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刘禅的相父,但诸葛亮的儿子又娶刘禅的女儿,这样一来关系不是乱了吗?诸葛亮和刘禅到底是何关系

如题所述

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之和谐与美妙,为历代有识之士赞不绝口,被视为封建社会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关系。由此踵蹑的问题就从这里引发:作为刘备的接任者,刘禅能从父亲那里完整地承续到这种鱼水型的君臣关系吗?换句话说,刘禅与诸葛亮也能成为“黄金搭档”吗?

还是让史实说话吧。

刘禅承续大统时,年仅17岁。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按照两汉社会的“孝”风,这无非是叫刘禅与诸葛亮共处,凡事让着几分,似乎诸葛亮亦当仁不让,大权独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诸葛亮北伐前夕,对已年满22岁的刘禅依旧不放心,“虑后主富于春秋,朱紫难别,”特派心腹董元为侍中,统宿卫亲兵,“监管”刘禅,“后主益严惮之”。刘备逝世前,诸葛亮曾感叹刘禅“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意即刘禅非常聪明,超过人们的期望。刘备闻讯,宽心地表示“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可是,仅几年功夫,诸葛亮又作出另一番天壤之别的相反评价,把刘禅的智商贬得一塌糊涂。孰真孰假,难道诸葛亮就不怕犯欺君之罪?!

人们大概不会忘记千秋凛然的《前出师表》吧。在这封表中,诸葛亮一方面表达了对刘备的耿耿忠心;另一方面又透露出刘禅与诸葛亮之间种种不谐的信息。例如,诸葛亮一再强调“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不宜异同”,居然把“宫中府中”放在同等地位,这不是严重地破坏了朝廷的正常礼义和官场的秩序吗?还需要指出的是,诸葛亮对刘禅的口气和语感,简直犹如一个严峻的父亲在冷酷地调教不懂事、不听话的孩子,难道这种态度符合当时的君臣大义吗?诸葛亮大举北伐之时,正是刘禅青春韶华之际,按照汉代朝廷的常规,诸葛亮应当逐渐地将大权交还给刘禅,使其以一个“见习”皇帝变成“在职”皇帝。可是,诸葛亮常驻于汉中,醉心于北伐,却不一心一意地辅佐和教导刘禅怎样治国。将心比心,刘禅怎能对他没有意见和看法?须知,诸葛亮的最终使命是辅佐刘禅执政而不是代替刘禅执政。

根据史书记载,刘禅对诸葛亮的不满情绪是在后者死后才逐渐地显露出来的。史称:诸葛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有人又提出“立庙于成都”,“后主不从”。但提出者坚持,刘禅只好让步。试想:倘若刘禅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关系亦是“如鱼得水”,恐怕刘禅就不会再一再二地反对给诸葛亮立庙了吧。

不仅如此,刘禅还在两个重大问题上提出了跟诸葛亮完全不同的举措:

其一,废除了丞相制。鉴于诸葛亮生前权力太重,刘禅先是以蒋琬为尚书令和大将军,后又以费?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以蒋琬为大司马;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以管政务为主,兼管军事;费?以管军事为主,兼管政务。这种新的政治格局安排,意味着刘禅决不允许再次出现事无巨细,皆决于丞相一人,而自己则大权旁落的尴尬局面。蒋琬死后,刘禅更进一步,“乃自摄国事”,总统一切,直接掌管蜀汉政权达19年之久。这一举措,能是一位智商低能到“朱紫难别”地步的人想得出和做得到的吗?

其二,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曹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以往碰到这种有利时机,假若诸葛亮在世,他肯定不会放过,肯定会迫不及待地要兴兵大举北伐。刘禅唯恐蒋琬又走诸葛亮老路,专门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行,“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刘禅强调要与孙吴政权互相配合,同时兴兵,合力伐魏,否则,以弱蜀单独伐强魏,其结局只能是像诸葛亮生前那样劳而无功,得不偿失。由此看来,刘禅基本上是不赞成诸葛亮的北伐方针的,只不过碍于种种原因,他没有也不可能在诸葛亮生前表示反对。

当然,可能是刘备的临终嘱咐,或是诸葛亮的过于严厉、刘禅的忍让和宽容等因素和作用,尽管刘禅与诸葛亮君臣之间存在些许不谐音调,但双方毕竟没有撕破脸皮,更没有势不两立,水火不容。观其相处始终,基本上还是说得过去,说不上太好,但也说不上太糟。对此,今人总不能苛求于前人吧。

