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和瓷器的区别是什么?

如题所述

1、烧制温度不同

陶器的烧制温度相对低于瓷器,最低可以达到800摄氏度以下,最高可以达到1100摄氏度左右。瓷器的烧制温度则不同,相对较高,一般都在1200摄氏度以上,有的时候甚至可以达到1400摄氏度左右。

2、坚硬程度不同

由于陶器的烧制温度低,导致胚体未完全烧结,因此敲击时发出的声音较闷,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用钢刀能够划出沟痕。瓷器烧制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3、原料不同

在材料的选择上,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就可以烧成,而瓷器需要选择特定的高岭土作为原材料。

4、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胚体即使薄也不带有半透明的效果。瓷器的胎体不管厚薄,都具有半透明的效果。

5、釉料不同

陶器分为挂釉跟不挂釉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也分两种,可以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以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03

1、出现的年代不同

陶器与瓷器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原始的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我国在距今约一万年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在使用陶器了,而现今发现的最早的瓷器碎片则出自于商代。陶器与瓷器的烧制方法亦有相同之处,瓷器的出现要比陶器晚几千年。

2、烧制的原料不同

陶器出现在我国原始社会时期,所以取材没有什么讲究,一般的黏土都可以作为烧制陶器的材料。黏土随处都可以取材,把黏土制成坯后烧制,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就可以烧制出陶器。

瓷器一般需要高岭土,用高岭土作坯,在温度上加以控制就可以烧制出瓷器。高岭土不是随处都有的,所以瓷器取材没有陶器取材方便。

3、釉料不同

烧制陶器既可以用釉,也可以不用釉。陶器的用釉不是很讲究,对釉料的要求也不是很高,釉料烧成后直接低温挂釉即可。瓷器的用釉也很简单,可以在烧制瓷器的同时在高温的情况下直接挂釉,也可以在直接低温挂釉。

4、质地不同

陶器的做工非常简单,质地相对来说比较粗糙,而且颜色非常暗淡,还带有杂色。陶器的烧制温度较低,土质没有完全烧结,所以它的胎质比较疏松,断面有很强的吸水性,用刀很容易就可以划出划痕,敲击时声音低哑沉闷,如瓦木一般。

瓷器出现的年代晚,做工也相对细腻,质地细密,手感相对细滑,颜色也相对鲜亮。瓷器的烧制温度较高,土质已经完全烧结,所以胎质坚实细密,断面基本上不吸水,用刀很难划出痕迹,敲击时声音清脆响亮,如金石一般。

5、烧制的温度不同

陶器烧制的温度也要比后来出现的瓷器低很多。陶器烧制的温度一般在800℃-1100℃之间,因为烧制陶器的黏土如果温度过高则会被熔成玻璃质,不可能称为陶器,所以烧陶器的温度一般控制在1200℃以下,当然也有800℃以下的。

而烧制瓷器的最低温度一般都在1200℃以上,一般在1200-1400℃之间。

扩展资料

陶瓷特点

1、陶瓷生产过程是一种流程式的生产过程,连续性较低。陶瓷原料由工厂的一端投入生产,顺序经过连续加工,最后成为成品,整个工艺过程较复杂,工序之间连续化程度较低。

2、陶瓷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低。

3、陶瓷生产周期较长。陶瓷产品的生产周期,是指从原材料投入生产开始,经过各道工序加工直到成品出产为止,所经过的全部日历时间。

4、陶瓷生产过程中辅助材料如石膏模型、匣钵、硼板等消耗量大。

5、陶瓷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如 煤炭、天然气、电能。

6、运输是陶瓷企业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陶瓷生产过程使用的原料品种繁多,生产出的半成品、成品及产生的余料、废料等,具有数量多运输量大的特点。

7、陶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粉尘、固体废料和工业废水污染环境较严重。目前我国陶瓷工业所使用的窑炉多以煤和重油作为能源,会排出不少的烟气,企业对此要严格控制烟尘浓度和二氧化硫浓度,使之符合国家允许的排放标准。力争采用电阻式隧道窑炉或煤气烧窑,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8、陶瓷生产过程的专业化和协作水平较低。长期以来,陶瓷工业企业问的相互协作配合水平不高,大而全、小而全的“全能”工厂比重大,辅助性服务方面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9-19

陶器和瓷器其实都是用陶土制作而成的,只是陶土的成分不同。瓷器大多是用泥浆制作成的,工人们先制作一个模具,然后把泥浆灌到模具里,等泥浆干了以后就变成瓷器的胚胎了。然后把泥浆涂上釉料之后,就可以进窑炉烧制成瓷器了。烧完的瓷器很薄,透光性良好,对着灯光能透出光亮。

就算不用泥浆制作,瓷器的胎低也是特别薄的,通常用做瓷器的胎料是很细腻的,拉伸度和粘性都非常好。工人们会仔细地把胎底做成瓷器的形状,这对造型功底还有泥土的特点都要十分了解才行。

淘器的做法一般都是先打泥坯,泥坯是用陶土和水制作而成的,等把泥坯做好之后就要用手动的方式来把这些泥坯捏成淘器的形状。一般做陶器的时候会用到一个旋转的泥盘,把陶土放在泥盘上,通电让泥盘转动就可以把陶土拉成想要的形状。

淘器做出基本的形状后,就可以刷釉进炉子烧制了。烧好后的陶器色泽是很素雅的,不会像瓷器那么的光亮。从厚重感上淘器也比瓷器更厚重一些,因为淘器是用整块泥土制作的,重量上要比瓷器更沉一些。

而且淘器的表面多粗糙,瓷器的表面多光滑。因为陶土在烧制的过程中会发生龟裂的现象,这就导致淘器的表面要有一些开裂的纹理,就会显得更粗糙一些。但正是这些粗糙的感觉,才让淘器显得非常质朴有韵味。

相反瓷器的表面就非常光滑,因为瓷器的釉质跟淘器的釉质不一样,上了釉的瓷器烧的时候不会产生龟裂现象,所以看起来就非常粗糙。正是这种粗糙感才能凸显出瓷器的独特美。

无论是瓷器和陶器体现的都是中国精神,是文人雅士追求的一种境界美。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一、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二、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问,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三、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上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四、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五、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以上几个方面中,最主要的条件是原材料和烧成温度,其他几个条件,都与这两条密切相关。因此,制陶工匠一旦掌握了烧成温度的技术,并认识到高岭土与一般黏土的区别,便具备了发明瓷器的条件。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4-05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在于,一使用材料;二烧成温度,二者缺一不可。
陶器可以使用包括瓷土在内的各种矿物粘土制作,烧成温度较低,多在700—1000℃之间,胎体基本烧结,不再遇水分解,但气孔率和吸水率较高。在显微镜下观察胎体,极少存在玻璃相莫来石结晶体,换句话说就是没有瓷化,敲击之声较沉闷。而瓷器使用的是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瓷土即高龄土烧制。瓷器的烧成温度至少在1100℃以上,胎质基本瓷化,显微观察有大量莫来石结晶体存在,气孔率和吸水率较低,敲击之声清脆。西方学者还将胎质内的铁含量的多寡作为陶器与瓷器的判定标准,他们认为陶胎含铁等金属杂质较多,颜色较深。瓷胎含铁量较少,颜色较白。笔者则不这样认为,含铁多少并不影响瓷器的性质,只是审美取向不同而已。以宋代五大名窑为例,汝、官、哥、钧、定都曾是皇室御用瓷器。其中前四种都属青瓷产品,胎质的铁含量都超过了西方人所认为瓷器标准,只有定窑属白瓷,胎质的铁含量较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