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梅州民俗文化》的作文600字以上

600字以上

在传统梅州,俗民保留着极具初民图腾信仰遗俗的地方水神崇拜。崇拜的地方水神主要有:"仙人叔婆"、梅溪公王、龙王、水扛伯公等,庙宇或神坛遍布山区的村村寨寨,并以村社或宗族聚落群形成大小不一的信仰圈与祭祀圈。[2]关于梅溪公王崇信,学界已有专著介绍[3][4],此不赘述。下面介绍"仙人叔婆"等地方水神。

笔者1996年七八月间对梅州地区民俗考察时发现,在梅江两岸如蕉岭县的新铺镇、梅县的松口镇等社区,村落有"仙人叔婆"的信众。先是在新铺镇考察,当时得林清水先生帮助,考察其林氏宗祠(位于该镇上南村),但见该祠大门口左侧的墙上供奉有"仙人叔婆之神位",旋即访问林氏宗族老大。尔后在梅县松口镇考察时,亦在官坪村黄家大围屋炽昌堂发现同样的民俗现象。后来回到学校与学生谈起此事时,听兴宁县、平远县、五华县等地的学生反映,他们家乡也有类似的民间信仰。换言之,"仙人叔婆"信仰在梅州山区比较普遍。梅州旧时称从事航运行业的人为"船家"。船家敬奉的行业神是"仙人叔婆"。"仙人叔婆"的神坛多建在沿江河口或岸边,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凡行驶在同一条河流的船家,都要集体祭神"仙人叔婆"。此外,船家还往往把"仙人叔婆"请上船奉祀,其神位设在船仓的篷壁上,俗谓"船头伯公",每逢开航和到达之日以及农历每月初一、十五都要烧香敬拜。

新埔镇地处石窟河中游,聚居着陈、林、曾、邓等20余姓的本地商民,也有来自潮汕各县的商户与船家。旧时镇上有以行业分类的米商公会、商会、船员公会等,各业虽未见有统一的组织,但却有统一的祭祀活动,那就是崇拜"仙人叔婆"。

奉祀"仙人叔婆"的地方是"郭仙宫"。宫的建筑规模虽小,正堂内神龛无神像,仅一木质神牌,上书"法妙仙人之神位"。在该宫门外竖有两根石柱,两柱间竖起一根长长的旗杆。传说"郭仙宫"是新铺镇的风水文化中心,因为新铺墟市傍山沿河筑占,长长的像条木筏,传说就是靠这旗杆拴住,才不致被洪水冲散,而稳住旗杆者正是"仙人叔婆"。换言之,在俗民的心目中,是"仙人叔婆"保护了新铺墟的安全和兴旺。

商户船家初一、十五必进郭仙宫上香。而一般信民则主要参加每年正月半后"起福",十二月"完福",俗称到宫里"做好事"。凡做好事时,四乡群众亦前往凑热闹,并请和尚或尼姑念经助兴,开桌摆凳,共进午餐。
据笔者综合考察资料分析,地方水神"仙人叔婆"神灵的原型是蛇。"仙人叔婆"信仰是南方原始图腾龙、青龙信仰的遗俗。传说郭仙宫附近居住着一户曾姓人家,其祖宗为两兄弟,以撑船为业。一次船行至潮州一带,做弟弟的忽然神智不正常,不想吃饭,口里"哥哥叔婆太""哥哥叔婆太"念个没完。当时船上出现一条蛇,做哥哥的见了着慌,对蛇说:"你是神,便到我船舱里,是蛇,我就一棍子打死"。刚说完,蛇钻进舱中。当船撑回新铺镇码头时,蛇旋从舱里沿跳板上岸向山上爬去,爬至后来做郭仙宫的地方停下,盘在一块岩石下。做哥哥的每天拿蛋饲蛇,蛇每天到该地享受佳肴。兄弟俩因此确信该蛇是神,便在旁边立一小神牌,点上香烛。
地方水神"仙人叔婆"的信众初为渔民船家,功能主要是庇护渔民与航运的安全;后来信众逐渐扩大到附近村民,并增加了财神的功能。传说新铺镇塘福岭村有陈某在墟镇上经商,生意清淡,遂前往该处烧香并许愿:"如果保佑赚钱,我给你做个神坛。"陈某果然生意日渐转机赚了小钱,还愿给修个神坛。尔后陈某又许愿"如果保佑我打个大仓(指煤矿),我给你盖个宫。"后来陈某挖到大煤层,发了财,准备盖座神宫。陈某的祖婆郭氏是一位神童。郭氏为陈指定做宫的地点、方向。这事被地方官知道了,骑马前去阻止,不料途中马失前蹄,折断马腿,己身也被摔个半死,他认为冥冥中确有神灵,阻挡不得,同意建宫,并题"镇守东江灵须法妙仙人",以后神牌就写"法妙仙人之神位"。尔后,"仙人叔婆"的信仰圈进一步扩大变为社区神,到郭仙宫进香的信众不仅有船家、商家及新铺市镇人,就是在一些乡村甚至一些宗族的祖堂也到郭仙宫分香火安奉神位,如该镇南山村林姓宗族祖堂大门左边墙上,就装有一个木质神龛,龛内神牌"法妙仙人之神位"。传说旧时新铺镇商人侯某曾多次"火烧店",每次店家老板侯某都跑到郭仙宫请"仙人叔婆"的神牌,捧到八字码头祈祷灭火救灾。此外,俗民小孩有病痛,家长往往前去祈求消灾除病。各船户在船上也安有其神位,船家启航先上香,途中遇大风大雨时更是虔诚地点香祈祷平安。

