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虚词怎么找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5

1. 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是怎么分类的

词根据是否具有实在意义,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就是有实在意义的词,虚词就是没有实在意义,在句子中只起一定语法作用的词。 实词和虚词的分类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是大体相当的,但在具体操作中又有一点不同。

现代汉语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包括“是”这个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等;虚词包括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叹词、拟声词等。而在古代汉语中,代词一般归到虚词类中,判断词“是”则归到虚词中的副词类中。

(按理说,“是”在文言中的常用义是指示代词“这”等,应归到代词类中) 另外,文言中还有一类词表面上看是一个词,实际上表示两个词的含义,这类词称为兼词。如“焉(于是)”“诸(之于或之乎)”“盍(何不)”“叵(不可)”等,它们的数量不多,但有重要的语法功能,应归属虚词类中。

2. 学过的文言文中查找“过”字的文言实词不同义项

过义项:①走过,经过;②过,过去;③胜过,超越;④过分,太甚;⑤错误,过失;⑥访,探望;⑦经历,过程;⑧犯错误;⑨加罪;⑩次,遍.例句: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过秦论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 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3. 文言文题怎么做

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积累。

有不明白的地方就问。要肯去记忆,别害怕麻烦。

文言文是死知识,没有什么特别快的捷径。但在语文试卷里文言文绝对不是难点,下点功夫,任何人都能学好。

不要有为难情绪。文言文难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言虚词难以把握。

由于大多数文言虚词是从实词中借用或虚化而来的,因此.文言文中某个词有时是虚词,有时又是实词。这是区别和确认虚词的一个难点.此外,同一个虚词在具体的语言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例如,我们经常接触到“以”字,义项就相当丰富。

作动词,“以”有“以为”“认为”义;作介词,“以”有“用”“拿”“凭借”“依据”“按照”“把”“因”“由于”“在”“从”等义;作连词,“以”有“而”“又”“而且”“并且”“用来”“以致”“因为”等义;“以”还可以通“已”,有“止”“已经”等义。那么,我们如何准确地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呢?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方法:1.依据语法功能析用法,根据用法辨词义,请看下面的例句:①苏回为郎,二人劫之。

(《赵广汉办案》) ②其母就与之诀。(《范滂别母》) ③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范滂别母》) ④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

(《冯唐论将》) ⑤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优孟衣冠》) ⑥顷之,上行出中渭桥。

(《张释之执法》) 要判别以上几例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可根据语法知识鉴别它的用法,从而找到突破口。如①中“二人”是主语,“劫”是谓语,那么“之”就是宾语,而作宾语的常常是名词和代词,所以此句中的“之”作代词,代前句中的苏回.②句中主语是“母”,谓语是“诀”,“就”和“与之”只能作状语,这样看来“与之”只能是一个介词结构.“之'就应该是介词“与”的宾语,作代词。

③句中“割”是谓语,宾语部分是“不可忍之恩”,中心词是“恩”,“不可忍”作“恩”的修饰成分,那么“之”就只能作结构助词“的”.④句中廉颇李牧是主语,“为”是谓语,“之”用在主谓之间,是助词,但不译.⑤句中“以”是“凭借”的意思'.“楚国堂堂之大”若理解为“楚国的强大”或“楚国强大”,与下句连接起来不够流畅.译成“强大的楚国”就好多了.这样看来“大”作楚国的定语,中心词应是“堂堂楚国”,“之”是定语后置的一个标志.⑥句中“顷”是个时间词.作了主句的状语,“之”附在“顷”后,可有可无,只不过起了一个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如果“之”作动词“到”“往”义.用语法知识来判别也容易明白.例如“曾子之妻之市”.在这个句子中,“妻”是主语,“市(集市)”是宾语,第二个“之”不作谓语,句子就不通了.由此看来.根据语法知识可判别虚词意义,办法是抽出句子主干,划分句子成分,再看虚词功能。2·采用删换替代看变化,通过比较辨词义。

请看下面的例句:⑦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刘安世为谏官》) ⑧军功爵赏·皆决於外:归而奏之(《冯唐论将》) ⑨皆知大王 *** 而贵马也。

(《优孟衣冠》)10一丝而乳,以至于寸。(《乐羊子妻》)11虏魏太子申以归。

(《孙庞斗智》)__12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周教颐传》)_13从军平阵,以功除峨州刺史。

(《循吏辛公义》) 我们如何辨别以上几句中加点的“而”和“以”呢 ?假如我们把⑦句至⑩句中的“而”全部删去,读起来仍然流畅,句意表达没有影响。这表明“而”在句中都是作连词,只有删去连词,才会出现这种结果。

我们再采用换位法,即将“而”连接的前后词句交换一个位置,就会辨出这几个“而”意义上的差异·换位后只有句⑨不影响原意,这说明此句中的“而”是并列连词。其他三个用“而”的常用义项来替代,句⑦中可用“可是”“但是”,句⑧中可用“就”“接着”·句⑩中可用“地”代换。