刘禅使诸葛亮辅佐的第二位君主;诸葛亮使刘禅最主要的辅佐者之一。他们之间是君臣关系。那么他们的君臣关系是不是像人们所传说的那样亲如父子呢?从历史上来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融洽,相反,他们之间存在着不少的矛盾。本文就这个问题做一个简单的探究:

一、 诸葛亮曾经一度排挤托孤之臣李严。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之际是安排了两个大臣:诸葛亮和李严。他们的分工是诸葛亮主管政务而李严主管军事。后来李严被诸葛亮排挤出政府之外并且削职为民。“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是诸葛亮独揽政权的开始。

二、 在刘禅身边安插自己的亲信。

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除了表明了自己北伐的决心之外还向刘禅推荐了宫中和府中的托付之人。这也是说自己在的时候所有事情由我所决定,我走了之后也会有人代替我把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完成,根本不需要刘禅过问的。这像一国之君吗?

三、 对自己的处罚是降职而不降权。

在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他也自动的承担了自己的责任:自己上表降了自己的职务,但并没有减少自己的权利。那么,自己给自己的这个处分是有名无实的。

四、 自己不敢启用有能力的人才。

取得这样的地位是诸葛亮梦寐以求的。只要是有一点办法他是不会让他人取而代之的,所以他就不敢使用有能力的人才。就是使用他们也绝不培养他们。这种想法也使得蜀国后期出现了人才枯竭的现象:“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是一种多么无奈的局面。这也加速了蜀国的灭亡。

就是这样一位相父能和后主刘禅处好关系吗?显然是不能的。有那些表现呢?

一、 诸葛亮死后并没有立刻建庙祭祀。

诸葛亮死于章武十二年春。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于沔阳。从死到立庙是二十四年的时间。二十多年都没有为诸葛亮立庙很能说明问题:那就是刘禅对诸葛亮的怨恨是很大的,绝不是国家没钱为他立庙更不是忘记为他立庙。对一位对刘禅起着重大影响的相父是不会忘记的。

二、 国不置史,注记无官。

稍通古义的人都知道“左手记言,右手记事”的道理。但蜀国从章武三年——刘备在白帝城病逝,国家就出现了国不置史,注记无官的现象是值得怀疑的。从刘备死后蜀国的实际掌权者是诸葛亮。对诸葛亮这样一位博通古今的渊博之士能不明白“国不置史,注记无官”的是严重的失误。就此我们可以做一个大胆的推测:诸葛亮做了许多不敢让人知道的事情所以才会出现这种所谓的失误。诸葛亮所做的无法载入历史的事情又是刘禅所非常厌恶的事情也就造成了诸葛亮于刘禅之间的矛盾。所以才会出现诸葛亮死后二十多年才为他立庙祭祀的现象。

总之,诸葛亮与刘禅的关系并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美好,相反,他们之间的矛盾很深并引起了严重的后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蜀国的灭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2-09
诸葛亮和刘禅只是君臣关系,诸葛亮的儿子娶刘禅的女儿很正常。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第2个回答  2010-09-06
楼主这是把政治关系和伦理关系混在一起了。
从政治上说,
相父是中尊称,意思诸葛亮虽贵为宰相,但刘禅表示对他的尊敬,不忘白帝城托孤之恩,尊称为“相父”,既是宰相又是父亲,这是从政治的角度出发,就像项羽尊称范增为亚父一样。都是出于政治考虑的,至于诸葛亮儿子娶刘禅的女,这就是裙带关系,为了加深相互的联系,政治婚姻,这时候伦理关系要屈从政治关系了,诸葛亮算高攀了,刘禅算屈尊。
从伦理上说
相父没有任何伦理关系,就相当于我尊敬你,叫你一声大伯,叔叔一样,其实他未必是你叔叔、大伯,只不过这样叫亲。严格来说,诸葛亮和刘禅是亲家关系,你的儿子去了我的女儿,亲家关系。
总之古代关系很复杂,还有儿子娶母亲的,那他生个儿子叫他叫什么,哥哥还是父亲?很难说。
第3个回答  2010-09-06
相父只是个称呼,是刘禅表示对诸葛亮的尊敬而使用的,连干爹都算不上,和辈分没有关系。诸葛亮见了刘禅还是要称臣的,两个人的关系始终是君臣关系。
第4个回答  2010-09-06
相父只是对诸葛亮的尊敬、不代表两人又血缘上的任何关系
刘禅是刘邦的孩子
诸葛亮为他出谋划策做军师,刘邦临死托孤,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将自己女儿嫁给诸葛亮的儿子只是将两人关系拉的更近,使诸葛亮更加的为他鞠躬尽瘁而已。
相似回答