"仙人叔婆"有特别的纪念日即农历七月十三神诞日,是日俗民除举行祭拜仪式外,主要活动有两个:

一是抬"仙人"出巡,队伍中高灯(两人擎两只大灯笼)、扛彩(两人前后擎一长条红布)、大锣鼓、八音、神轿,主持人等紧跟其后。出巡队伍出宫沿河唇街,然后转鸡子行、柴行街、米行街、潮商会馆,然后经警察局门口、新菜市、镇郊返宫。出巡路线已经组织化。是日参与这一活动者,也有外地在新铺镇的商家,如潮州商人在该镇建有"潮州会馆",会馆每年都积极参与祭祀"仙人叔婆"的活动,每当神轿巡行到会馆门前时,必停下供潮州商人敬祀一段时间。一些来不及上岸而停在石窟河中的船家则在船头遥祭。

二是娱神演大戏(汉剧),连演10天以上。传说大埔县某戏班七月十三不敢到别处演出,因为有一次在别地演出时,戏箱里出现一条大蛇,戏班认为是"仙人叔婆显灵",立即赶到新铺演出。

梅州地方水神除上举"仙人叔婆"以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水神神祗。以梅州城为例,旧时城内外共有大小寺庙25个,其中有祀地方水神并且信仰圈跨街区跨宗族的大宫庙3个:梅溪宫、龙王庙、水打伯公坛。

梅溪宫即安济侯庙,奉梅溪圣王或曰梅溪公王,在梅县之梅城镇、丙村镇、松口镇等主要墟市码头都有其宫庙。如松口安济侯庙(又叫梅溪宫)在下店村,祀梅溪公王,清康熙初由里人李椅鼎建。而梅城的梅溪宫就在梅江北岸即今梅江桥桥头故址,祀梅水之神,并祀五谷大帝、花公花母、天地君亲师、风云雷雨诸神,始建于何时不详,但康熙三十年(1691)《程乡县志》载:程乡县城"梅溪宫,在东桥河畔",估计建于明代以前。传统梅州山区,梅溪宫祀梅溪圣王偶像。公王宫或坛遍布各个村社,信众或单一宗族或多个宗族共奉,信仰则各地不一,或一村或多村结成公王信仰联盟,等等。公王是谁?各地不一,既有祖宗神说[3],也有瘟神说[5]。相对于"仙人叔婆"来说,安济侯王、梅溪公王的角色却会根据俗民的需要而变:或水神或山神。笔者认为,就传统梅州来说,公王是具有特色的地方水神或曰山神。详见拙作《客家源流探奥》及《围不住的围龙屋》等,此不赘。

龙王庙:在梅江河南岸梅江桥头故址,与北岸的梅溪宫隔江相望,始建于明代,旧时逢二、八月上辰日,地方官方要派员致祭。

水打伯公坛:在梅州山区水圳、水塘、溪河边,水打伯公坛随水有之。梅州城的水打伯公坛在梅江河北岸,祀水神,尤以船民及出洋之人在此下船时,必拜祭此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