己在体会众生给的感应,知道出离了。她说我很久没有眼泪和笑了,是自己把爱丢失了,而在这却把爱找回来了,会哭、会笑了,而且是从心里的感动、开心,太好了!一切都是自己的问题,要从自己的心上下手,不在外求了。她说自己得正能量传播,让家人朋友都来了解。(她想租宾馆在这好好学1个月,我说修无止境,不是一朝一夕)当她坐上车的时候,居然丈夫打电话来,儿子自己说明天要上学。她说这也太神了,太快了,兴奋不已。

他们在火车上碰到了几个去吉林学其他传统文化的,他们就一跟他们分享,他们听后也要来听交流会。

虽然自己没有抑郁症,但是却和抑郁症这个病纠缠了四五年,而且会死磕抑郁,读过各种各样关于抑郁的书,到现在跨专业考应用心理学,同时帮助抑郁的同龄人, 也因为失恋,自己也想踏进抑郁的大门去真切体会抑郁的状态,想说自己可以做到对他们感同身受,可是抑郁的状态根本没有所谓的感同身受,面对一个抑郁状态时候的人时,我不会去说很多道理去劝解, 更多时候会安静的陪着,讲个好笑的糗事,试着理解ta的感受,而不是想着一堆大道理去说服ta,他们不缺大道理,他们的状态更多时候是没有原因的,所以问他们为什么会不开心,为什么是最不可取的。 他们最多的可能就是希望理解和陪伴,即使你可能对他们的抑郁情绪做不到任何帮助,理解他们的感受,陪伴,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帮助。

推荐几本关于抑郁症的书,《我有一只叫抑郁症的黑狗》、《我战胜了抑郁症》可以帮助没有抑郁症的人了解抑郁,也可以帮助有抑郁的人更好的看待自己的感受;《渡过》、《伯恩斯情绪疗法》可以帮助抑郁症的患者更好的寻找摆脱抑郁的方法。

现在,灵魂开始由低语转向呐喊,但人们还是习惯把意识焦点停留于外在,而忽视和对抗着内在的声音。然而,吸引力法则(共振法则)将这种状况同步投射到外在,显化为人们的身体不适、疼痛、疾病、紧张对抗和混乱的关系和状况……触发人们感受挫败、压抑和焦虑的情况愈发普遍。

学习,放下头脑(对抗),活在当下(觉察),回归内在(接纳),能够安然渡过这段时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