“一丝”是“累”的状语,“而”表修饰关系。11至13中“以”采用删的方法,1112句可行13句不可。

这表明1112句中“以”是连词,先“虏”后“归”,显然“以”表承接,“杀人”是方式,“媚人”是目的,“以”是表目的的连词13句中的“以”不能删的原因是它是“介词”,“以”和“功”组成介词结构,用“由于”“因”等替代就可确定它的意义3瞻前观后析语境,根据位置辨词意 请看下面的例子。14儿妾食麦而已。

(《任 其人》)15滂跪受教,再拜而辞.(《范滂别母》)16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书何易于》)17 军士十七人人市取酒,以刃刺绷酒翁。

(《太尉平乱》)18臣请以雕玉为棺。(《优孟衣冠》)19何后期为? (《穰苴执法》20帝愀然为之不说.(《寇准为相》)21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基。

(《张释之执法》)22以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其何耻如之?(《寇准为相》)23君子当正其威仪.(《陶侃在广州》) 如何准确地鉴别以上加点词的词义呢?我们可通过语境分析.观察这个词所在的位置,进而通过位置判别它的用法及意义。14句中的“而,用在句末和“已”结合在一起,它不可能充当连词、代词之类,只能作语气词,可以推而广之.而15句中的“而”用在两个连续动词之间只能是连词,有承接意义。

1617两句中的“以”用在动词之前的。

4. 文言文实词虚词

赤壁赋(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 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 )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3.山川相缪 (缪,通“缭”连结、盘绕) 4.杯盘狼籍 (籍,通“藉”,凌乱)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 (二)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 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 唱)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 整理)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 向南)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8.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意动用法 以……为伴、以……为友) (三)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四)一词多义 1.望: 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 眺望,向远处看) 2.歌: 扣舷而歌(唱) 歌曰(歌词) 倚歌而和之(歌声) 3.如: 纵一苇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 4.然: 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 何为其然也(这样) 5.长: 抱明月而长终(永远) 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6.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托遗响于悲风(给) 7.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 扣舷而歌(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表修饰) 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 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 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 8.之: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 9.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五)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 2.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 3.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4.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6.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7.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 9.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三、成语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

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四、其他重点字词 七月既望 (农历每月十六) 白露横江(笼罩) 纵一苇之所如(纵:任,如:往) 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浩浩:广阔,辽远;冯虚:凌空、凭空) 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倚歌而和之(倚:循,依;和:唱和)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 正襟危坐(端正) 方其破荆州(方,当) 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哀吾生之须臾(片刻) 知不可乎骤得(骤:突然;骤得轻易得到)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竟,连……都……;一瞬:一眨眼,比喻时间短暂)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共同享用,也作“适”) 《始得西山宴游记》通假字僇 自余为僇人 戮 (受)刑辱趣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趋 往、赴颢 悠悠乎与颢气俱 浩 浩大古今异义漫漫 漫漫而游 没有目的,随意 今指(时间、地方等)长而无边的样子。

披 到则披草而坐 拨开 盖或搭在肩背上凡是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两个词,凡是这个 所有的然后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这样以后 表承接,接着颓然 颓然就醉 摇摇晃晃的样子 精神萎靡不正于是 游于是乎始 从此 连词,表承接向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先前 介词,朝着土壤 则凡数州之土壤 疆土 泥土天际 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两个词,天空,交会 天边虚词多义其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连词,表假设 如果日与其徒上高山 代词 自己的,我的其高下之势 代词 那些之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结构助词 的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结构助词, 的始指异之 代词 它,指西山穷山之高而止 结构助词 的故为之文以志 代词 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而 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连词,表修饰 ……地觉而起,起而归 连词,表承接 就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连词,表承接 然后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连词,表转折 却穷山之高而止 连词,表承接 才为 不与培塿为类 动词 是故为之文以志 介词,表目的 为了以 醉则更相枕以卧 连词,表修饰 相当于“而”,……着故为之文以志 连词,表目的 相当于“而”,来词类活用N—V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梦 做梦故为之文以志 文 写作文章N—状 箕踞而遨 箕 像簸箕一样Adj—V 入深林,穷回溪 穷 走到……的尽头Adj—N 无远不到 远 远方的山水萦青缭白 青,白 青山、白水苍然暮色,自远而至 远 远处Adj—意V 始指异之 异 以……为异,认为……奇特Adj—使V 倾壶而醉 倾 使……倾尽,全部倒出特殊。

5. 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 之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记忆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 用作助词可不译。

其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记忆顺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以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例: 2、作为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 “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记忆顺口溜: “以”作介词“把、拿、用”, 因为、按照、在、凭、从; 又作连词如同“而”, 偶尔通假要分清。 于 1、对,对于。

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3、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6、被 例:受制于人 记忆顺口溜: 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 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而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记忆顺口溜: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 承译“接着“转译“但”, 状语后头表修饰。

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然 1、代词 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连词 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助词 分两种情况: ① 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 1.用法词性混为一谈 2.古今词语词义词性混为一谈 3.不同虚词因意义、用法相近而误 4.同一虚词因意义、用法不同而误。

6. 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怎么区别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 *** ,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

简单的说,实词就是具体的动作,东西,或者代词(就是他们,我,你)或者数字,形容词。虚词就是“之乎者也”这类词,抽象的词。

7. 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都有哪些

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文言文常见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反之则为实词,也就是考试时经常考到的那些,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四是通假字。

想要更了解文言文虚词请看

想看实词请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